綾[中國傳統絲織物]

綾[中國傳統絲織物]

綾是中國傳統絲織物的一類。綾產生於漢代以前。漢代著名品種有散花綾,用多綜多躡機織造。斜紋地上起斜紋花的中國傳統絲織物。是在綺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始產於漢代以前,盛於唐、宋。綾光滑柔軟,質地輕薄,用於書畫裝裱,製作襯衫、睡衣等。用作裝裱圖畫、書籍以及高級禮品盒等的稱裱畫綾。

基本信息

漢字解釋

綾
:líng

部首:糹

部外筆畫:8

總筆畫:11綾

五筆86:XFWT五筆98:XFWT倉頡:VMGCE

筆順編號:55112134354四角號碼:24147Unicode:CJK統一漢字U+7EEB

基本釋義

一種很薄的絲織品,一面光,像緞子:~子。~羅綢緞。

詳細字義:形聲。字從糸,從(líng),夌亦聲。“夌”意為“(斜)四邊形”。“糸”指布帛。“糸”與“夌”聯合起來表示“織紋為斜四邊形的布帛”。

本義:織紋為斜四邊形的布帛。

1.細薄而有花紋的絲織品,一面光,像緞子[silkfabricresemblingsatinbutthinner]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白居易《賣炭翁》

2.又如:綾券(彩綾制的貨幣);綾扇(薄絹制的扇子);綾紙(綾制的紙。古時官誥所用;綾衾(絲羅作成的衾被);綾帽(絲質的帽子)

3.現代絲織品名。採用斜紋組織或以斜紋為底的提花組織,以桑蠶絲或與人造絲交織而成[silk綾 fabric]。如:素綾;花綾;綾羅(泛指絲織品);綾羅綢緞(泛指絲織品)

常用詞組:1.綾子língzi[damasksilk;asilkfabricresemblingsatinbutthinner]像緞子而更細薄的絲織品

字形結構:繁體字:綾

漢字首尾分解:糹夌漢字部件分解:糹夌

筆順編號:55112134354

筆順讀寫:折折橫橫豎橫撇捺撇折捺

歷史發展

綾

斜紋地上起斜紋花的中國傳統絲織物。是在綺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始產於漢代以前,盛於唐、宋。

綾光滑柔軟,質地輕薄,用於書畫裝裱,製作襯衫、睡衣等。用作裝裱圖畫、書籍以及高級禮品盒等的稱裱畫綾

中國傳統絲織物的一類。最早的綾表面呈現疊山形斜路,“望之如冰凌之理”而故名。綾有花素之分。《正字通:系部》:“織素為文者曰綺,光如鏡面有花卉狀者曰綾。”綾採用斜紋組織或變化斜紋組織。傳統花綾一般是斜紋組織為地,上面起單層的暗光織物。綾質地輕薄、柔軟,主要用於書畫裝裱,也用於服裝。綾在漢代以前就有了,漢代的散花綾用多綜多躡機織造,三國時馬鈞對綾機加以改革,能織禽獸人物較複雜的紋樣,唐代綾得到了很大發展,唐白居易《杭州春望》詩:“紅袖織綾夸柿蒂,青旗酤灑趁梨綾花。”唐代的官員們都用綾作官服。在繁多的品種中,浙江的繚綾最為有名,宋代在唐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狗蹄、柿蒂、雜花盤雕和濤水波等名目。並開始將綾用於裝裱書畫,元、明、清時期產量漸減。中國傳統絲織物的一類。

最早的綾在織物表面呈現疊山形斜路,“望之如冰凌之理”,故稱之為綾。綾有花、素之分。素綾採用單一的斜紋或變化斜紋組織。傳統花綾一般是斜紋地組織上起斜紋花的單層暗花織物。現代綾類織物有很多品種,組織較為複雜。綾織成後可施以印染、彩繪和刺繡。綾類織物光滑柔軟,質地較為輕薄,是書畫裝裱的主要用料。也用作襯衫、睡衣、裙子以及服裝里料。人們有時也將某些與綾外觀相近、用途相似的緞類織物稱作綾,如採用正反8枚緞組織的花廣綾,採用正反5枚緞的古花綾。

