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布泊野駱駝自然保護區

羅布泊野駱駝自然保護區

羅布泊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歐亞大陸腹地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面積7.8萬平方公里,該保護區地處溫帶、暖溫帶荒漠地帶,氣候乾旱、植被稀疏,自然條件十分嚴酷。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仍有多種獨特的珍稀荒漠動、植物物種分布,這些生物不僅具有特殊的基因類型,同時又是羅布泊地區脆弱的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保護羅布泊地區特有的荒漠生態系統和自然地貌,維持荒漠珍稀生物物種野駱駝的天然棲息地,早在1986年9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就批准建立了“阿爾金山野駱駝自然保護區”(省級)。

基本信息

保護區的成立

中國唯一的野駱駝自然保護區——位於巴音郭楞阿爾金山區東南,面積1700平方公里。

羅布泊野駱駝自然保護區羅布泊野駱駝自然保護區

羅布泊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歐亞大陸腹地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面積7.8萬平方公里,是典型的極旱荒漠類型保護區,也是世界極度瀕危物種——野駱駝的模式產地。
為保護羅布泊地區特有的荒漠生態系統和自然地貌,維持荒漠珍稀生物物種的天然棲息地,挽救世界上僅存於中國和蒙古的極度瀕危物種——野駱駝,早在1986年9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就批准建立了“阿爾金山野駱駝自然保護區”(省級)。1995-2001年間,中國政府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聯合組成科學考察隊,先後6次進入阿爾金山——羅布泊地區,行程近四萬公里,對在中國的駱駝主要分布區嘎順戈壁、阿奇克谷地、阿爾金山北麓、塔克拉瑪乾沙漠東部及中蒙邊境地區進行了科學考察。由於羅布泊北部嘎順戈壁區域的野駱駝遠離家駱駝,因此,被認定是世界上僅存的純基因野雙峰駝種群,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和保護價值。為此,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與國家環保總局通過聯合國全球基金會(GEF)出資75萬美元建設野駱駝保護區,保護區的建設還得到世界野駱駝保護基金會和英國電器公司的資助。2000年5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又以新政函[2000]72號文批准將保護區更名擴大為“阿爾金山——羅布泊野駱駝自然保護區”。2003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保護區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的建設是我國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具體體現。
羅布泊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溫帶、暖溫帶荒漠地帶,氣候乾旱、植被稀疏,自然條件十分嚴酷。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仍有多種獨特的珍稀荒漠動、植物物種分布,這些生物不僅具有特殊的基因類型,同時又是羅布泊地區脆弱的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保護對象

羅布泊保護中心保護對象-野駱駝 比大熊貓還珍奇的國寶

野駱駝的學名叫野雙峰駝(Bactrian),在地球上最惡劣的氣候條件下艱難生存的珍奇動物。據歷史紀錄,1000萬年前生活在北美洲,其遠祖越過白令海峽到達亞洲和非洲,並演化出雙峰駝和人類馴養的單峰駝。野雙峰駝的棲息範圍曾擴展到110°E的黃河大灣向西越過,延伸到蒙古南部和中國西北地區至中哈薩克斯坦一帶,大量分布於阿爾金山脈以南整個柴達木盆地周圍霍通諾爾、巴嘎塞爾騰諾爾、蘇乾湖等地。近代由於人類活動的逐步延伸,野雙峰駝的棲息範圍逐年萎縮,目前世界上野雙峰駝僅分布在4個區域,即羅布泊北部嘎順戈壁、阿爾金山北麓、塔克拉瑪乾沙漠和外阿爾泰戈壁。目前世界上野雙峰駝的分布數量比國寶大熊貓少得多,其保護的意義顯得尤為重要。野雙峰駝在我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被列為一級保護動物。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2年發表
的紅皮書中被列為極度瀕危種(critically endangered)。
分類地位: 哺乳綱偶蹄目、駱駝科、駱駝屬

外部形態:

