羅馬共和國

羅馬共和國

羅馬共和國(拉丁文:SENATVS POPVLVSQVE ROMANVS)是古羅馬在前509年到前27年之間的政體,其正式名稱是“元老院與羅馬人民”。 公元前510年羅馬人驅逐了前國王暴君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高傲者塔克文),結束了羅馬王政時代,建立了羅馬共和國,國家由元老院、執政官和部族會議(Comitia Tributa)三權分立。掌握國家實權的元老院由貴族組成。執政官由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舉產生,行使最高行政權力。部族大會由平民和貴族構成。 前27年,羅馬元老院授與屋大維“奧古斯都”的尊號,建立元首制。屋大維大權在握成為事實上的皇帝,建立了羅馬帝國,羅馬共和國宣告結束。

概述

羅馬共和國,包含有幾種種含義,主要有:古羅馬共和國,是古羅馬在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27年之間的政體,其正式名稱是元老院與羅馬人民。也有觀點主張尤利烏斯·愷撒擔任終身獨裁官的公元前44年作為共和國的結束時間。羅馬剛建國時,還是一個小國家。自公元前5世紀初開始,先後戰勝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鄰,又征服了義大利半島南部的土著和希臘人的城邦,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經過四百多年的歷史演繹,羅馬共和國走過了一段興衰歷程。此外還有18世紀的羅馬共和國;19世紀的羅馬共和國。

歷史

羅馬城羅馬城

驅逐國王之後的最初十六年,羅馬陷入了長期的所謂“騷亂”之中。公元前494年,當時羅馬同鄰近部落發生戰爭,而羅馬平民拒絕作戰,帶武器離開羅馬,史稱“平民運動”,在這種情況下,貴族被迫承認了平民選舉保民官和召開平民大會的權力,平民所選的保民官,負責保護平民的權力不受貴族侵犯。公元前471年,平民大會獲得特里布斯會議(Comitia Tributa)稱號,但其決議僅對平民有效。公元前454年羅馬成立一個由貴族和平民構成的十人立法委員會。前451年,十人立法委員會頒布了一部法典,並刻在10個銅表上,公元前450年,又增兩表,這就是著名的《十二銅表法》 。銅表法廢除了平民與貴族不能通婚的限制,這也標誌著羅馬法的誕生。前326年,取消了債務奴隸制。

羅馬剛建國時,還是一個小國家。自公元前5世紀初開始,先後戰勝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鄰,又征服了義大利半島南部的土著和希臘人的城邦,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

前5世紀-前396,羅馬與伊特魯利亞城邦維愛進行了戰爭。最終維愛被滅,伊特魯里亞人一蹶不振,羅馬的領土卻翻了一倍,成為了義大利中部強國。

前390-前331年,高盧人入侵併夷平羅馬城,但後來被擊敗逐走。此後700多年羅馬保持不被外族攻克。

前264年-前146年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為爭奪地中海沿岸霸權發生了三次戰爭,被稱為布匿戰爭。前215年-前148年發動4次馬其頓戰爭。

●前264年-前241年--第一次布匿戰爭,主要是在在地中海上的海戰。開始在西西里島交戰,接著羅馬進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被打敗。

●前218年-前201年--第二次布匿戰爭,三個中最著名的戰爭。迦太基主帥漢尼拔率6萬大軍穿過阿爾卑斯山,入侵羅馬。羅馬則出兵迦太基本土,漢尼拔回軍馳援,迦太基戰敗,喪失全部海外領地,交出艦船,並向羅馬賠款。

●前215年-前204年--第一次馬其頓戰爭羅馬戰敗

●前200年-前197年--第二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勝利

●前171年-前168年--第三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勝利

●前149年-前148年--第四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勝利

●第三次布匿戰爭(前149年-前146年),羅馬主動進攻,長期圍困迦太基城,最後迦太基戰敗,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並使之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阿非利加行省。

經過四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征服了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又通過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亞的部分地區,建成一個橫跨非洲、歐洲、亞洲,稱霸地中海的大國。

