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枝紋

纏枝紋

纏枝紋,纏枝紋是中國古代藝術品的重要裝飾紋樣,寓意生生不息,萬代綿長的美好願望,為中國傳統吉祥紋樣之一。樣式表現出或綿延曲卷,細膩柔蔓;或婀娜多姿,嫵媚嬌嬈。其體態生動優美,富有動感。

纏枝紋介紹

中國古代傳統紋飾之一。是瓷器上最常見的紋樣。盛行於元代以後。明代或稱為“轉枝”,以植物的枝桿或蔓藤作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線式的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循環往復,變化無窮。纏枝蓮、纏枝牡丹、纏枝草蔓均屬此類。
纏枝紋與蓮瓣紋、捲雲紋、如意紋、回字紋等一樣,都是中國古代藝術品的重要裝飾紋樣,廣泛用於雕刻、陶瓷、家具、漆器、編織、刺繡、玉器、年畫、剪紙、碑刻等,甚至連糕餅木范都離不開纏枝紋。
纏枝紋,又名“萬壽藤”、“轉枝紋”、“連枝紋”。它是一種以藤蔓、卷草為基礎提煉而成的傳統吉祥紋飾。纏枝紋所表現的“纏枝”,常常以常青藤、扶芳藤、紫藤、金銀花、爬山虎、凌霄、葡萄等藤蔓植物為原型。這些植物本系吉祥花草,多為世人所贊詠,例如金銀花,又稱“忍冬”,李時珍《本草綱目》載:“久服輕身,長年益壽。”再例如凌霄,宋代楊繪《凌霄花》詩云:“直繞枝乾凌霄去。”對於該花的勇於攀登,凌雲直上的品質,清人李笠翁評說道:“滕花之可敬者,莫若凌霄。”纏枝紋就是這些藤蔓的形象再現,它委婉多姿,生動優美,富有動感,故寓意生生不息,萬代綿長的美好願望,從而躋身於中國吉祥物。 纏枝紋的歷史源遠流長,它的原始構思可見於戰國時期,當時在漆器的表現裝飾紋樣中,有二方連續紋樣與四方連續紋樣,它雖然表現的是“雲氣”,但它反覆、交替與穿插的藝術手法,事實上已具備了纏枝紋的基本特徵。到了漢代,纏枝紋樣成熟,被用於漆器、絲織工藝,如“萬事如意綿”與“鳥獸葡萄紋綺”等。到了唐宋時,纏枝紋被廣泛用於工藝美術製品中,如唐李德裕《鴛鴦篇》詩云:“夜夜學織連枝錦,織作鴛鴦人共憐”,又如唐鏡中的“海獸葡萄紋”,就是一種著名的纏枝紋。再例如在唐代出土的金銀器直接出現了纏枝花紋飾。纏枝紋是我國傳統青花瓷中最主要與最具特色的裝飾紋樣之一,它最早出現於元青花中,到了明清兩代,不論是官窯還是民器,比比皆是,從而成了青花工藝的最重要裝飾語言。除瓷器外,纏枝紋還廣泛用於各類藝術品中,如傳統的插屏,其雕刻牙板幾乎都用纏枝紋,而由插屏造型衍的“南京鐘”更是離不開纏枝紋,因為對於一種計時器來講,生生不息,萬代綿延是最貼切不過的了。 纏枝紋之所以具有強盛的生命力,還在於它的變化多端,婉轉多姿,它與不同的花卉組成不同的紋飾,常見的形式有“纏枝蓮”、“纏枝菊”、“纏枝牡丹”、“纏枝葡萄”、“纏枝石榴”、“纏枝百合”、“纏枝寶相花”,以及“人物鳥獸纏枝紋”等

配圖

纏枝紋纏枝紋

宋磁州窯白釉珍珠地劃花纏枝花紋枕
長43.5厘米,寬18厘米,高13.5厘米。枕呈腰圓形。釉潔白潤澤,枕面劃纏枝花紋,空白處為密集的珍珠地裝飾。枕側細線劃分前後左右四部分,每部分均劃花卉紋。花紋與珍珠地呈褐紅色。胎體厚重,胎質灰白細膩,底無釉,後牆有孔。其構圖清新、生動,紋飾活潑、自由,具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腰圓枕是由圓梳形枕演變而來,盛行於北宋和金代。
纏枝紋纏枝紋

宣德青花纏枝蓮紋罐
罐為直口,短頸,豐肩,下腹緩收至足部。白釉底色勻淨滋潤。青花鐵鏽斑明顯。頸部與足部皆繪卷草紋,肩部蓮瓣紋,腹部纏枝蓮。蓮花以大小12至15片段預告瓣組成,有層層疊疊盛開之狀。每朵蓮花以藤蔓連接。蓮花大,藤蔓粗,而葉子嬌小。肩部、足部雖然布滿紋飾,但不失疏朗通透。在肩部、足部密集的蓮瓣紋映襯下,中心紋飾更顯得清新明快。蓮花、藤蔓小葉以及頸部卷草紋皆勾雙線,中間留白,特別是蓮花用青料塗抹,色彩濃重,與瓣心露白,形成重輕組合,形神各具,如此精細紋飾,較為難得。肩部從左至右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線條流暢,筆路清晰。底為糙底,四周一圈火石紅,鮮亮,褐色鐵質布滿器底。
纏枝紋纏枝紋

(明)宣德
高日8.2cm
徑6.4cm
徑7.7cm
海博物館藏品
唇口,短頸,扁圓腹,圈足外撇稍高,底心有釉。器身繪三組青花紋飾,肩部及脛部均繪纏枝卷草紋,腹部繪纏枝靈芝紋。此器青花色澤濃深,筆繪工致,製作精巧,屬難得的宣德官窯青花小件作品。
纏枝紋纏枝紋

北宋磁州窯纏枝花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