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表

《經濟表》作於1758年末,由法國人弗朗斯瓦·魁奈(1694-1774)著述,至今只發現其手稿。次年,該表又修訂了兩次,刊印量很少。。《經濟表》實際上是資本主義社會財富的生產、流通、分配有規律的運行過程的簡明圖示說明,這對經濟理論的研究是一個很大的貢獻。魁奈在“純產品”的概念下,研究了剩餘價值,並把剩餘價值起源的研究,從流通領域轉到直接生產領域,為科學地分析資本主義經濟奠定了基礎。

《經濟表》簡介

魁奈的《經濟表》作於1758年。但從杜邦德奈穆爾在1769年描寫的在凡爾賽宮印刷的四開本長時間被認為是《經濟表》的第一版到1904年舍勒聲稱他見到了杜邦稱之為原表四開本的版本並認為是《經濟表》的第三版,直至1971年貝卡格利在義大利菲倫塞舊書店中發表現了符合舍勒所描述的資料,《經濟表》的初版可謂經過多年之後,才得到澄清。
《經濟表》的作者弗朗斯瓦魁奈(1694-1774),出身於巴黎附近一個地主兼律師的家庭,由於兄弟姐妹眾多,早年受到的教育並不太好,13歲喪父,16歲外出謀生和學醫,後又回鄉作外科醫生,聲譽日隆。魁奈一生研究過化學,植物學,哲學等多種學科,並受庇護他的侯爵婦人龐巴杜夫人的影響,對中國文化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尤其推崇《論語》。魁奈在宮廷居住期間常同當時法國上流的思想家,哲學家交往和聚會,熟悉法國的社會和經濟情況。
1753-1756年,也就是魁奈60歲左右的時候,由於路易十五繼續推行重商主義政策,農產品價格被壓得很低,而且大部分賦稅都加在農民身上,導致大量農民破產,因此此時社會上一般輿論也都很關心經濟問題。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魁奈開始對經濟問題感興趣,並於1756年和1757年為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寫了《農民論》和《穀物論》,這也是魁奈最早發表的兩篇經濟著作。
此後,他又相繼為《百科全書》寫了《人類論》《租稅論》和《利息論》。在這些理論中,魁奈提出也純產品說,社會結構理論,資本理論,價值與貨幣理論等,而正是這些理論,為魁奈《經濟表》的出爐,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基石,而這些里論中的純產品,三個階級的劃分更是直接構成了《經濟表》的理論基軸,貫穿著《經濟表》的始終,同是也是《經濟表》的理論前提和重要假設。
正是在以上所提到的背景下,魁奈開始第一次試圖說明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流通過程,並對此進行了探索和研究,於是魁奈的《經濟表》於1758年產生了,而這也是他關於社會資本的再生產的學說和對經濟體系的全面總結。
作為醫生出身的魁奈認為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一樣,都存在一種不以人勿的意志和意識為轉移的自然秩序,這種自然秩序無論在自然界或人類社會都處於統治地位。因此,對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可運用同一方法,即要從事物現象的觀察出發,運用理性分析,去發現事物內在聯繫的必然性,去尋找自然秩序。根據這一認識,魁奈提倡研究經濟學要用抽象法。而他的《經濟表》正是在這一個經濟學方法論的指導下產生的。
《經濟表》基本上有兩個模式,前後是個演變的過程。在第一,二,三版和見於米拉波1790年的《人類之友》中的《經濟表》所採取的是一個曲折連線線的模式。在魁奈和米拉波合著的《農村哲學》中,複雜的模式開始讓位於提要的模式。而在魁奈的《經濟表分析》中,提要的模式最後發展為《經濟表算學範式》的新模式。這一模式成了《經濟表》的基本模式。

《經濟表》的前提假設:

重農學派把社會分成三個階級:(一)生產階級,即真正從事農業的階級,租地農場主和農業工人;他們之所以被稱為生產階級,是因為他們的勞動提供剩餘——地租
(二)占有這種剩餘的階級,包括土地占有者和依附於他們的家僕,君主以及所有由國家付給薪俸的官吏,最後還有以什一稅占有者這一特殊身分出現的教會。為簡便起見,我們以後把第一個階級簡稱為“租地農場主”,把第二個階級簡稱為“土地所有者”。
(三)從事工商業的或不結果實的階級,他們之所以被稱為不結果實的,是因為從重農學派的觀點後來,他們在生產階級供給他們的原料中所加上的價值,只是等於他們在生產階級供給他們的生活資料上消費掉的價值。
魁奈的《經濟表》就是要通過圖解來清楚地說明:一個國家(實際上就是法國)每年的總產品,怎樣在這三個階級之間流通,怎樣為每年的再生產服務。
《經濟表》本身也有幾個重要的前提:
經濟表的第一個前提,是租佃制度以及與之並存的大規模的農業(在魁奈那個時代的意義上)到處被採用,而且,對於魁奈說來,其標本地區是諾曼第、皮卡第、法蘭西島和法國其他一些省份。
所以,租地農場主作為農業的真正領導者,在《經濟表》上代表整個生產的(從事農業的)階級,付給土地所有者以貨幣租金。全體租地農場主總計擁有創業資本或總財產100億利弗爾,其中的1/5即20億,是每年應被補償的經營資本,這種計算又是以上述各省經營最好的農場為標準的。
另外的前提是:(一)為簡單起見,採用固定價格和簡單再生產;(二)在一個階級內部發生的任何流通,都置之不顧,而只考慮階級與階級之間的流通;(三)在生產年度內階級與階級間所進行的一切買賣,都合算成一個總數。最後應該記住,在魁奈那個時代,在法國,而且或多或少地在整個歐洲,農民家庭自身的家庭工業供給了極大部分非食品類的必需品,所以在這裡,它作為農業的當然附屬物被當作前提了。
簡單來說,這幾個前提假設可以表達如下:
(1) 社會普遍實行的是大規模租地農業經濟,而小農經濟則忽略不計;
(2) 社會劃分為三個主要階級,三個階級間無數買賣行為都合成一次總的交換,貨幣只在三個階級之間流通,每個階級內部的流通略而不談;
(3) 社會再生產是簡單再生產;
(4) 各階級之間的流通採取固定不變的價格;
(5) 對國外市場略而不談,即不考慮對外貿易因素。

《經濟表》的出發點:

經濟表的出發點是總收成,是土地上每年所生產的總產品(因此,這種總產品列在表的最上端),或一個國家(在這裡就是法國)的“總的再生產”。流通是在生產過程結束之後才開始的,是從生產的產品出發,而其基礎就是商資本的循環。
這個總產品的價值量,是根據通商各國的農產品的平均價格計算的。價值量等於50億利弗爾,這個數額依據當時可能的統計估算,大致表示法國全部農產品的貨幣價值。正是這種情形,而不是別種情形,才使魁奈在經濟表中“運用數十億的數目”,即運用50億的數目,而不是5個圖爾利弗爾。
流通開始前,三個階級的情況是這樣的:
(一)生產階級在生產過程中,最初原預付為100億里弗爾,每年再投入價值20億的“年預付”。魁奈假定“原預付”的資本可用十年,每年損耗為10億。投入的資本每年可創造出價值50億里弗爾的年總產品。從實物構成上來說,在這50億里弗爾的總產品中,40億為糧食,10億為工業原料。而就價值構成來說,這價值50億的總產品分別包括以利息形式補償“原預付”的耗損或折舊的價值,補償“年預付”價值和“純產物”,也就是剩餘產品的價值;它們分別為:10億里弗爾,兩個20億里弗爾。此外,在流通前,生產階級不掌握著在上一年度流通中收回的20億里弗爾,並交給地主(土地所有者階級)作為地租
(二)土地所有者階級在流通開始時,有生產階級交給他們的地租,20億里弗爾。這20億里弗爾是國內流通所需的貨幣總額,在即將開始的流通中起著重要的槓桿作用。
(三)不生產階級在流通開始前,已有加工製造出來的工業品價值20億里弗爾。這有一半是生活用品,另一半則是生產用品。從價值形態上說,也就是有10億為經營資本,10億為不生產階級在生產期間所必需的生活費用。
生產階級
 這樣,價值50億的全部總產品掌握在生產階級的手中,也就是說,首先是掌握在租地農場主的手中,這些租地農場主每年花費20億經營資本(與100億預付資本相適應)來生產全部總產品。為了補償經營資本,因而也為了維持一切直接從事農業的人的生活所需要的農產品、生活資料、原料等等,是以實物形式從總收成中拿出來的,並且花費在新的農業生產上。因為,正如前面所說,固定價格和既定規模的簡單再生產是作為前提的,所以總收成中預先拿出去的部分的貨幣價值,等於20億利弗爾。因此,這一部分沒有進入一般的流通,因為正如已經指出的,任何在每一個別階級的範圍內部進行的而不是在不同階級之間進行的流通,都沒有列入表內。
除開補償經營資本的數額以外,在總產品中還有30億的剩餘,其中20億是生活資料,10億是原料。可是租地農場主不得不付給土地所有者的地租,只占了這個剩餘的2/3,即20億。為什麼只有這20億被列在“純產品”或“純收入”的項目下,馬上就會看到。
農業的“總的再生產”的價值為50億,其中30億進入一般的流通;可是除這個農業的“總的再生產”以外,當流通運動尚未開始以前,租地農場主手中還握有全國的“儲金”,即20 億現金。這些儲金的情況如下:
因為經濟表的出發點是總收成,所以這個出發點同時也就成為一個經濟年度例如1758年的終點,在終點之後,開始了新的經濟年度。在1759年這個新的經濟年度中,總產品中預定進入流通的那一部分,經過一定次數的支付即買賣,分配在其他兩個階級中間。但是,這些前後相接的、分散的、延長到整年的運動,被歸併為幾種各具特徵的行為,其中每一種行為都一下子就包含整整的一年。這樣,在1758年末,租地農場主階級在1757年以地租形式付給土地占有者的貨幣,又重新流回這個階級的手中了,就是說20億數額又重新流回來了,於是租地農場主階級在1759年又可以把這個數額投入流通。因為這個數額,正如魁奈所指出的,大大超過一個國家(法國)的全部流通所實際需要的數額(由於支付是不斷以零星數額重複進行的),所以租地農場主手中的20億利弗爾就代表國內流通的貨幣總額。
土地所有者階級
收取地租的土地所有者階級,最初起了付款收取者的作用。按照魁奈的前提,土地所有者只得到20億地租的4/7;其餘2/7歸政府,1/7歸什一稅的收取者。在魁奈那個時代,教會是法國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而且除了這筆收入以外,它還從其他的一切地產上徵收什一稅。
“不結果實的”階級 
“不結果實的”階級在整年內所支付的經營資本(年預付),是價值10億的原料,而且只是原料,因為工具、機器等等算是這一階級本身的製造品。但是,這些製造品在這一階級本身的工業生產中所起的多種作用,以及只在這一階級內部進行的商品流通貨幣流通,在經濟表中都沒有涉及。
不結果實的階級在把原料轉化為工業品時所花費的勞動的報酬,等於它的生活資料的價值,這些生活資料,一部分是直接從生產階級獲得的,另一部分是間接地經過土地所有者而獲得的。雖然不結果實的階級本身分為資本家和僱傭工人,可是根據魁奈的基本觀點,它作為整個階級是被生產階級和土地所有者雇用的。工業的全部生產,從而它的全部流通(這種流通分布於收穫以後的一年中),也歸併成為一個總數。因此,這是以下述情況為前提:當表內所描寫的運動開始的時候,不結果實的階級每年的商品生產完全掌握在它自己的手中,所以它的全部經營資本或價值10億的原料,轉化為價值20億的商品,其中一半是這個轉變時期中所消費的生活資料的價格。
在這裡或許可以提出這樣的異議:不結果實的階級為了自己的家庭需要也消費工業品;如果它自己的全部產品都通過流通而轉歸其他階級,那么它自己所消費的工業品列到哪裡去呢?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得到了如下的回答:不結果實的階級不但自己消費自己的商品的一部分,而且還企圖儘可能多地保留一部分商品。因此,它把投入流通的商品賣得比實際價值要高,它必須這樣做,因為我們是把這些商品計算在它們的生產的全部價值內的。但是,這種情形不會在表上引起任何變化,因為其他兩個階級只有付出工業品的全部生產的價值,才能取得這些工業品。
這樣,我們現在就知道經濟表所描述的運動開始時三個不同階級的經濟狀況。