羅布泊野駱駝自然保護區羅布泊野駱駝自然保護區

野雙峰駝體形比家駝稍小而精瘦,四肢細長,蹄盤較小,適於快速奔跑,速度可達50 km。脖頸也細長,耳朵比較短小。頭骨多凹突不平,特別是雄駝更為明顯,頭較小,吻部較短,鼻樑平直,腦量相對較小。據說它還能夠預感到風暴的來臨,《北史》中就有:“且末(新疆南部的一個縣)西北流沙數百里,夏日有熱風,為行旅之患。風之所至,惟老駝預知之,即嗔而聚立,埋其口鼻於沙中。人每以為候,亦即將氈擁蔽鼻口,其風疾速,斯須多盡,若不防者,必至危斃。”的記載。
野雙峰駝的尾巴較短,生有短的絨毛。背部生有兩個矮小的駝峰,下圓上尖,堅實硬挺且不倒垂,呈圓錐形,峰頂的毛短而稀疏,沒有垂毛。過去曾認為駝峰是貯水的器官,但後來的研究表明,駝峰的結構主要是脂肪和結締組織,隆起時蓄積量可以高達50公斤,在飢餓和營養確乏時逐漸轉化為身體所需的熱能。它還具有適當變化的體溫,在傍晚時升高到40℃,在黎明時則降低到34℃,從而適應荒漠地帶一天中較大的溫差。
野雙峰駝的四肢細長,與其他有蹄類動物不同,第三、四趾特別發達,趾端有蹄甲,中間一節趾骨較大,兩趾之間有很大的開叉,是由2根中掌骨所連成的1根管骨在下端分叉成為“丫”字形,並與趾骨連在一起,外面有海綿狀胼胝墊,增大接觸地面部分的面積,因而能在鬆軟的流沙中行走而不下陷,還可以防止足趾在夏季灼熱、冬季冰冷的沙地上受傷。它的胸部、前膝肘端和後膝的皮膚增厚,形成7塊耐磨、隔熱、保暖的角質墊,以便在沙地上跪臥休息。
野雙峰駝全身的淡灰黃棕色體毛細密柔軟,但均較短,毛色也比較淺,沒有其他色型,與其周圍的生活環境十分接近。每年5—6月換毛時,舊毛並不立即退掉,而是在絨被與皮膚之間形成通風降溫的間隙,從而度過炎熱的夏天,直到秋季新絨長成以後,舊毛才陸續脫掉。

生活習性:

野雙峰駝的嗅覺十分靈敏,白晝活動,行走時步履堅定,昂首闊步,但性情膽怯而機警,平時較為溫和,但發怒時會噴吐唾液和胃裡的東西。雖然可以在沙漠之中生存,但它還是更喜歡臨近水源,青草茂盛的地方,常常集中在雨季形成的河流兩岸,紅柳、沙棘和各種野草生長茂盛的地方。只有當敵害威脅它的生存時,才躲進浩瀚的沙海之中。它的食物多種多樣,沙漠中生長的梭梭草蘆葦駱駝刺白刺泡泡刺沙拐棗等貧飢的沙漠植物都是駱駝充飢的食糧,四室的胃有極強的貯存、消化食物的能力,休息時可以把胃中的食物吐出來反芻咀嚼。野雙峰駝是世界上唯一能靠喝鹽水生存的動物,它非常耐渴,能夠很長時間不喝水而仍正常生活,僅僅是身體逐漸消瘦,但喝水以後,在幾個小時之內就能完全恢復。野雙峰駝耐渴的機理尚未完全搞清,一般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在有水的情況下,它可以一次暢飲10多千克,在胃內的水脬中貯存起來;二是它的血漿中有一種特殊的蛋白質,可以維持血漿中的水分;三是它的鼻腔黏膜面積很大,能防止水分散失;四是它的體溫日夜差別竟達6℃,所以能夠通過調節體溫來控制水的消耗。此外,還有它的皮膚很少出汗;排尿較少;糞便乾燥,含水極少;呼吸次數少,從不開口呼吸等等。因此它在夏天可以幾天不喝水,在冬天甚至可以幾十天不喝水。
野雙峰駝一般結成群體生活,夏季多呈家庭散居,至秋季開始結成五、六隻,或二十隻左右的群體,有時甚至達到百隻以上。在沙漠中迤邐行走時,成年駱駝走在前面和後面,小駱駝則排在中間,並常常沿著固定的幾條路線覓食和飲水,稱為“駱駝小道”。野雙峰駝善於奔跑,行動靈敏,反應迅速,性格機警,嗅覺非常靈敏,它能從幾公里外嗅到人的氣味息後,便以每小時60公里的速度飛奔逃離。有人認為它就是靠嗅覺在沙漠中尋找到水源的,也可能是憑藉特有的遺傳記憶。
每年的1—3月是野雙峰駝的發情季節,雄獸爭鬥時,主要是將頭部伸到對方的兩腿之間,絆倒對方後再用嘴撕咬。這時常常見到單獨行動的野雙峰駝,往往都是求偶爭鬥的失敗者,也有發情的雄性跑到家駱駝群里,與雌性家駱駝交配的情況發生。雌性每2年繁殖一次,懷孕期為12—14個月,翌年3—4月生產,每胎產1仔,兩年1胎。 幼仔出生後2小時便能站立,當天便能跟隨雙親行走,一直到1年以後才分離。4—5歲時性成熟,壽命為35—40年。

