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森林圓舞曲

《維也納森林的故事》是小約翰·施特勞斯繼圓舞曲《藍色的多瑙河》之後的又一部傑作。完成於1868年,同年六月十九日初演於維也納,並由作者親自指揮。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郊區有一片美麗的森林,它離城市不遠,歷來吸引著千千萬萬的遊人。這片森林也是許多居住在維也納的大作曲家們經常光顧的地方,森林的美景常常激起他們的靈感。約翰·施特勞斯是地道的維也納人,《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就是他獻給故鄉的讚歌。為了使樂曲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作者在管弦樂隊里破例地加上了奧地利的民間樂器——齊特爾琴(原文為Zither,是一種撥奏弦樂器)。

概述

又被稱為《維也納森林的故事》
這首樂曲由序奏、五個圓舞曲和尾聲構成,其結構屬於典型的維也納圓舞曲式。樂曲的開始是一段很長的序奏。兩支圓號的鏇律描繪了優美動人的風景,雙簧管和單簧管吹出抒情流暢的曲調,象是牧人的牧歌和角笛。鐘聲的響起,使音樂增加了很多光彩。然後,大提琴緩緩奏出第一圓舞曲的主題動機,作為全曲的引子。大提琴渾厚的音調、圓號美麗的牧歌和長笛玲瓏的裝飾音節,構成了一幅極美妙的且色彩斑斕的音畫,十分優雅動人。齊特爾琴的加入更增添了濃厚的奧地利民族色彩,這種特色型樂器撥奏出這首圓舞曲中最主要的一段鏇律,輕柔而華美,仿佛晨曦透過濃霧照進維也納森林,還伴隨著鳥兒們婉轉的鳴叫。

作者簡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