這一時期經濟發展迅速,但是也激化了社會矛盾。公元前2世紀30年代~前1世紀30年代,史稱內戰時代,先後爆發了西西里奴隸起義和斯巴達克起義。形成了破產農民與大地主的鬥爭,無權者與當權者的鬥爭,騎士派與元老派的鬥爭。並且在前133年-前123年發生了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07年,在民主派支持下,馬略當選為執政官並開始實行軍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使大批無地或少地公民湧入軍隊。

前90年,為了爭取羅馬公民權,義大利人起義,史稱同盟者戰爭。

前82年貴族派支持的蘇拉率軍占領羅馬。次年,迫使公民大會選舉他為終身獨裁官,開創了羅馬歷史上軍事獨裁的先例。前60年,克拉蘇、凱撒、龐培秘密結盟,共同控制羅馬政局,史稱前三頭同盟。前53年,克拉蘇戰死於安息。前48年,尤利烏斯·愷撒在內戰中擊敗龐培,被宣布為終身獨裁官,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他厲行改革,但因獨裁統治而招致政敵仇視,於公元前44年3月15日遭貴族派陰謀分子刺殺。

凱撒死後,羅馬內戰又起。前43年,安東尼、雷必達、屋大維公開結盟,獲得統治國家5年的合法權力 ,史稱後三頭同盟。隨後屋大維將另外兩人打敗,於前27年元老院授與屋大維“奧古斯都”的尊號,建立元首制。屋大維大權在握成為事實上的皇帝,羅馬共和國結束了,古羅馬進入了羅馬帝國時代。

政治

等級制度

等級制度:羅馬共和制三元奴隸制等級制度

(1)一元公民等級:【公民】擁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2)二元平民等級:【平民】無選舉權.無被選舉權。但擁有人身自由。

(3)三元奴隸等級:【奴隸】沒有人身自由。

三權分立

王權:兩名執政官,掌管國內事物,指揮軍隊作戰。一年一任,不得連任。由百人議會中選出。二執政官權力平等,如遇非常時期,設獨裁官(又稱狄克推多)代替二執政官,任期僅為半年,獨裁官有 24名扈從,肩苛插戰斧的一束,此權標就是法西斯的來源。

古羅馬帝國錢幣古羅馬帝國錢幣

貴族:元老院、百人隊會議、庫里亞會議繼續保留,但庫里亞會議形同虛設,百人隊會議仍是富人占優勢,所提議案要經元老院批准,所以元老院是實權機關,300名終身職的元老是貴族勢力的堅實堡壘,他們掌管著國庫的運作和一切的對外事宜。

平民:前494年設立的保民官一年一任且必須由平民中選出,初為2名,後增至10名。此官職是為保護平民的利益而設的,凡是不利於平民利益的行為、法令等,保民官都有權力予以否決,保民官的人身與其否決權神聖而不可侵犯,其權利以後又進一步擴大。

除此之外,還設立財務官、市政官和大法官。均為一年一任,不得連任。

三權分立是古羅馬共和國的基本政治體系,也是被後人認為古代最經典的政治體系之一。這種結合了君主、議會、共和三種政體基本特點的體制為其稱霸一方提供了保障。但也因為其存在著矛盾的隱患,例如:奴隸和奴隸主的矛盾,以及後來隨著國土的擴大,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的矛盾、保守派與改革派、元老派與騎士派的矛盾。而平民與貴族之間這一最基本的矛盾更是自始自終伴隨著共和國,這也使其日後必然走上改革的道路。

十一抽殺法

羅馬疆域圖羅馬疆域圖

羅馬軍隊之所以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皆因其對軍人的嚴厲法制。一名羅馬青年若犯大錯也經常罪不至死,而在軍隊中逃跑,偷竊,丟掉武器、盔甲及同性戀都是死刑。而其中最恐怖的便是“什一抽殺法”。羅馬軍法中規定戰場逃跑的人要被判死刑,而執行的時候長官僅僅拿武器輕輕碰一下示意,然後所有其他士兵隨意對此人加以任何凌虐及屠殺,其死狀慘不忍睹。而如果一個團隊集體逃跑則所有人抽籤,十簽中有一死簽。抽中者按前面所說的加以懲罰。由於這種利法使得士兵不敢逃跑,所以即使兵力少於對手的時候羅馬士兵也會拚死而戰直到全部戰死。