羅布泊野駱駝自然保護區羅布泊野駱駝自然保護區

與家駝的不同:

野雙峰駝與家駝的DNA有明顯的不同,科學家對從戈壁考察中取來的死野雙峰駝皮樣進行了DNA測試,測試結果顯示,野雙峰駝與家駝遺傳基因不同,野駝比家駝多3個基因鏈,分別在ECORI和PVULL及SCAL RFLP組DNA中,並且位置有異。

種群分布數量:

據中外科學家多次考察和估算,目前世界上野雙峰駝分布數量為730峰~880峰,其在四個分布區的數量為:在塔克拉瑪乾沙漠還剩60~80峰;在阿爾金山北麓數量較多約有280~340峰;在戛順戈壁尚存60~80峰;在外阿爾泰戈壁不超過400峰。

野駱駝的科學價值

羅布泊野駱駝自然保護區羅布泊野駱駝自然保護區
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2004年的估計,全球約有950隻野駱駝,其中大約有650隻分布在中國,350隻分布在蒙古南部的荒漠。2004年,野駱駝已經成為2004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中的極危物種之一。
IUGN物種存活委員會的戴維•馬倫博士2004年在一次國際研討會上曾經說道:普氏原羚、野駱駝和麋鹿是中國最瀕危的三種草食動物,這三種瀕危動物在中國的保護與復興具有國際意義,將為世界野生動物保護提供可參照的經驗。
為什麼野駱駝會名列中國最瀕危的動物之一呢?凡是到過嘎順戈壁的人就不會奇怪了,那是一塊極度缺水的不毛之地,氣溫變化劇烈:午間,在烈日曝曬下,地面的溫度達70℃,而夜間溫度會迅速下降到冰點以下。更可怕的是荒漠中的沙塵暴:其風之烈,飛沙走石;其沙之暴,遮天蔽日;其塵之密,天昏地暗,瞬間足以置天地間的任何生物於死地。而野駱駝就是在這樣一個嚴酷的環境中頑強地生存下來了。
野駱駝之所以可貴,是因為它是家駱駝的祖先,或近親。在動物馴化史中,我們有一個沉痛的教訓,那就是被人類馴化的家畜的祖先多數已經滅絕了。為什麼野駱駝能夠逃脫滅絕的命運,繁衍生存至今?這些野駱駝能夠最終逃脫滅絕的命運嗎?目前生活在中國羅布泊野駱駝自然保護區的野駱駝對上述問題的研究有著極其重要的科學價值。
野駱駝或者是跑野的駱駝與家駱駝之間在身體形態結構、生理生化特徵以及行為特徵有什麼不同?研究者們已經了解野駱駝與家駱駝的形態區別。野駱駝被覆黃褐色體毛,被毛短而密,軀體高大、兩個駝峰似圓錐體,小而尖,駝峰之間的距離較遠;家駱駝的被毛有黃、褐、棕、白、黑多種顏色,被毛長而粗,身材稍矮,健壯,兩個駝峰呈沙丘型,峰駝碩大,駝峰之間的距離較近。但是,這些形態差異是否是由於野駱駝與家駱駝的後天營養與環境條件造成的,還是由於遺傳的差異,我們目前尚不得知;但是,我們知道由於營養狀況和生存環境的不同,可能使動物個體產生體型豐滿肥胖程度的不同以及被毛的差異。人工選育則可能使家養動物個體的毛色發生變異。這次馮剛拍攝的野駱駝照片,其身體營養狀況就較以前拍攝到的野駱駝的好。
羅布泊野駱駝自然保護區 地球之耳 羅布泊