綾產生於漢代以前。漢代著名品種有散花綾,用多綜多躡機織造。三國時期馬鈞將上述“綾機”加以改革簡化,能織出禽獸人物等較為複雜的紋樣。唐宋是綾的極盛時期,不同等級官員的服裝,用不同顏色和紋樣的綾來製做。官營織造中設定了生產綾的專門機構,唐代稱綾作,宋代有綾錦院。綾的品種見於唐代文獻的有獨窠、雙絲、熟線、烏頭、馬眼、魚口、蛇皮、龜甲、鏡花、樗蒲等名目,以浙江生產的繚綾最負盛名。宋代更增加狗蹄、柿蒂、雜花盤雕和濤頭水波等名目,同時開始用綾作書畫經卷的裝裱材料。明清時期綾的產量逐漸減少。

基本分類

綾類絲綢按原料分為有純桑蠶絲織品、合纖織品和交織品。綾類織物的地紋是各種經面斜紋組織或以經面斜紋組織為主,混用其它組織製成的花素織物,常見的綾類織物品種有花素綾、廣綾、交織綾、尼棉綾等,素綾是用純桑蠶絲做原料的絲織品,它制裁地輕薄,用於裱表裱圖,其它綾類織物色光漂亮,手感柔軟,可以做四季服裝。

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花、地組織循環數相同而斜紋方向相反的,稱異向綾,地組織如採用右斜,則花組綾織為左斜。現存唐代實物有外國人從敦煌盜去的幾塊和日本正倉院收藏葡萄唐草紋實物。銀川西夏正獻王墓和鎮江南宋周瑀墓中也有異向綾出土。由於異向綾織物花部與地部緊度相同,織物非常平整,這種組織至今仍然經常使用。

另一種是花、地組織斜向相同而組織循環數不同,稱同向綾。敦煌出土的一塊唐代佛經封面的裱綾就屬於這一種,紋樣為圖案化花卉,地部採用右斜而花部採用右斜。較晚的同向綾的組織循環數差異更大。例如福建出土的一塊明萬曆年間梅花綾,花部採用右斜而地部為右斜。織物地部緊度大而花部緊度小,紗線產生位移,而使花紋具有凹凸效果。

綾的產生與發展

綾
斜紋地上起斜紋花的中國傳統絲織物。是在綺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始產於漢代以前,盛於唐、宋。
綾光滑柔軟,質地輕薄,用於書畫裝裱,製作襯衫、睡衣等。用作裝裱圖畫、書籍以及高級禮品盒等的稱裱畫綾
綾類絲綢按原料分為有純桑蠶絲織品、合纖織品和交織品。綾類織物的地紋是各種經面斜紋組織或以經面斜紋組織為主,混用其它組織製成的花素織物,常見的綾類織物品種有花素綾、廣綾、交織綾、尼棉綾等,素綾是用純桑蠶絲做原料的絲織品,它制裁地輕薄,用於裱表裱圖,其它綾類織物色光漂亮,手感柔軟,可以做四季服裝。
中國傳統絲織物的一類。最早的綾表面呈現疊山形斜路,“望之如冰凌之理”而故名。綾有花素之分。《正字通:系部》:“織素為文者曰綺,光如鏡面有花卉狀者曰綾。”綾採用斜紋組織或變化斜紋組織。傳統花綾一般是斜紋組織為地,上面起單層的暗光織物。綾質地輕薄、柔軟,主要用於書畫裝裱,也用於服裝。綾在代以前就有了,漢代的散花綾用多綜多躡機織造,三國時馬鈞對綾機加以改革,能織禽獸人物較複雜的紋樣,唐代綾得到了很大發展,唐白居易《杭州春望》詩:“紅袖織綾夸柿蒂,青旗酤灑趁
花。”唐代的官員們都用綾作官服。在多的品種中,浙江的繚綾最為有名,宋代在唐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狗蹄、柿蒂、雜花盤雕和濤水波等名目。並開始將綾用於裝裱書畫,元、明、清時期產量漸減。

花綾的組織

綾
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花、地組織循環數相同而斜紋方向相反的,稱異向綾,地組織如採用右斜,則花組織為左斜。現存唐代實物有外國人從敦煌盜去的幾塊和日本正倉院收藏葡萄唐草紋實物。銀川西夏正獻王墓和鎮江南宋周瑀墓中也有異向綾出土。由於異向綾織物花部與地部緊度相同,織物非常平整,這種組織至今仍然經常使用。另一種是花、地組織斜向相同而組織循環數不同,稱同向綾。敦煌出土的一塊唐代佛經封面的裱綾就屬於這一種,紋樣為圖案化花卉,地部採用右斜而花部採用右斜。較晚的同向綾的組織循環數差異更大。例如福建出土的一塊明萬曆年間梅花綾,花部採用右斜而地部為右斜。織物地部緊度大而花部緊度小,紗線產生位移,而使花紋具有凹凸效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