戰爭

主要戰役

1、維愛戰爭 前406—396年

處在北意的伊達拉里亞人經常侵擾羅馬,羅馬先與拉丁城市結盟自衛。公元前5世紀中葉,伊達拉里亞人的勢力衰落。前406年,羅馬開始征服伊達拉里亞的維愛城,經過艱苦的征服戰爭,終於在前396年攻陷維愛城。前390年,野蠻的高盧人入侵羅馬,羅馬可能因糧盡而降服,後高盧人苦於疫病流行,接受1000磅黃金後揚長而去,這使羅馬人元氣大傷,伊達拉里亞人乘機發難,鄰邦乘機侵犯,一些拉丁城市也倒向敵人一邊。

2、薩莫奈戰爭 前343—290年

戰場在中意,共進行了三次。第一次因拉丁同盟乘機起事,羅馬被迫議和;第二次羅馬屢遭失敗,並受軛門下通過之侮辱;第三次是薩莫奈、伊達拉里亞、高盧組成反羅馬同盟,但羅馬人終於取勝,取得了對中義大利的統治地位。

3、希臘戰爭 前282—275年

羅馬為了向南義大利擴展勢力,派艦隊駛向他林敦灣,他林敦自知戰不過羅馬,向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求援。皮洛士野心極大,一心想學亞歷山大。但他與羅馬和與其結盟的迦太基的作戰代價太大,以致留下“皮洛士的勝利”的典故,皮洛士無力再戰,於前275年率殘部返回希臘,孤立無援的他林敦只好向羅馬投降,前272年塔蘭托投降。至此,羅馬征服了除波河流域以外的全部義大利。

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

三次戰爭之後,羅馬征服了除波河流域以外的全部亞平寧半島。不過,羅馬未把被征服地區組成統一國家,而是採用“分而治之”的統治形式,即不同地區給予不同待遇,使被征服地區難以聯合起來反對羅馬。

4、第一次布匿戰爭 前264—241年

這次戰爭的主要起因是為爭奪西西里。公元前264年,錫拉庫茨僱傭兵(馬美爾提亞人)發動兵變占領西西里的墨西拿城,雙方因而發生衝突,是為戰爭的導火線。錫拉庫茨的統治者希耶羅二世想奪回城市,對馬美爾提亞人展開軍事行動。馬美爾提亞人同時向羅馬和迦太基求援。羅馬軍隊和迦太基軍隊開到西西里後發生衝突,揭開戰爭序幕。公元前264年,羅馬人挫敗迦太基人,奪取墨西拿。公元前263年,錫拉庫茨與羅馬結盟。公元前262年,羅馬人經過六個月的圍攻;攻占迦太基據有的西西里重鎮阿格里真托。羅馬人雖在陸戰中獲得全勝,但對封鎖西西里和義大利南部海岸的迦太墓艦隊的報復行動卻無能為力。羅馬人在義大利南部希臘人的幫助下建立了一支艦隊,其戰船同迦太基人的一樣,也是槳式戰船。但是,羅馬人在戰船上使用了一種新的技術裝置(烏鴉吊),從而保證了他們在以後的海戰中占有優勢。羅馬士兵利用這種裝置能夠登上敵船,並在敵船上進行白刃戰。公元前260年,杜伊利烏斯統領的羅馬艦隊(113艘戰船)在米萊附近的海戰(參見利帕裏海戰)中首次戰勝安尼巴爾統領的迦太基艦隊(140艘戰船)。此後,羅馬人便開始遠征阿非利加,以占領迦太基本土。公元前256年,埃克諾穆斯角附近發生海戰,迦太基人戰敗(參見埃克諾穆斯角海戰),執政官雷古盧斯統率的羅馬軍隊長驅直入在阿非利加的克利比亞城一帶登入。起初,雷古盧斯連敗迦太基人,但到公元前255年,羅馬人卻被克桑西普指揮的迦太基軍隊擊敗,雷古盧斯被俘。從公元前254年起,戰事在西西里持續進行。公元前251年,羅馬人占領帕諾爾穆斯,又企圖攻取德雷帕努姆和利利貝奧兩城,但未得逞。哈米爾卡·巴卡統率的迦太基軍隊於公元前247—前241年對羅馬人進行了一系列打擊。公元前241年,羅馬艦隊在埃加迪群島附近的交戰中再獲大勝(參見埃加迪群島海戰),決定戰局,整訂了各項條款都有利於羅馬人的和約。迦太基人答允撤出西西里,交出俘虜,還向羅馬償付巨額賠款。第一次布匿戰爭雖以羅馬的勝利而告終,但是主要問題——對地中海西部地區的政治和經濟統治權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因為迦太基的經濟和政治軍事實力並沒有被摧垮。