儘管人們發現野駱駝與家駱駝的DNA鏈有差異。但是,就是同一個物種內的不同個體的DNA鏈也有差異,甚至一個家庭中的成員,如父子之間的DNA鏈也有些微小差異。對於多數動物學家來說,野駱駝與家駱駝的DNA鏈差異還不足以將野駱駝與家駱駝劃分為不同的物種。何況,目前我們所檢測的DNA鏈差異並不是決定動物個體身體形態結構、生理變化特徵以及行為特徵的功能基因的差異,而是一些容易發生變異的DNA鏈區域的基因差異。
生活在荒漠中的野駱駝能飲其他動物所不能飲用的鹹水,這是它生存的策略之一,也是野駱駝為了生存的無奈之舉。一旦有了合適的飲水,野駱駝就不會再去飲荒漠中的鹹水。動物飲水是為了維持體內的水分平衡。然而,野駱駝是如何在機體內脫去鹹水中的鹽分,維持機體的水代謝平衡,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生理生化課題。
野駱駝怕人的天性是保證其在四處可能出現人類的環境中生存的適應行為。區別一種動物是家養動物還是野生動物,一個重要標誌是看它怕不怕人。野駱駝生性機警,一看見人就發足狂奔逃離,最高時速可達每小時40千米,因為它知道人可能是最可怕的捕食者。此外,野駱駝與家駱駝交配產生的雜交後代的行為不像家駱駝,雜交後代長大以後很難馴服。因此,野駱駝與家駱駝之間在行為上有區別,這種區別可能是遺傳的差別。
目前,在野外一般很難發現野駱駝,人們往往長途跋涉、歷盡千辛萬苦才發現小群的野駱駝。野駱駝之所以難以發現的一個原因是羅布泊、嘎順荒漠中的植物初級生產力低,另一個原因是野駱駝生性機警,能夠在人類發現它之前發現靠近的人類,並提前離開。荒漠的生態系統不可能負載大量的草食動物。食物、飲水的缺乏,加之生存環境的嚴酷,致使野駱駝的種群在羅布泊、嘎順荒漠不可能發展。建立羅布泊自然保護區是保護野駱駝的第一步,下一步應當考慮在羅布泊野駱駝自然保護區內或附近區域恢復一些僅為野駱駝利用的綠洲。只有這樣,才真正恢復了野駱駝的生存環境,才能為目前苟延殘喘的野駱駝種群的恢復和發展提供基本條件,野駱駝才能真正擺脫了滅絕的危險。

動物資源

羅布泊地區的動物地理區系屬古北界、中亞亞界、蒙新區、西部荒漠亞區、東疆省塔里木盆地省。區域內分布的脊椎動物有30科78種以上。保護區除有我國一級保護動物野駱駝外,還分布有我國一級保護動物雪豹、藏野驢、北山羊、胡兀鷲及及二級保護動物藏馬熊、草原斑貓、猞猁、鵝喉羚、岩羊、盤羊、塔里木兔和兀鷲、禿鷲、紅隼藏雪雞等多種猛禽。這些動物大部分生活在十分嚴酷的荒漠生態環境中,生物多樣性組成簡單。保護區的動物大部分為食草動物,,有時僅靠一種或少數幾種植物來維持生存。這些動物大部分生活在十分嚴酷的荒漠生態環境中,生物多樣性組成簡單。植物和動物之間的生態平衡關係,特別是單一食性的動物,可能因某種植物的受損而後導致該物種瀕危與滅絕。

