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中興

羅中興

羅中興,選礦專家,東北解放區恢復和發展有色金屬選礦工業生產的主要組織者之一。主持多項有色金屬大型骨幹礦山的設計。採用現代化的黃金提取技術改造中國傳統的黃金生產工藝,改變其礦山的產品結構。為發展中國有色金屬、黃金生產和擴大資源利用做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信息

簡介

羅中興,1924年7月22日出生於遼寧省蓋平縣(今蓋州市)。青少年時代,他目睹日本侵略軍對中國人民的壓近與蹂躪,深感國家淪亡所蒙受的屈辱和民族歧視,從而立志學好本領,走“科學救國”之路。1945年,他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採礦科,除學習了大量的專業知識以外,還比較熟練地掌握了日語。1948年,中國重要工業基地瀋陽解放以後,百廢待興。為了支援全國的解放戰爭,剛剛回到人民手中的瀋陽冶煉廠急需各種有色金屬精礦開工冶煉,當時向該廠供給原料的礦山,有的雖然很快恢復了生產,但由於缺乏技術管理,選礦工事故頻繁、指標落後,無法維持正常生產。新組建的東北工業部有色金屬管理局(簡稱東北有色局)決定組建礦山處採礦科和選礦科,以便儘快把日本侵略軍占領時期留下的十幾個有機械化選礦廠的礦山恢復起來。為了解決技術人員匱乏問題,羅中興帶領兩名留用的日本工程師在東北解放區組建了第一個選礦科,並受命任副科長。

選礦科成立後,白手起家,條件艱苦。羅中興積極組織培訓選礦和化驗人員、建立各種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指導現場人員進行生產操作和管理,組建試驗研究機構、參與選礦廠的技術改造和擴大生產等,不到3年的時間,使十幾個礦山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保證了東北有色金屬產量的持續快速上升。

在選礦科工作期間,羅中興長期深入生產第一線,培養了注重調查研究、深入、細緻、嚴謹、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工作作風。他以飽滿的熱情夜以繼日地工作,在東北各選礦廠享有極高的聲譽。他在設計部門工作了40多年,這種來自生產第一線的深入實際的作風,始終貫穿在他的工作中。

1954年,羅中興調到北京有色冶金設計院任選礦科副科長,當時的選礦科有近200名設計人員,擔負著全國重點有色金屬及部分化工、非金屬礦山的設計任務,責任重大。當時正值全國掀起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高潮,學習前蘇聯經驗、培養自己的設計人才成為當務之急。他主管前蘇聯援建的江西大吉山、西華山、巋美山三大鎢礦選礦廠設計複查和增產節約工作,在保證主體工程合理性的基礎上,修改了不符合國情的高標準設計,最大限度地節約了基本建設投資。三大鎢礦的順利投產,為中國鎢業生產的正規化、現代化做出了重大貢獻。

為了處理江西各小型鎢礦的中礦和泥礦以及綜合利用其他有價金屬,羅中興建議在江西贛州建設一座精選廠,廠內設有各種選礦和濕法冶金設備,集中處理各鎢礦送來的中間產品。這個廠建成以後,取得了重大的經濟效益。後來這種方法為黃金行業採用,亦產生了同樣效果。

在前蘇聯專家的指導下,羅中興組織領導了東川、壽王墳、銅官山、中條山、易門、箇舊、錦屏等許多大型選礦廠的設計。這些選礦廠相繼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投產,生產和技術經濟指標均達到或超過了設計水平。這些企業的成功投產不僅標誌著中國礦業生產躍上了新台階,而且為中國自力更生組織大型礦山設計培養了一大批設計人才。此後,他們陸續走向全國各新建設計院,為發展壯大中國的選礦設計隊伍做出了貢獻。

幾十年來,羅中興始終保持著對工作的負責精神和嚴謹的作風。凡是他主管的工程向外發出的檔案和重要設計資料,他都要親自審閱。白天事務繁忙,這些檔案多在晚上處理。他審閱的檔案,除了進行正常的批示和修改之外,對錯別字和用錯的標點符號他都會一個個地給予改正。

1957年,羅中興被派往越南從事古定鉻礦的設計前期工作,該礦是中國為國外設計和建設的第一個礦山企業,其生產的鉻精礦是越南向中國出口的重要產品。根據古定地區鉻礦分布範圍廣闊、河網縱橫的情況,決定採用水采水運和集中建設重力選礦廠的方案,不到兩年即建成投產,生產效果十分理想,設計小組在河內受到胡志明主席的親切接見並獲越南政府頒發的獎狀和獎章。

20世紀60年代,國家號召設計人員到建設現場設計,以密切結合生產實際。羅中興帶領由108人參加的301設計大隊開赴雲南東川礦務局,開發中國西南邊陲最大的銅礦資源。