5、第二次布匿戰爭 前218—201年

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後不久,迦太基就著手準備新的戰爭。哈米爾卡·巴卡詳細制訂的戰略計畫是,在公元前237年—前219年征服的伊比利亞(西班牙)境內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越過阿爾卑斯山,從北面對羅馬實施突然的猛烈突擊。公元前219年,漢尼拔率迦太基軍隊包圍與羅馬結盟的西班牙城市薩貢托,圍困8個月,占領該城。這便是公元前218年春天開始的第二次布匿戰爭的導火線。羅馬元老院決定派遣執政官格奈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率軍前往伊比利亞,就地擊潰迦太基軍隊並派兵在阿非利加登入,以期達到對迦太基本土展開軍事行動之目的。但漢尼拔先發制敵,於公元前218年秋,以前所未有的行動率軍越過阿爾卑斯山,進抵到陶拉西亞一帶帕杜斯河(波河)谷地。迦太基軍隊在五個半月的時間內行軍1600餘公里,沿途克服了險惡的天然障礙和許多部落的抵抗。出敵不意,在提契諾河和特雷比亞河(義大利北部)戰役中擊潰普布利烏斯·科爾內利烏斯(參見特雷比亞河戰役),西庇阿的軍隊。這些勝利的取得,使漢尼拔鞏固了後方和與羅馬為敵的高盧諸部落訂立了同盟。公元前217年春,迦太基軍隊侵入義大利中部,在特拉西梅諾湖畔的狹窄隘口巧妙設伏,殲滅蓋約·弗拉米尼統率的羅馬軍隊(參見特拉西梅諾湖戰役)。公元前216年,在坎尼戰役中羅馬軍隊(約7萬人)被漢尼拔軍隊(5萬人)包周,被全殲。這次勝利後,義大利的很多部落和城市臣服迦太基。坎尼戰役的勝利是漢尼拔的重大戰績。從公元前212年起,主動權轉到羅馬人手中。他們採取積極的行動奪回原在義大利、西西里、伊利里亞和馬其頓的失地。公元前209年,羅馬人攻占了迦太基人在伊比利亞的主要基地一新迦太基城。哈斯德魯巴企圖從伊比利亞馳援漢尼拔,但因在梅塔夫爾戰役(公元前207年)中被擊潰,而告失敗。反羅馬同盟因羅馬人屢屢獲勝而日趨瓦解。公元前204年,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阿非利加的,老西庇阿,P.C.西庇阿之子)率羅馬軍隊在迦太基附近登入。在扎馬戰役(公元前202年)中,迦太基人戰敗。公元前201年,迦太基人同羅馬人簽訂了條款苛刻的和約。根據和約規定,迦太基人失去阿非利加以外的一切領地,將整個艦隊交給羅馬,並償付巨額戰爭賠款。第二次布匿戰爭使迦太基在地中海的統治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6、第三次布匿戰爭 前149—146年

