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尾亞科

卷尾亞科

卷尾亞科,扇尾鶲習性,色彩獨特,分布於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及東南亞等地。

扇尾鶲屬

白眉扇尾鶲

dd

中 文 名: 白眉扇尾鶲
英 文 名: White-browed Fantail
拉丁學名: Rhipidura aureola
地理分布 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及東南亞

白眉扇尾鶲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中等體型(17厘米)的灰色扇尾鶲。寬寬的眉紋及前額白色,尾有白色寬邊。髭紋白色,與黑色的臉及喉成對比;下體餘部白色。扇尾鶲習性,色彩獨特。
虹膜-褐色;嘴-褐黑;腳-褐黑。
分布狀況:罕見留鳥,見於雲南西部。棲於高可至海拔1500米的無樹草地。
習性 扇尾鶲的典型特性。

叫聲描述 帶間隔的悅耳笛音,4個上升音及2~3個下降音

黃腹扇尾鶲

dd

中 文 名: 黃腹扇尾鶲
英 文 名: Yellow-bellied Fantail
拉丁學名: Rhipidura hypoxantha
地理分布 喜馬拉雅山脈至中國西南及印度北部。主要分布省份:四川、雲南、西藏

瀕危狀態 未列入瀕危。
繁殖方式 卵生
食性 雜食性
黃腹扇尾鶲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體小(12厘米)的扇尾鶲。額、眉紋及下體黃色,眼罩寬,雄鳥黑色,雌鳥深綠色。扇形的尾甚長,尾端白色而有別於黑臉鶲鶯。 虹膜-褐色;嘴-黑色;腳-黑色。
體形尺寸 12cm
習性 棲息於西藏南部及東南部、四川南部和雲南海拔800~3700米的丘陵及高山林。性活潑多動,扇形尾不停張開或上翹。
叫聲描述 甜潤的高顫音或單個高音鳴叫

白喉扇尾鶲

dd

中 文 名: 白喉扇尾鶲
英 文 名: White-throated Fantail
拉丁學名: Rhipidura albicollis
理分布 喜馬拉雅山脈、中國南部、東南亞及大巽他群島。中國主要分布省份: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香港

瀕危狀態 未列入瀕危。
繁殖方式 卵生。指名亞種繁殖於西藏東南部、中國西南部及海南島高可至海拔3000米的濕潤山區森林。
食性 雜食性

白喉扇尾鶲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中等體型(19厘米)的深色扇尾鶲。幾乎全身深灰色(野外看似黑色),頦、喉、眉紋及尾端白色,下體深灰而有別於白眉扇尾鶲,但有個別個體下體色淺。 虹膜-褐色;嘴及腳-黑色。
體形尺寸 19cm
習性 似其他扇尾鶲。加入混合鳥群,常棲於竹林密叢。
叫聲描述 鳴聲高而薄,三個間隔相等的tut聲接以三個或更多的降音;也發出尖聲的cheet音

卷尾屬

大盤尾

dd

中 文 名: 大盤尾
英 文 名: Greater Racket-tailed Drongo
拉丁學名: Dicrurus paradiseus
地理分布 印度至中國、東南亞及大巽他群島。中國主要分布省份:海南 雲南
瀕危狀態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稀有

繁殖方式 卵生
食性 雜食。以昆蟲為主食

大盤尾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體大(35厘米,尾部延長未計)的閃光黑色卷尾。外側尾羽特別延長,終端具網球拍狀羽片。網球拍狀羽僅外側有羽且有扭轉。尾呈叉型而有別於小盤尾。成鳥頭頂的冠羽在林中難見。 虹膜-紅色;嘴及腳-黑色。
體形尺寸 35cm(尾部延長未計)
習性 多成對棲於森林,有時聚群作炫耀表演,發出歡快響亮的鳴聲,由林中的裸棲處捕食昆蟲。常與其他種類混群。
叫聲描述 多種美妙動聽鏇律包括顫音、哨音及鈴聲,卷尾特有的粗啞顫鳴。常模仿其他鳥叫聲。

古銅色卷尾

dd

中 文 名: 古銅色卷尾
俗名別名: 烏青翹尾、大膽鳥、小卷尾
英 文 名: Bronzed Drongo
拉丁學名: Dicrurus aeneus
地理分布 印度、中國南部、東南亞至蘇門答臘婆羅洲。中國主要分布省份:廣西、海南、雲南、西藏、台灣
瀕危狀態 未列入瀕危。
繁殖方式 卵生
食性 雜食性。以昆蟲為主食。
古銅色卷尾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體小(23厘米)的黑色而具綠色輝光的卷尾。與黑卷尾的區別在體型較小,體羽多光澤,尾略開叉,習性及棲息生境也不同;與鴉嘴卷尾的區別在尾較短;與烏鵑的區別在尾下缺少白色橫斑。 虹膜-褐色;嘴及腳-黑色。