東川現場海拔標高3000米左右,山高路險、空氣稀薄、天氣寒冷,常年雲霧繚繞,建設條件異常艱苦。設計人員和建設隊伍一起,頭頂青天、腳踏雲海,在約3年的時間裡,完成了東川地區四大銅礦不同階段的設計任務,使該礦務局成為中國西南地區最大的銅業基地。東川礦區為坑內開採,各種坑道總長度以百千米計,工程之浩大可見一斑。東川落雪銅礦銅精礦管道輸送工程,每天自流水力輸送銅精礦300噸,所經地區山高谷深、地形陡峻,管道起止點落差約2000米,是中國第一條大落差、長距離的漿體輸送管道工程。東川工程的建設凝聚了羅中興和廣大工程建設者的心血和智慧,也積累了高寒山區建設的豐富經驗。

中國鉬礦資源十分豐富,可大量出口換取外匯。70年代,羅中興開始兼任金堆城鉬礦設計隊隊長,前後達十餘年之久,先後設計和建設了大型露天採礦場和三個選礦廠,成為中國最大的鉬精礦生產基地。在確定方案時,羅中興尊重科學,堅持原則,支持閉路碎礦和配置足夠設備的方案。在設計過程中,對選礦工藝流程進行了多次試驗,成功地將濕法冶金技術引入選礦工藝,不僅使鉬精礦品位達到50%以上,而且各種雜質含量也大幅度下降,產品質量達到優質鉬精礦的國際標準,工程試車投產一次成功,並達到設計能力。

德興銅礦

德興銅礦 德興銅礦

是中國最大的銅業生產基地,礦石生產能力居亞洲第一,國內外設計單位對確定選礦工藝流程曾進行過長時間辯論,為此,羅中興帶領了一個考察小組到布乾維爾世界第一大銅礦進行考察實習,最後決定採用多段碎磨工藝,實現“多碎少磨”。實踐證明,這一方案投資省、操作易、能耗低,符合中國國情。1975年以後,羅中興將主要精力投入黃金設計工作,作為國家黃金局高級顧問和設計院主管該工作的副總工程師,為中國黃金工業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於1989年離休之後,仍受院長委託主管此項工作。

羅中興在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研究總院歷任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院副總工程師,先後擔任過科長、處長等職。196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4 年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986年至1990年任國家黃金局高級顧問,1993年至今任中國黃金總公司技術顧問,中國黃金學會首屆理事會理事。

簡歷

1924年7月22日 出生於遼寧省蓋州市。

1942~1945年 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採礦科學習。

1948~1953年 任東北工業部有色金屬管理局選礦科副科長、科長。

1954~1989年 任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研究總院選礦科副科長、科長、副處長兼總工程師、處長、總設計師、院副總工程師兼設計辦公室副主任。

1989年11月 離休。

成就

促進有色金屬選礦工業發展

東北有色局選礦科組建以後,當務之急是使各礦山迅速恢復生產。在選礦科的建議下,為招募的知識青年舉辦選礦技術管理人員訓練班,由日本工程師講課,羅中興既是領導又是翻譯。這批人員分配到各個礦山以後,多被任命為選礦廠技術員、廠長等職務。為了建立正規的生產秩序,他穿梭般地奔波於十幾個礦山,指導這些人員組織產生操作,建立各種管理制度。剛剛恢復生產的礦山,生活條件極為艱苦,為了建設東北工業基地,支援全國的解放戰爭,羅中興以飽滿的熱情,和工人、技術人員同吃、同住,及時解決生產中的各種問題。他所領導的選礦科從3人發展到20多人,下設選礦試驗室、化驗室及業務組等,直接為礦山服務。在不到3年的時間裡,華銅、青城子等十幾座大型選礦廠得到了完全的恢復和發展,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管理體系。

在日本侵略軍占領時期,東北雖然建設了一些機械化選礦廠,但生產技術管理工作全部掌握在日本人手中,沒有一本中文的選礦專業書籍可供學習閱讀。羅中興和日本工程師共同編寫出版的《選礦廠操作規程》,不僅闡述了選礦的原理和設備、生產管理和技術操作,而且對計算生產指標、獲取原始數據、採樣、加工、化驗等具體操作都做了詳細說明。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東北出版的第一部選礦專業書籍,通俗易懂、實用性強,因該書封面系藍色而得名“藍皮書”。它對培訓選礦人員、統一生產操作、普及選礦專業知識發揮了重要作用。東北解放區經濟恢復時期,技術人員奇缺,選礦訓練班培養的這批選礦技術人員在生產第一線艱苦磨練和親自操作,理論聯繫實際,很快提高了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後來成為中國有色金屬選礦行業中的骨幹力量。

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一個五年計畫前後,作為中國最大工業基地的東北地區,擔負著支援全國經濟建設的繁重任務,在各選礦廠生產管理步入正軌之後,還存在著設備陳舊、技術落後、生產成本高等問題。羅中興在當時的技術革新運動中,根據各廠實際,組織了幾項重大的技術革新活動。他提出高速碎礦的倡議,在不增加設備的情況下,大幅度降低碎礦產品的粒度,提高了球磨機的生產能力;他根據前蘇聯的磨礦技術理論,對各選廠的球磨機實行合理裝球,明顯地改善了磨礦產品粒度,提高了選礦回收率;他還吸收快速浮選的經驗,通過改變浮選機性能,淘汰了日本侵略軍占領時期留下來的舊式浮選機,增大浮選機的充氣量,縮短浮選時間,節省了浮選藥劑,提高了選礦指標。這三項技術革新實施後,各選礦廠的生產能力普遍提高了20%~30%,生產成本顯著下降,其中高速磨礦的技術路線與後來選礦學術界公認的“多碎少磨”理論完全一致。羅中興不僅為提高東北地區的有色金屬產量發揮了重要作用,還為提高中國選礦工業的技術水平奠定了基礎。