迦太基戰敗於努米底亞王國之後,羅馬發動第三次布匿戰爭。公元前149年,羅馬人圍攻迦太基。迦太基居民頑強抵禦三年。公元前147年,埃米利安·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阿非利加的小西庇阿)接任圍攻迦太基部隊的司令官。他整頓軍紀,嚴密封鎖迦太基城,於公元前146年春發起總攻。羅馬人衝進城內,戰鬥持續一個星期,最後攻下中央要塞——比爾薩。羅馬元老院委員會抵達這座被占領的城市後,決定把迦太基城夷為平地。結果,城中居民被賣為奴,城市被毀。迦太基的主要領地併入羅馬阿非利加省,其餘部分劃歸努米底亞。由於在布匿戰爭中獲勝羅馬成為地中海的最大強國,這就為其進一步向希臘化的東方各國擴張準備了條件。 點評:第一次布匿戰爭中,交戰雙方的戰略特點,就在於其根本問題都是為爭奪地中海西部的統治權。因此,羅馬人在海上取勝也就決定了戰爭的結局。第二次布匿戰爭中,爭取同盟者,建立和瓦解反羅馬同盟是戰略上的決定性因素。布匿戰爭在古代軍事學術發展上顯示了一個新的高峰。陸上強國羅馬為戰勝海上強國迦太基而建立了海軍;迦太基統帥漢尼拔在不擁有制海權的情況下,從陸上翻越天險阿爾卑斯山深入羅馬腹地,這是影響戰局的兩大決策。漢尼拔以劣勢兵力圍殲優勢之敵和羅馬海軍所採取的接舷戰,是戰術史上的創新。

7、其它戰爭

第二次布匿戰爭後,羅馬通過三次馬其頓戰爭(前 215—168年),征服了馬其頓王國及其統轄下的希臘;又通過敘利亞戰爭(前192—188年),兼併小亞細亞等地區。奴隸的抵抗運動

第一次西西里起義,前137年

其原因是這裡的奴隸主對奴隸非常苛刻,於是,恩那城和阿格里根特於前137年爆發奴隸起義,兩城起義的奴隸相匯合,不久就發展為20萬人,起義者建立自己的國家,轉戰各地打擊奴隸主,並屢次打敗前來鎮壓的羅馬軍隊。前132年,羅馬派執政官率大軍才把這次鎮壓下去。

第二次起義,前104年

其原因是總督受奴隸主賄賂,停止釋放奴隸而引起的。這些因債務而淪為奴隸的自由民發動起義,起義軍很快發展到3萬人,也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前101年,羅馬派大軍鎮壓了這次起義。

斯巴達克大起義,前73年

斯巴達克率領的奴隸起義,是受不了奴隸的非人待遇,於是,轟轟烈烈的奴隸大起義爆發了。起義者最初戰無不勝,以至羅馬無人敢出來當執政官。但起義堅持了三年後,被克拉蘇鎮壓下去了。起義所以失敗,是受歷史條件局限。如人數已發展到12萬,行軍線是直南直北,這一方面說明其力量強大,一方面也說明其鬥爭目標模糊。加上羅馬共和國此時還比較強大,所以起義悲壯的失敗了。

馬略軍事改革

前107-103年,推行以僱傭兵製取代公民兵制的改革。公元前 2世紀末,由於羅馬奴隸占有制的發展、土地兼併和連年戰爭,小農紛紛破產,公民兵制的基礎遭到破壞。公元前 111年羅馬與篡奪努米底亞王位的朱古達發生戰爭 。因羅馬軍隊腐敗,指揮無能,以致戰事曠日持久。公元前 107年馬略首任執政官 (前104~前100、前86年,他又 6 次當選執政官),受權征討朱古達,並開始推行軍事改革。他於公元前 105年取得了這次戰爭的勝利。繼而在公元前104~前103年在高盧南部和義大利北部與日耳曼人的金伯爾和條頓諸部落的戰爭中取得勝利,同時完成了軍事改革。

