綬帶卷尾

綬帶卷尾

綬帶卷尾,拉丁學名Dicrurus megarhynchus,1830由Quoy & Gaimard命名為Ribbon-tailed Drongo(英文名),科屬分類為脊索動物門、鳥綱、雀形目、卷尾科、卷尾屬。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分布於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

基本信息

名稱類別

綬帶卷尾綬帶卷尾

【中文名稱】綬帶卷尾

【拉丁學名】Dicrurus megarhynchus

【命名時間】Quoy & Gaimard, 1830

【英文名稱】Ribbon-tailed Drongo

【科屬分類】脊索動物門鳥綱、雀形目、卷尾科、卷尾屬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分布範圍

分布於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

習性

平時棲息在山麓或沿溪的樹頂上,或在豎立田野間的電線桿上,一見下面有蟲時,往往由棲枝直降至地面或其附近處捕取為食,隨後復向高處直飛,形成“U”字狀的飛行。它還常落在草場上放牧的家畜背上,啄食被家畜驚起的蟲類。主食各種昆蟲及幼蟲,如蝗蟲、甲蟲、蜻蜓、胡蜂、金花蟲、瓢、蟬、天社蛾幼蟲等。綬帶卷尾一般將蛋產在樹上,當他們的幼崽受到攻擊的時候,他們會對攻擊者發起攻擊,就算對方比他們體型大。

飼養

架養:因體型過大,尾部太長,籠養不便,只好架養。其實一根線繩加一根樹叉子就可以了,但終歸不太美觀。常見的鳥架有如下幾種,一是大多數鳥所用的木槓,多為一頭粗一頭細,由於表面比較光滑,多在中段纏以白色細線,一則美觀,二則便於鳥抓握。二是亮架兒,是一種半籠半架的東西,多用來飼養點頦等鶲科鳥。在槓的下邊有底,底上面有個框子,上面裝有鉤,便於懸掛。底多為長方形亮底,配以長方形小墊兒,也有死底和圓形底的。

飼料和餵法:幼鳥的飼料,可把肉沫、熟雞蛋黃、玉米面(或雞料)按6:2:2的比例混合;並稍加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添加劑,用水調成粥狀(剛生羽芽的小雛)或面狀(長齊羽毛的幼鳥)。小雛需用竹蓖挑著粥狀飼料餵給。幼鳥可用手捻成長1厘米、兩頭尖的食團飼餵。成鳥飼料純餵軟料,成分與幼鳥飼料基本相同,只是再加些水果和蔬菜沫。

管理和調教:全部餵軟料,上、下午各一次。為了保持飼料新鮮,鳥又能吃得飽,餵料要定時,使鳥養成定時取食的習慣;因為軟料易變質,尤其是夏季或霉雨期,應特別注意,下午的一次料可晚點喂,鳥吃完後即取出,切不可過夜。在北方冬季需室內過冬,在南方飼養,夏季夜間需用紗布罩上以防止蚊蟲叮咬。架養時,初期放長脖線,用昆蟲誘其捕食,進而放室內,拋食物任其飛行追捕,觀賞起來的確別有情趣。馴熟的可放室外遊戲,但需掌握鳥的飢餓程度或者拴有頸環,而且要逐步進行,以防飛失。

卷尾科鳥類

卷尾科(Dicruridae),卷尾是中型鳴禽,體羽常黑色而具金屬光澤,尾呈深叉狀,中央尾羽最短,最外側尾羽長而向外或向上彎曲,棲息於樹上,善捕空中飛蟲,性情兇猛好鬥,護巢性強。卷尾分布於舊大陸熱帶,亞熱帶地區,集中於東洋界,有2屬22種,我國有1屬7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