改進生產工藝

羅中興一直致力於黃金選冶工藝的進步和發展,早在東北解放區時期,他就注意研究夾皮溝等黃金礦山的生產技術。20世紀50年代末,他曾組織過小型黃金礦山的調查,研究並編寫黃金生產科普小冊子。1975年至1999年,他多次到國外考察黃金生產技術,領導了與國外合作的山東兩大黃金礦山的設計工作,先後主持和參加黃金設計30餘項,他積極學習推廣新技術,在改造黃金生產工藝方面做出了許多重要貢獻。

改革開放前,中國除了兩座黃金礦山有簡單的金精礦氰化工藝並在礦山生產成品金以外,絕大多數礦山都只能生產浮選金精礦出售給有色金屬冶煉廠。產品價格低,精礦長途運輸損失大,資金周轉困難,再加上資源利用範圍極為有限,全國黃金不僅產量低、技術也相當落後。

改革開放以後,羅中興在主持的設計項目中大力推廣國外的氰化工藝,在礦山直接生產金錠和銀錠,使黃金礦山成為集採礦、選礦和冶煉於一體的聯合企業,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80年代,又在中國的重點產金地區招遠市、萊州市和三門峽市先後建起了三大專業黃金冶煉廠,集中處理全國各地中小礦山的金精礦,不僅提高了黃金回收率,而且綜合利用金精礦中的銅和硫,使中國黃金冶煉技術達到新的水平。這種指導思想得到了國家黃金局的大力支持,逐漸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政策。

與已開發國家相比,中國黃金礦山還處在初期開發階段,多數礦山接近地表的礦石被風化、氧化,這種礦石用傳統的浮選方法很難回收,但是用原礦直接氰化工藝則很容易回收。在國家黃金局的領導下,羅中興組織設計人員從美國引進炭漿法生產工藝和主要設備,取得成功。與此同時,他又組織設備設計人員結合中國國情對炭漿廠設備進行國產化、系列化設計。在短短几年內,原礦直接氰化工藝在中國全面推廣,取得了非常好的社會效益,對提高中國黃金產量和技術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1975年以前,中國沒有一座大型黃金礦山,此後,在羅中興的組織和參與下,連續設計了十多座大型黃金礦山。這些礦山多數引進大型坑內採礦設備,採用比較先進的採礦方法,使黃金礦山的採礦水平大幅度提高。例如山東三山島金礦,1980年與國外合作設計,採用西方國家70年代才出現的機械化點柱式水平分層充填採礦法,引進大型設備,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針對該地區缺乏淡水的實際情況,羅中興大膽提出使用海水選礦。當時,這種構想曾遇到很大阻力,但他們通過大量試驗確認海水選礦對指標和藥劑均無影響;他還從艦艇防腐的考察中得到啟發,成功地解決了設備、管道腐蝕和在海灘打井取水防止浮游物堵塞管道等難題。經國家有關部委聯合召開大型論證會後,該方案得到批准。投產後的實踐證明,這種設計非常成功,並為同類金礦的開發利用提供了經驗。該項目1994年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

中國有相當多的難處理的金礦資源,這些礦石的處理工藝需要高新技術和更複雜的設備,中國在工業生產中還沒有突破這一難關。羅中興雖然已經離休多年,但他始終把突破難處理金礦提金工藝和開發利用這部分金礦資源作為自己餘年為之奮鬥的事業。他仍然不斷地參加各種黃金礦山會議,多次參加研究關於細菌氧化預處理提金工藝的工業化等問題,向有關部門獻計獻策,促進這些高新技術早日在中國投入工業生產。

主要論著

1 羅中興,仲澤雪男(日).選礦廠操作規程.瀋陽:東北工業部有色金屬管理局出版,1952

2 羅中興,楊達禮,嚴新毓,等.美國黃金礦山考察報告.有色礦山,1981 (1):19~21,1981(2):23~25

3 羅中興,盧榮富.磐石鎳礦選礦廠擴建投產貫徹了挖潛方針.有色礦山,1981(2):3~6

4 羅中興,謝紀元.三山島金礦設計使用海水選礦.有色礦山,1982(6)21~25

5 羅中興,曲乃達.選礦廠的配置設計.有色礦山,1984(1):39~44

6 羅中興,劉秉義.金堆城鉬業公司二期工程設計的幾個問題.有色金屬,1987(4):5~10

7 羅中興,論中國金銀選冶現狀及展望.鈾礦冶,1987(4):49~53

8 羅中興,吳振祥.張家口金礦炭漿廠生產實踐.有色礦山,1988(11):38~46

9 羅中興,董必作.德興銅礦二選廠工藝設計的特點與問題.有色礦山,1989(3):1~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