將原有的徵集公民兵改為募兵制,招收窮苦公民服役 。規定士兵服役期為16年。服役期間由國家供應裝備、給養和支付軍餉。退役士兵由國家分給土地。擴充軍團人數,由4500人增至6000人;實行新編制,1個軍團包括10個聯隊,1個聯隊下轄3箇中隊,中隊下分2個森圖里亞 (又譯百人隊);採用不同武器、兵種和訓練程度為基礎的戰鬥隊形,以增進作戰的靈活性和指揮效能;增加工兵和機械裝備。加強軍紀和訓練。

馬略的軍事改革對羅馬歷史發展有深遠影響。改革擴大了兵源,增強了軍隊戰鬥力,同時使軍隊性質逐漸發生變化,成為社會、政治鬥爭的重要因素。

蘇拉的獨裁

前81-79年,第一次米特里達梯戰爭時,統治者內部的矛盾就開始激烈起來。當時,在誰擔任東征司令官的問題上,馬略和蘇拉的鬥爭頗為激烈,當蘇拉的軍隊還未開出義大利時,保民官在馬略的慫恿下免去了蘇拉東征司令官的職務,蘇拉立即返回進攻羅馬,大肆捕殺馬略黨人,這是羅馬歷史上第一次自己的軍隊進攻自己國家的惡例。馬略在蘇拉的捕殺下只好逃往非洲,但蘇拉於前 87年東征走後,馬略又返回羅馬進行了五晝夜的血腥報復。前86年,馬略第七次任執政官,此後不久便死去,而在東方的蘇拉,於前83年回到羅馬後又開始了一場血腥屠殺。據史家估計,內戰被殺者達10萬人。前82年,蘇拉在羅馬獨裁,這是羅馬歷史上第一次獨裁,但這位太上皇於公元前78年病故,羅馬政局再次開始動盪起來,動盪的結果是出現了前三頭政治,即由克拉蘇、龐培、愷撒三巨頭來左右羅馬政局。

前三頭同盟

克拉蘇是鎮壓斯巴達克起義的劊子手,他並無軍事才能,鎮壓斯巴達克起義有僥倖成功的因素,他實際是以富豪出名,有私人消防隊,但他的消防隊是訛詐消防隊,所以他又是羅馬有名的吝嗇鬼,儘管他曾以一萬桌酒席搞宴請,試圖洗刷自己的不好名聲,但不僅未見效,還差點捲入“卡提林陰謀”中,在這種不利的情況下,他開始向龐培、愷撒靠近,以撈了取政治資本。

愷撒的姑母是馬略妻子,蘇拉獨裁後,愷撒受迫害逃亡在外,他論權勢不及龐培,論財產不及克拉蘇,但論政治野心,他比他們大得多。蘇拉獨裁結束後,愷撒返回羅馬,由於他樂善好施,在羅馬平民中頗有聲望,但在前 61年出任西班牙總督時,愷撒已窮得無法前去就任,克拉蘇於是幫他還清債務,擺脫窘境。前60年,愷撒返回羅馬時雖很富有,但元老院也刁難他,於是,他與政治上不得志的克拉蘇、龐培結成秘密同盟,三位同病相憐者為了更好地勾結,愷撒當了年近50歲的龐培的岳父。前59年,愷撒任執政官,前58年又出任高盧總督,在此期間,愷撒的勢力日益澎漲。前56年,三巨頭劃分勢力範圍,愷撒統治高盧,龐培統治西班牙,克拉蘇統治東方。前54年,愷撒女兒去世,次年,克拉蘇死於帕提亞戰爭,這樣,三頭便剩下兩頭,龐培聯合元老院要求愷撒交出兵權,否則就以公敵論處。愷撒藉口逃往高盧的保民官人身權利受到侵犯,於前49年向羅馬進軍,龐培和元老院倉皇逃往希臘。 前48年,龐培與愷撒在法薩盧決戰,龐培失敗後逃往埃及,愷撒於是追到埃及,老女婿被埃及人給殺了,但小岳父在埃及有了艷遇,愷撒和托勒密王朝的女王科里奧帕特拉成了情侶。前47年,米特里達梯又起兵反羅馬,愷撒前去鎮壓。前46年,愷撒又肅清了非洲和西班牙龐培的殘部。前45年,內戰以愷撒勝利暫告結束。

