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菌核病

綠豆菌核病

綠豆菌核病主要為害綠豆地上部。多從主莖分枝下部或分枝處侵染髮病。發病初病斑現水漬狀,呈不規則淺褐色或近白色,逐漸環繞莖部並向上下擴展,造成病部皮層軟腐、脫落並引起植株枯死,濕度適宜時,病部生出絮狀白色菌絲,後期菌絲糾結在病部或髓部形成豆瓣狀或鼠糞狀的菌核。

主要症狀

綠豆菌核病主要為害綠豆地上部。多從主莖分枝下部或分枝處侵染發病。發病初病斑現水漬狀,呈不規則淺褐色或近白色,逐漸環繞莖部並向上下擴展,造成病部皮層軟腐、脫落並引起植株枯死,濕度適宜時,病部生出絮狀白色菌絲,後期菌絲糾結在病部或髓部形成豆瓣狀或鼠糞狀的菌核。

病原

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稱核盤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菌核球形,直徑0.5—1mm,黃褐色,似油菜籽。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綠豆菌核病 綠豆菌核病

以菌核在土壤中或綠豆田裡病殘體上或混在堆肥及種子中越冬。翌年,越冬菌核在適宜條件下萌發產生子囊盤,子囊成熟後,將囊中孢子射出,隨風傳播。孢子放射時間長達月余,侵染周圍的植株。此外,菌核有時直接產生菌絲。病株上的菌絲具較強的侵染力,進行再侵染擴大傳播。菌絲迅速發展,致病部腐爛。當營
養消耗到一定程度時產生菌核,菌核不經休眠即萌發。該病在較冷涼潮濕條件下發生,適溫5—20℃,15℃最適,子囊孢子0—35℃均可萌發,以5—10℃最有利。菌絲在30℃能生長,20。e最適。菌核形成的溫度與菌絲生長要求的溫度一致,菌核50℃經5分鐘致死。病菌對濕度要求嚴格,在潮濕土壤中,菌核只存活1年;土壤長期積水,1個月即死亡;在乾燥土壤中能存活3年多,但不易萌發。菌核萌發要求高濕及冷涼的條件,萌發後子囊的發育需要連續10“慶有足夠的水分。相對濕度70%,子囊孢子可存活21天;相對濕度100%只存活5天;大田條件下,散落在豆葉上的子囊孢子存活12天。病菌的接種體及菌絲侵染綠豆時,要求植株表面保持自由水48—72小時,相對濕度低於100%,病菌即不能侵染。綠豆菌核病一般在開花後發生,病菌先在衰老的花上取得營養後才能侵染健部,受害期較長。

防治要點

1、選用無病種子,播種前用10%鹽水加新高脂膜800倍液浸種,再用清水沖洗噴施新高脂膜後播種,播種後應及時在地表噴施新高脂膜800倍液保溫保墒,防治土壤結板,提高出苗率。
2、輪作、深耕及土壤處理有條件的可與水稻、禾本科作物輪作;收穫後馬上進行深耕、曬土,噴施消毒藥劑加新高脂膜800倍液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隨即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的肥力。
3、合理密植,防止田間蔭蔽;前期增施磷鉀肥,控施氮肥,促進穩長早長;控制澆水過量和次數過多;綠豆封壟前及時中耕培土,噴施促花王3號抑制主梢旺長,促進花芽分化;同時在開花結莢期噴施菜果壯蒂靈,促使營養輸送通道暢通,強蒂壯果,莢更多更強壯,還可避免在雨季出現的莖葉徒長、大量落花、落莢等現象。
4、藥劑防治,發病初期根據植保要求噴施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65%甲霉靈(硫菌·霉威)可濕性粉劑等針對性藥劑進行防治,隔10未左右1次,噴施2—3次,並配合噴施新高脂膜800倍液增強藥效,提高藥劑有效成分利用率,鞏固防治效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