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貝爾·布萊松

羅貝爾·布萊松

羅貝爾·布萊松(1901年9月25日-1999年12月18日),出生於奧弗涅,法國導演。 他本是畫家,1933年轉入電影界。二戰期間被關入德國集中營,在那裡認識勃里克柏傑主教,離開集中營後受主教所託拍攝以貝達尼修女院為背景的劇情長片《罪惡天使》,從此確立其以哲學性、天主教思想為主題的電影風格。個性孤高,作品少而精。風格簡約,題材將文學名家的作品作(尤其是陀斯妥耶夫斯基)重新詮釋,關注枝節,喜歡採用非職業演員,對精神世界的孤獨和超越做沉思性探索。他的美學信念是用電影將音樂和繪畫融為一體,而不是戲劇和攝影。

基本信息

早年經歷

布萊松年少時,受過文學、哲學方面的薰陶,家庭遷移頻繁;青年布萊松當過畫家、攝影師、電影編劇。

演藝經歷

1933年,因為一個偶然的契機,經法國導演雷內·克萊爾René Clair的推薦,他拍攝了短片《公共事務》Public Affairs。

1940年6月至1941年4月,布萊松曾有過短暫的軍旅生活,但不久就被德軍俘虜,作為戰俘在監獄裡呆了一年多。殘酷冷漠的監禁歲月成為布萊松以後藝術創作的寶貴源泉。他在獄中結識了布呂克·貝爾謝神甫,從而喚起潛藏在布萊松內心深處的宗教情結。1943年,布萊松接受了神父的委託,拍攝了一部有關貝斯尼修女會的電影,這就是《罪惡天使》Angels of the Streets 。這部電影基本上奠定了布萊松的電影風格:哲學性、具有極強的造型感、文學氣質很濃、對人、物、環境懷有極強的精神關注。在這部作品中,強烈地凸現出了布萊松的造型意識——未有任何修飾、色調單一的修女道袍,在布萊松的魔術般的鏡頭下形成了有稜有角的幾何圖形,並且似乎帶有異常豐富的光澤。

1945年,《布勞涅森林的女人》Les Dames du Bois de Boulogne,根據狄德羅Denis Diderot的《宿命論者雅克》中的一個插曲改編。無論在畫面和場面調度上都沿襲了他第一部作品的細膩感覺。只不過畫面造型更為考究,場面調度更為流暢。片中婦女們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每一絲痛苦,每一分快樂都在布萊松指揮自如的場面調度中盡顯無疑。

1951年,《鄉村牧師日記》Journal d'un curé de campagne的問世標誌著布萊鬆開始了一種全新的探索——開始嘗試使用非專業演員。這部改編自貝爾納諾斯Georges Bernanos同名小說的影片,布萊松名聲威震。影片極具風格化,正如安德列·巴贊在評述這部影片時所指出的那樣,與原小說相比,影片反而“更具‘文學味’”。也許從《鄉村牧師日記》起,布萊松意識到“採用取自生活的模特兒”所帶來的無窮力量。影片榮獲1951年威尼斯電影節評審會大獎。

1956年,《死囚越獄》A Man Escaped是布萊松最具觀賞性的一部作品,布萊松與“演員”徹底道別,開始自覺地使用他所稱謂“模特兒”的非職業演員。以最精煉的影象,將人物矛盾的身心掙扎,強烈地爆發出來。本片獲得1957年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1959年,《扒手》Pickpocket 是布萊松認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和自豪的影片。這部改編自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說《罪與罰》的作品成為展現布萊松真正藝術風格的標誌獲得柏林電影節金熊獎提名。

1962年《聖女貞德》Procès de Jeanne d'Arc 獲得坎城電影節評審會特別獎。

1966年,《巴爾塔扎爾的奇遇》Au hasard Balthazar 是電影史上極其異類的電影。全片的主角竟是一頭驢。布萊松在本片透過動物展示人性,用最樸實的方式抒發關懷和自醒。 獲得威尼斯電影節評審會特別獎OCIC Award。

1967年的影片《少女穆謝特》Mouchette再次從天主教作家貝爾納諾斯的文學作品中獲取靈感,獲得坎城電影節OCIC Award獎,以及金棕櫚提名;威尼斯電影節Pasinetti Award最佳電影獎。

1969年,《溫柔女子》Une femme douce ;1971年,《夢想家的四個夜晚》Four Nights of a Dreamer 分別選自陀斯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的兩部富於宗教意味的小說。美麗與罪惡,快樂與痛苦,獎賞與懲罰,寬容與嫉妒,這些聖經故事中屢見不鮮的道德敘述成為布萊松以上影片中始終堅持的主題。

1974年《湖上的朗斯洛》Lancelot du Lac 獲得坎城電影節國際影評人聯盟大獎FIPRESCI Prize。

1977年《也許是魔鬼》Le Diable probablement獲得柏林電影節評審會特別獎。

1983年,《金錢》L' Argent成為布萊松的最後絕筆,是根據托爾斯泰Leo Tolstoy中篇小說改編而成。獲得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主要作品

(1) 1933:《公共事務》 Public Affairs

(2) 1943:《罪惡天使》 Angels of the Streets

(3) 1945:《布勞涅森林的女人》Les Dames du Bois de Boulogne

(4) 1951:《鄉村牧師的日記》Journal d'un curé de campagne

(5) 1956:《死囚越獄》A Man Escaped

(6) 1959:《扒手》Pickpocket

(7) 1962:《聖女貞德》Procès de Jeanne d'Arc

(8) 1966:《巴爾塔扎爾的奇遇》Au hasard Balthazar

(9) 1967:《少女穆謝特》Mouchette

(10) 1969:《溫柔女子》Une femme douce

(11) 1972:《夢想家的四個夜晚》 Four Nights of a Dreamer

(12) 1974:《湖上的朗斯洛》Lancelot du Lac

(13) 1977:《也許是魔鬼》Le Diable probablement

(14) 1983:《金錢》L'Argent

人物去世

1999年12月18日在巴黎去世,享年98歲。(法國文化事務部宣布了布萊松於當日在巴黎逝世的噩耗。法國總理里奧奈爾·若斯潘獲悉布萊松的死訊時向其家屬表示哀悼,並稱布萊松為“二十世紀電影藝術大師”。通常,“電影藝術家”的頭銜是由某些機構授予,“電影藝術大師”的稱號則往往帶有自發性,是人們在自己心中對那些傑出電影藝術工作者的默默認定。法國總理對布萊松的這個稱謂可以說是既具有官方色彩,又代表著布萊松在法國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人物評價

布萊松40年拍攝14部電影,雖然作品不多,但每部都是佳作。布萊松一生獲得很多獎,如果僅算在坎城、柏林、威尼斯三大藝術電影節獲得的提名就多達24個、15次獲獎。

布萊松根據數十年的拍片筆記整理為《電影藝術摘記》,成為電影藝術的聖經級讀物。

“布萊松可能是電影史上唯一能將事先形成的觀念,完美融合於完成的作品中的人”。(塔爾科夫斯基)

“布萊松是否向我們揭示出上帝的另一面?”(巴贊)

布萊松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導演之一,他的電影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藝術高度,令很多導演、學者感到高山仰止。在20世紀的法國乃至世界影壇上,布萊松以其獨特的電影藝術實踐和觀念“攪亂了”現存的電影觀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