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浪[著名音樂藝術家]

羅浪[著名音樂藝術家]

羅浪,1920年7月28日出生,原名羅南傳,福建德化人。當代出色的革命音樂家和指揮家,新中國軍樂事業的主要奠基人。羅先生曾為《解放軍進行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東方紅》等經典樂曲改編和配曲。羅先生影響最廣的作品是1945年創造的《哀樂》。毛主席、周恩來、鄧小平等偉人去世舉行葬禮時,都使用了這首曲子。並且60多年來,全國眾多殯儀館至今一直在使用《哀樂》為葬禮配樂。2015年7月12日,因病救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1920年7月28日,羅浪出生於風光秀麗的德化雷峰潘祠村蓋雲岐。他的故鄉地處“閩中屋脊”戴雲山主峰群之一、“三山聳秀”海拔1713米的小戴雲峰東南。羅浪的曾祖父、祖父皆為村塾教師。父羅信爾為愛國歸僑知識分子,早年畢業於德化縣立師範講習所,先後於福建南安、永春、德化與馬來亞柔佛、麻坡、文律、馬六甲、森美蘭等地任國小、中學教師,馬來亞拾錦吟社社長,新加坡《南洋商報》新聞記者、援英抗日後援會常委。
羅浪幼年曾隨父南渡馬來亞,少年時期回國求學。他秉賦聰敏,活潑灑放,富於感情,嗜好音樂,喜愛文藝。曾先後就讀於德化縣明倫國小、德化縣立培風初級中學、省立永春中學(今永春一中)。1936年永春中學國中畢業,復南渡馬來亞隨父謀生。未幾又歸國,人上海暨南大學附中高中部。當年“七七事變”爆發,日寇鐵蹄踐踏祖國廣大地區,到處燒殺奸淫擄掠,抗日烽火席捲中華大地。其後,日本帝國主義者又大舉南侵東南亞,羅浪的母親鄭金鳳和兩個8歲以下的小妹,後來皆於馬來亞慘死在法西斯日軍的槍彈屠刀之下。面對國家民族存亡關頭,1938年秋,羅浪毅然奔赴延安,進入延安陝北公學。鏇又入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受業於冼星海、呂驥、向隅、李煥之等音樂名家門下,特別是音樂指揮受其教誨尤深。
1939年冬,羅浪畢業於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音樂系。後任晉察冀一分區戰線劇社音樂教員和指揮。
1943年,羅浪任晉察冀抗敵劇社音樂隊隊長兼指揮。
1947年,羅浪奉命組建華北軍區軍樂隊,任隊長兼指揮。
1949年9月,羅浪率樂隊為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演奏。還受命組建聯合軍樂團,任總指揮。
1949年10月1日,羅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隆重的開國大典上,首次指揮 《國歌》在天安門的演奏,為他的指揮歷程寫下濃重、精彩的一筆。他在長期的指揮實踐中,又設計出一種鮮艷醒目、揮動利索的指揮旗和完善了一套簡潔規範統一的指揮旗語。同年12月奉調南下,任上海軍管會文藝處音樂室主任兼上海交響樂團軍代表。
1951年7月,羅浪調回北京組建軍委千人軍樂團,任團長。之後,又先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訓練總監部軍樂處處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所軍樂學校校長,訓練總監部軍事電影處處長。
1959年,羅浪調任中國廣播樂團團長。
1961年調八一電影製片廠任軍教製片室主任,1975年任顧問。1979年離休。
中國文代會第一、二、三、四次會議部隊代表,中國音樂家協會第一、二、三、四屆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人物榮譽

曾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
2002年榮獲中國音樂家協會第二屆中國音樂“金鐘獎”——中國音樂最高榮譽獎。

人物作品

自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至今共有歌曲、大合唱及歌劇歌曲等200餘首,如流傳全國的《狼牙山謠》、《五壯士之歌》、《從軍曲》、《英雄贊》、《子弟兵進行曲》、《衝破 黎明的黑暗》、《一分區進行曲》、《保衛一分區》、《七月小唱》、《保衛 勝利果實》、《再接再厲殲滅敵人》、《李常勝捉俘虜》、《生活在晉察冀真快活》、《獻花曲》、《四十一號橋》等。這些歌曲,是當時鼓舞人民、打擊敵人的銳利武器,其中部分選輯於《抗日戰爭歌曲集》,1950年代已錄製成唱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又創作和改編了數十首軍樂曲和禮樂曲。如《東方紅》、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軍隊進行曲》、《分列式進行曲》、《航空員進行曲》、《軍歌聯奏》、《哀樂》等。他還為話劇《子弟兵與老百姓》、《戎冠秀》,為電影《晉察冀新聞》一、二、三號,為《百萬雄師渡長江》等創作樂曲.指揮錄音。在軍事教育電影方面,領導拍攝了民兵教育片 《地道戰》《地雷戰》及《單兵教練》、《班進攻》等百餘部軍事教育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