體形尺寸 23cm
習性 常立於突出樹枝上,在森林的上中層突襲昆蟲。加入大的鳥群。大膽圍攻猛禽及杜鵑等。數鳥有時相互追逐,甚吵嚷。喜林間空地。

叫聲描述 叫聲響亮,包括清晰音及粗啞的不連貫音

黑枕王鶲屬

黑枕王鶲

dd

中 文 名: 黑枕王鶲
俗名別名: 黑領藍鶲
英 文 名: Black-naped Monarch
拉丁學名: Hypothymis azurea
地理分布 印度至中國、東南亞、菲律賓、大巽他群島及蘇拉威西島
黑枕王鶲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中等體型(16厘米)的灰藍色鶲。雄鳥:頭、胸、背及尾藍色,翼上多灰色,腹部近白,羽冠短,嘴上的小塊斑及狹窄的喉帶黑色。雌鳥:頭藍灰,胸灰色較濃,背、翼及尾褐灰,少雄鳥的黑色羽冠及喉帶。
虹膜-深褐;眼周裸露皮膚-亮藍色;嘴-偏藍,嘴端黑色;腳-偏藍。
分布狀況:亞種styani繁殖於中國西南、西藏東南部至廣東北部及海南島;有些鳥冬季亦見於繁殖區。亞種oberholseri為台灣的留鳥,為常見留鳥,可至海拔900米,地區性高可至1500米。
習性 性活潑好奇,棲於低地林及次生林。模仿其聯絡叫聲易引出此鳥。常與其他種類混群。多棲於森林較低層,尤喜近溪流的濃密灌叢。
叫聲描述 鳴聲為清脆的pwee-pwee-pwee-pwee聲,聯絡叫聲為粗啞的chee, chweet聲

壽帶鳥

dd

中 文 名: 壽帶鳥
俗名別名: 白帶子、長尾巴練、長尾翁、練鵲、三光鳥、綬帶、一枝花、赭練鵲、紫長長尾、紫帶子
英 文 名: Asian Paradise-Flycatcher
拉丁學名: Terpsiphone paradisi
地理分布 土耳其印度、中國、東南亞及巽他群島

壽帶鳥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中等體型(22厘米,雄鳥計尾長再加20厘米),有兩種色型,頭閃輝黑色,冠羽顯著。雄鳥易辨,一對中央尾羽在尾後特形延長,可達25厘米。雄鳥具兩種色型,均不同於紫壽帶:⑴上體赤褐,下體近灰。亞種saturatior及indochinensis的雄鳥赤褐,僅頭頂為閃輝黑色;indochinensis的赤褐色較多;saturatior具橄欖色羽冠;白色型的saturatior上體多黑色縱紋;大多數saturatior的雄鳥為白色型;incei的白色型不到一半而indochinensis幾乎無白色型。雌鳥棕褐,頭閃輝黑色,但尾羽無延長。 
虹膜-褐色;眼周裸露皮膚-藍色;嘴-藍色,嘴端黑色;腳-藍色。
分布狀況:亞種incei繁殖於華北、華中、華南及東南的大部地區;saturatior為冬候鳥見於廣東和雲南南部及西部;indochinensis繁殖於雲南南部。一般甚常見於低地林,地區性高可至海拔1200米。
習性 白色的雄鳥飛行時顯而易見。通常從森林較低層的棲處捕食,常與其他種類混群。
叫聲描述 發出笛聲及甚響亮的chee-tew聯絡叫聲,似黑枕王鶲叫聲但較強烈

壽帶屬

紫壽帶鳥

pp

中 文 名: 紫壽帶鳥
英 文 名: Japanese Paradise-Flycatcher
拉丁學名: Terpsiphone atrocaudata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省份:山西、遼寧福建、海南、貴州、台灣香港瀕危狀態
繁殖方式 卵生。繁殖於日本、朝鮮及台灣。

食性 雜食性
紫壽帶鳥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中等體型(20厘米,雄鳥計尾長再加20厘米)的黑色而具冠羽的鶲鳥。雄鳥與壽帶的區別在翼及尾黑色,背近紫色。雌鳥似雌壽帶,但頭頂色彩較暗且無金屬光澤。 虹膜-深褐;眼周裸露皮膚-藍色;嘴-藍色;腳-偏藍。
體形尺寸 20cm(雄鳥計尾長再加20cm)
習性 通常從森林較低層的棲處捕食,常與其他種類混群。
叫聲描述 發出笛聲及甚響亮的chee-tew聯絡叫聲,似黑枕王鶲叫聲但較強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