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的文化與倫理價值

網路與文化第五章:新漢語時代一·奇奇怪怪的網路語言二·作為個案的“火星文”考察與分析三·語言新革命? 第六章:網路媒體的崛起一·後來居上的網路媒體二·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誰更主流? 天生麗質難自棄的網路媒體第七章:部落格的“紋”“化”功夫一·部落格概述二·部落格的社會學意義三·部落格的文化意義四·部落格的“紋”、“化”功夫第八章:規矩的網路“盲動”一·認同的力量二·群體夢魘終結者三·新集體的網路結成第九章:網路文化:問題與困惑一·網路的去性別化特徵會消解我們關於性別的文化差異么?

內容介紹

《網際網路的文化與倫理價值:網路改變中國》分析了網路文化對人類社會產生的重大影響,剖析了網路文化對人的發展的正、負火系效應,揭示了人在與網路文化互動中的發展規律,設計了指向人的全面發展之網路文化的培育目標、培育模式和培育機制,為網路文化與人的發展找到了一個互動共贏的、具有深刻實踐意義的歸宿。

作者介紹

馬雲馳,海南瓊海人,深圳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哲學碩士。1988年攻讀中山大學哲學系現代西方哲學專業研究生,1991年畢業並獲哲學碩士學位。畢業後分配到深圳大學任教。
主講職業道德、人生修養、倫理學、社會學概論、社會政策等多門課程,多年來致力於倫理學、社會政策、社會學等方面的研究。先後在《學術研究》、《社會科學》、《深大學報》、《現代哲學》等核心期刊發表了十幾篇學術論文,其中包括《全球化與資訊時代倫理問題研究》、《虛無性空》、《競爭社會中的個體價值和倫理秩序》、《功利主義與中國倫理建設》、《對當前倫理重建問題的探討》等。多年來已完成多個校級科研項目,正在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特區移民文市場經濟倫理”子課題的研究工作。
本書是馬雲馳老師最新研究成果,亦是馬老師第一部專著。

作品目錄

導論
第一部分 網路與公共空間
第一章:公共空間概念及歷史脈絡
一·公共空間概念綜述
二·“江湖”:若隱若現的公共空間
三·網路在中國社會背景下構建了公共空間
四·功能主義視角中的網路公共空間
第二章:網路公共空間
一·勝於公共空間的“天涯”
二·Q群探微
三·部落格:從私人到公共
第三章:網路與民主權利
一·重述民主
二·網路使公民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三·網路對民主的促進作用
第四章:網路與文化權利
一·網路使公民實現和實踐了文化權利
二·信息發布權與自我價值的實現
三·網路營造了更寬鬆和更多元的文化環境
四·維基化世界
五·公開課的美劇邏輯
第二部分 網路與文化
第五章:新漢語時代
一·奇奇怪怪的網路語言
二·作為個案的“火星文”考察與分析
三·語言新革命?
第六章:網路媒體的崛起
一·後來居上的網路媒體
二·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誰更主流?
三·從客群到公民
四天生麗質難自棄的網路媒體
第七章:部落格的“紋”“化”功夫
一·部落格概述
二·部落格的社會學意義
三·部落格的文化意義
四·部落格的“紋”、“化”功夫
第八章:規矩的網路“盲動”
一·認同的力量
二·群體夢魘終結者
三·新集體的網路結成
第九章:網路文化:問題與困惑
一·網路的去性別化特徵會消解我們關於性別的文化差異么?
二·網路的泛愛與博愛意味著什麼?
三·距離感:網路使我們距離近了還是遠了?
四·個人會迷失於多元價值觀和過分的個性表達中么?
五·分離感:肉體脫離效應(discarnate effect)
第三部分:網路與道德
第十章:匿名、流動性與道德需求
一·匿名的社會及個人行為
二·流動性及其道德意義
三·匿名和流動性對道德的需求
四·匿名有助於個人發展和社會繁榮
五·匿名與流動性有助於公共觀念和公共道德生成
第十一章:人肉搜尋的前世今生
一·經典案例回放
二·遊走於道德與法律之間
三·可控的人肉引擎
第十二章:網路技術的道德意義
一·網路安全並非純技術問題
二·網路時代的隱私
三·隱私及隱私權的困境
四·法律途徑解決隱私問題的困境與思考
第十三章:網路類市場環境與道德的自發生長
一·道德的自生自發性
二·網路與個人自主性
三·網路創造了自主性生長的環境
四·網路、自由與道德
第十四章:網路與傳統道德的現代轉變
一·傳統道德的現代轉變
二·網路在傳統道德的現代轉變中的作用
三·道德自覺是資訊時代倫理髮展的必然趨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