愷撒獨裁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其範圍之廣令人吃驚,有經濟和政治的,還有文化方面的。但這位著名的政治家的獨裁引起了共和派的不滿,前 44年3月15日,愷撒在元老院會議上被人刺殺。羅馬政局又開始動盪起來,結果是安東尼、雷必達、屋大維三巨頭控制了羅馬的政局。

後三頭同盟

安東尼是愷撒的心腹部將,雷必達是騎兵長官,屋大維是愷撒的養子,三人於前 43年公開結盟後,藉口為愷撒報仇實行大屠殺,以摧毀敵對力量,恐怖中有300名元老和兩千名騎士被殺。前40年,後三頭劃分勢力範圍,有權勢的安東尼統治富裕的東方,雷必達統治非洲,屋大維統治西方和高盧,義大利由三頭共管。後三頭為加強政治同盟關係,也效仿前三頭的聯姻作法,安東尼當了屋大維的姐夫。不過,三巨頭的關係不久便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屋大維登基

屋大維是傑出的政治家,成為三巨頭時還不滿 20歲,他坐鎮西方後便開始了他早已胸中有數的計畫。前36年,他藉助雷必達的兵力消滅了西西里龐培的殘餘勢力,接著又引誘雷必達的士兵倒戈,剝奪了雷必達的兵權。這樣,三頭也剩下了兩頭。此時,屋大維雖然在義大利得勢,但安東尼在東方也鞏固了統治地位,並在埃及當起了模範丈夫,屋大維又開始了他的下一步計畫。前32年,屋大維帶著武裝隨從,迫使擁護安東尼的兩個執政官和300名元老逃往埃及,安東尼於是修書遺棄了屋大維的姐姐,屋大維為了報復,破壞古老的習俗,迫令神廟貞女交出安東尼的遺囑,並向元老院宣讀,結果激起羅馬人的不滿,元老院和公民大會於是剝奪了安東尼的一切職權,並向埃及女王宣戰。

前31年,屋大維和安東尼在阿克興海角決戰,屋大維在其將軍兼好友阿格里帕的幫助下逆轉戰局,一同前往觀戰的克麗歐巴特拉在其餘戰艦的掩護下突破羅馬艦隊包圍撤退,安東尼緊隨其後。回亞歷山大之後,女王並沒有公布事實,而是散播屋大維戰敗的訊息。前30年,屋大維進兵埃及,保衛亞歷山大。安東尼和克麗歐巴特拉經過阿克興海戰後實力大減,已無力與屋大維抵抗。對安東尼一往情深的克麗歐巴特拉單獨與屋大維會面,希望如果自己可以說服安東尼投降那么屋大維可以饒其不死。屋大維答應了。於是克麗歐巴特拉寫信給安東尼謊稱自己已自殺,希望他能夠投降於羅馬。安東尼看到女王的親筆信之後悲痛欲絕,拔出短劍自刎,卻未立刻死去,此時他又得知女王還活著,立刻令屬下把自己送到女王宮殿。而這時的克麗歐巴特拉已經遭到屋大維軟禁,她在兩個衷心的侍女的幫助下把奄奄一息的安東尼用繩子吊進了自己的房間。安東尼最終死在了女王的懷裡,他的最後一句話是:我一個羅馬人,卻最終被另一個羅馬人打敗了。安東尼死後克麗歐巴特拉傷心欲絕,她撕毀自己身上的衣服,把安東尼身上的血塗在自己臉上,稱他為“主人”“神明”,之後女王開始絕食,但是屋大維用她的孩子們的生命威脅她,使她迫不得已暫時放棄自殺。克麗歐巴特拉假意放棄自殺並且生稱自己願意跟屋大維回羅馬。與此同時她秘密地命一個農夫將毒蛇藏於無花果籃里騙過羅馬守衛帶進王宮。她在自殺前派人給屋大維送去遺書,遺書中請求屋大維將她與安東尼合葬。盛裝的女王最後用毒蛇自盡了,她的兩個侍女先後也用毒蛇自殺。當屋大維得知訊息並且趕到女王身邊時,奄奄一息的侍女查米拉正扶正女王頭上的金冠。羅馬士兵氣急敗壞的責問道:你的女王怎么成了這樣?! 查米恩回答道:這樣不是很好么?許多埃及的君王都是這樣走的。