荒漠植被資源

野駱駝分布區屬於內陸乾旱荒漠區,植物類型都為荒漠植被。在中國植物地理區劃中,羅布泊分布區屬亞非荒漠區、亞洲中部荒漠亞區、新疆東部荒漠省、中央戈壁荒漠省和塔里木荒漠省,共包括戛順戈壁州、羅布泊州、若羌州和阿爾金山4個植被州。分布區內的主要植物區系由19科69種植物組成。

羅布泊野駱駝自然保護區羅布泊野駱駝自然保護區

該區域分布有我國二級保護植物裸果木;三級保護植物胡揚、塔克拉瑪乾檉柳、塔克拉瑪乾沙拐棗、梭梭、白梭梭、肉蓯蓉等。因此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具有重大科學價值。保護區內散布的數十處鹽泉周圍植被生長茂盛、景觀奇異獨特,是荒漠型野生動物賴以生存的食物源。
由於分布區的地理位置、地形及土壤的差異,所生長的植物種類也有不同。羅布泊北部戛順戈壁植被的組成主要為鹽生草(Ha1ogeton glomeratus)、鹽穗木(Ha1ostachys caspica)、駱駝刺(Alhagips-eudalhagi)、蘆葦(Phragmites communis)、琵琶柴(Reaumuria soongorica)、膜果麻黃(Ephedra przewalski)、沙拐棗(Calligonum mongolicum)、白刺(Niiraria sibirica)、泡泡刺(N. sphaerocarpa)和假葦拂子茅(Ca1amagrostis pseudophragmites),絕大部分地區的植被蓋絕大部分地區的植被蓋度為0%~10%,分散的鹽泉周圍生長著鹽穗木一鹽節木群叢或蘆葦、紅柳等,在局部地區的植被蓋度可達60%。阿奇克谷地分布有蘆葦、甘草、羅布麻、駱駝刺、白刺、沙拐棗等,在谷地邊緣植被蓋度較高30-40%,部分區域可以達到60%以上,其它大多數地區則幾乎為鹽殼地帶。阿爾金山北麓有琵琶柴、膜果麻黃、梭梭、檉柳、沙拐棗、白刺、合頭草(Sympegma regelii)、芨芨(Achnatherum splendens)、鹽穗木和鹽節木(Haolcnemum strobilaceum)、胡楊(Popu1us diversfolia)等,植被生長條件好於上述兩個區域,蓋度通常在20%-40%。

保護區社會經濟狀況

羅布泊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涉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地區哈密地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10個縣鎮,北為託克遜縣吐魯番市鄯善縣哈密市,西部為尉犁縣若羌縣,南部以阿爾金山脈為界與青海省相鄰,東部與甘肅省阿克塞哈薩克自治縣敦煌市接壤。
由於該區域為乾旱荒漠區,人類活動均集中於荒漠邊緣的綠洲地帶。周圍各縣、市人口約九十多萬,其中維吾爾族、漢族占總人口總數的90%以上,其次為回族、哈薩克族。保護區所涵蓋的荒漠地帶,因乾旱缺水,植被稀疏,交通不便,是遼闊的無人區,為野生動物提供了人為干擾較少的生存空間。
保護區涉及的各縣市的經濟以農牧業為主,工業為輔,其中吐魯番地區主要發展旅遊業。

羅布泊野駱駝自然保護區羅布泊野駱駝自然保護區

地理位置

新疆羅布泊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東徑89°00′--93°30′,北緯38°42′~42°34′,地域包括羅布泊北部面積廣闊的戛順戈壁及南湖戈壁,庫魯克塔格東段,東部的阿奇克谷地,東南部的庫姆塔格沙漠和南部的阿爾金山北麓,西臨舉世聞名的羅布泊樓蘭古城
行政區域涉及吐魯番地區哈密地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保護區總面積7.8萬Km2,呈橫凹字形,其中實驗區面積3.3萬平方公里,緩衝區面積2.00萬平方公里,核心區面積2.5萬平方公里,是目前國內規劃面積最大的乾旱荒漠類自然保護區。

