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箱樂曲

經箱樂曲,又叫寺廟音樂,是由喇嘛組成的經箱樂班演奏的,以笙、管、琴、九音鑼等民間樂器為主

概述

 內容包括:祭奠、婚喪、送往迎來等。樂曲優雅,古色古香,令人耳目一新,心曠神怡。經箱樂曲吸收了漢民族、天竺(古印度)和我國一些少數民族音樂的精華,與傳統的蒙古貞音樂溶為一體。
 

詳細

 經箱樂曲的曲目《海秀花》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當年在經箱樂班的老喇嘛說:有一個叫做海秀花的年輕的女子擅長拉胡琴,她每天茶餘飯後都要拉一支曲子,鄉親們一聽到她的琴聲都從四面八方來到她的身旁,她的摯誠的情感和精湛的演技,吸引著人們。她去世後,人們為了懷念她,就用她的名字來命名這支她最愛演奏的無名曲為《海秀花》,這首曲子成為經箱樂曲中的優秀曲目之一。
經箱樂曲的很多曲目來源於漢民族的音樂藝術,像《金錢落地》、《將軍令》、《張飛借槍》等。可見蒙漢民族的手足之情是源遠流長的。經箱樂形成於清朝末年,它的形成與蒙古宗教和漢族宗教音樂的相互影響有很大的關係。經箱樂的曲牌目前掌握的材料有7個或8個的說法,從樂曲來看,主要是傳統的蒙古族音樂和漢族音樂,期間還沒有發現相互混雜的現象。經箱樂的音樂特徵是音樂結構以單一曲牌的多次反覆為主,曲牌源於民間,變化不大,基本保留了原型,形態簡易,蒙漢風格並存。
經箱樂曲的演奏最初只限於寺廟,,後來逐漸地轉向民間,流傳在蒙古貞(今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地區的約有八十多種,成為地方特色很濃的樂曲,是我國民族音樂的珍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