托勒密王朝就這樣結束了,埃及併入羅馬版圖。屋大維接著凱鏇羅馬,一個世紀之久的內戰終於結束,共和國最終被帝制埋藏了。

18世紀的羅馬共和國

18世紀的羅馬共和國(1798年~1800年),是在1798年到1800年存在過的一個短命國家。

1798年3月7日,法國入侵羅馬的教皇國,建立了新的羅馬共和國,部分原因是為了報復前一年謀殺法國的將軍 Mathurin-Léonard Duphot。

教皇庇護六世被押解到法國,死於1799年。1799年,台伯共和國(Tiberina Republic)併入到了羅馬共和國中。

1800年6月,教皇國重新建立,羅馬共和國終結。

19世紀的羅馬共和國

羅馬共和國羅馬共和國

19世紀的羅馬共和國,是一個短命的(四個月)國家,建立於1849年2月,當時的教皇國被 Carlo Armellini,糾澤佩·馬志尼和 Aurelio Saffi 推翻了。根據羅馬共和國憲法,所有宗教能是自由的,而教皇有治理天主教教會的權利。那時在教皇國的管制之下,猶太教是合法的,猶太人可行猶太教的傳統。但猶太人當時在眾多方面仍然被歧視和反對;所有其它宗教(除了天主教和猶太教以外)被是禁止了的。另外,羅馬共和國憲法是世界上第一個廢除死刑的憲法。

歷史過程

1848年11月15日,Pellegrino Rossi,教皇國的司法大臣被刺殺了。第二天羅馬的居民涌滿了街道,各小型的組織要求一個民主政府,社會改革和與奧地利帝國宣戰。教皇庇護九世趕緊化裝為一位普通的教士離開羅馬,一直到達加埃塔(Gaeta),一個兩西西里王國(The Kingdom of the Two Sicilies)的堡壘。

羅馬一下子失去了政府,人民決定在1849年1月21日發布政府競選。由於教皇禁止天主教徒在競選中投票,因此競選的勝利傾向於共和黨。

1849年2月8日,憲法大會宣告羅馬共和國正式成立。

皮埃蒙特人(Piedmontese)在諾瓦拉戰役中失敗的新聞傳來後,大會宣告了三人執政,三人分別是Carlo Armellini,Mattia Montecchi和Aurelio Saliceti,由Muzzarelli帶領和由Aurelio Saffi組織。

在羅馬共和國的統治下,教皇有權利繼續擔當他的角色,作羅馬教會的頭目。三人執政通過還取消重稅和新增工作職位給失業者。

義大利愛國者及軍人糾澤佩·加里波底組織“義大利軍隊”,當中有許多來自山麓和奧地利疆土的威尼吉亞話和倫巴第的新兵/志願軍。他聚集了約一千名的軍人,1849年5月11日,登入義大利西西里島西部的馬沙拉。糾澤佩·加里波底在1849年5月13日擊敗了一支敵軍。次日,他以維托里奧·艾曼努爾二世的名義自稱為西西里島的獨裁者。1849年5月27日,糾澤佩·加里波底圍困巴勒莫市,西西里島的首府。糾澤佩·加里波底有許多西西里島的人民支持,所以當地居民都反抗守城的西西里島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