地形地貌

羅布泊野駱駝自然保護區羅布泊野駱駝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位於新疆東南部,塔里木盆地東部。地勢最低洼處羅布泊湖盆中心海拔780米。保護區北部為南天山山脈庫魯克塔格及向東延伸的殘蝕丘陵和具準平原地貌的的戛順戈壁,其南北寬約200km,東西長約350km,除大面積為較平坦且植被稀疏、地表裸露的丘間戈壁低地外,零散分布有相對高度僅數10~50餘米的低山殘蝕丘陵;在其東南 部至庫姆塔格沙漠南端,有一條自北向南長80km,寬僅1~7km的沙壠帶,成為自然保護區東南界的天然屏障。東部阿奇克谷地是一構造地塹,南北寬8~30km,東西長約200 km,西窄東寬,與羅布泊湖盆相連。谷地中零散分布有雅爾丹地貌土墩,但在東端離玉門關約50km附近,則形成面積很大的“龍”城,似遺棄的繁華古城,景色十分壯觀。

氣候條件

羅布泊野駱駝自然保護區羅布泊野駱駝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基本上處於亞洲中心地帶,距離海洋較遠,加之四周高大山脈阻擋了水汽進入,導致該區域的氣候極端乾燥,春秋多大風是野駱駝分布區氣候的典型特徵。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保護區氣候類型為極端乾旱的大陸性氣候——冬季嚴寒,夏季酷熱,乾燥少雨,風沙肆虐,環境水份少,年蒸發量在降水量的300倍以上。保護區周緣城鎮多年氣象資料表明,極端最高氣溫均在40oC以上,極端最低氣溫均在-28oC以下。

水文特徵

羅布泊野駱駝自然保護區羅布泊野駱駝自然保護區
在保護區內,因氣候炎熱乾燥,降水量極少,也無常年地表徑流形成,水源十分缺乏。羅布泊已於70年代初乾涸成為形似橢園形大耳朵狀的湖盆,湖盆周邊澱積著30~50㎝厚的堅硬鹽殼。羅布泊南部局部地帶分布有鹽化沼澤地,植被較為茂密,是羅布泊南部野駱駝冬季的主要棲息地。
野駱駝通常固定去一些終年有水的鹽泉邊飲水,這些鹽泉水有的礦化度極高,甚至可達到54.4g/l。區內的飲水條件差還表現在鹽泉之間距離較遠,相間多在20~60km,野駱駝為尋找飲水常需要跋涉數十公里的路程。由於歷史上淡水區被人類占據,野駱駝等野生動物已形成適應吸收高鹽份水的特殊生理結構,從而得以在乾旱缺水的荒漠地區生存下來。

土壤類型

羅布泊地區的地帶性土壤類型為棕漠土和山地棕漠土,在沙漠地帶分布著流動風沙土,低洼地分布有零散的龜裂土,湖周低地及鹽泉附近分布有鹽土。阿奇克谷地及鹽泉旁分布有鹽化草甸土和沼澤鹽土,羅布泊古湖盆及周圍小湖盆中分布有2m至數米厚的岩鹽層。在阿爾金山和庫魯克塔格克2000m以上的高海拔區分布有山地棕鈣土。在戛順戈壁的廣大低山丘陵以及阿爾金山北麓的部分低海拔丘陵帶,則多植被稀疏的裸岩帶。

管理體系

羅布泊野駱駝自然保護區羅布泊野駱駝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實行三級管理體制,“新疆羅布泊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為保護區一級管理機構,該中心是直屬新疆自治區環保局管理的縣(處)級事業單位,科研管護等人員編制13人,內設行政辦公室、管護科、科研監測科三個科室,現有人員13人,其中:主任1人,書記1人,高級工程師1人,工程師4人,助理工程師2人,技術員1人,會計1人,出納1人,司機1人。
保護區的二級管理機構是設在三地州的管理站即吐魯番地區管理站、哈密地區管理站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管理站,直接負責本地區所屬檢查站卡及轄區管理工作。各管理站行政歸屬地、州環保局領導,業務上受保護區管理中心管理。
保護區的三級管理機構為各檢查站卡,即艾丁湖、迪坎爾、庫米什、南湖、雅滿蘇、米蘭和拉配泉站卡,各站卡由所在區域管理站直接負責管理。檢查站工作人員實行招聘制,主要招聘當地勞動人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