《經濟表》的主要內容

現在來談《經濟表》本身。
生產階級在以實物補償自己的經營資本以後,還擁有30億的全部農產品和20億的貨幣。土地所有者階級開始出現時還只是擁有向生產階級要求20億地租的權力。不結果實的階級擁有20億的工業品。僅僅在這三個階級之中的兩個階級之間進行的流通重農學派稱為不完全的流通,而在所有三個階級之間進行的流通,則稱為完全的流通。
第一(不完全的)流通:租地農場主付給土地所有者20億貨幣,作為歸於他們的地租,並且沒有回報。土地所有者用其中的10億向租地農場主購買生活資料,所以租地農場主為支付地租所花費的貨幣,有一半又流回到自己的手中。
魁奈在他的《經濟表的分析》中沒有再談到獲得地租的2/7的國家和獲得地租的1/7的教會,因為二者的社會作用是大家都知道的。關於真正的土地所有者,他卻說,他們的費用,其中也包括他們的全部僕從人員的費用,至少極大部分是不結果實的費用,只有用來“維持和改善他們的地產並提高他們的耕作技術”的很小的一部分,才是例外。可是依據“自然權利”,他們的真正職能正是在於“關心良好的管理和關心維持他們的世襲財產所必需的費用”,或者像後來所解釋的,在於支出一筆費用,以準備土地並供給租地農場以一切必需的東西,這筆費用使租地農場主可以把其全部資本只用在真正的耕種事業上。
第二(完全的)流通:土地所有者用他們手中餘下的10億貨幣向不結果實的階級購買工業品,而不結果實的階級又用這樣得到的10億貨幣向租地農場主購買生活資料。
第三(不完全的)流通:租地農場主用10億貨幣向不結果實的階級購買工業品;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農業工具和農業所必需的其他生產資料。不結果實的階級又把同量的貨幣送還給租地農場主,來購買價值10億的原料以補償自己的經營資本。這樣,租地農場 主用以交付地租的20億貨幣,又重新回到他們的手中,運動於是完成了。
我們在前面已經看到,在過程開始的時候,生產階級手中握有30億的剩餘。其中只有20億作為純產品以地租的形式付給土地所有者。剩餘中的另外10億,成為租地農場主整個創業資本的利息,對100億來說,就是10%的利息。這種利息,他們——請注意——不是從流通中得來的;它以實物形式存在於他們的手中,他們只是經過流通把它轉變為同等價值的工業品,才把它實現的。
沒有這一利息,租地農場主,即農業的主要當事人,就不會把創業資本投到農業上。在重農學派看來,租地農場主對於這一部分代表利息的農業剩餘收入的占有,即使從這一觀點來看,也和租地農場主階級本身一樣,都是再生產的必要條件,因此,這個組成部分不能放在國民“純產品”或“純收入”的範疇中;因為“純產品”或“純收入”的特徵,正是在於它可以不考慮國民再生產的直接需要而被消費。但是這10億基金,根據魁奈的說法,大部分是用作一年中必要的修繕和創業資本的部分更新,其次,用作防止意外事故的準備金,最後,在可能範圍內,用來增加創業資本和經營資本,以及改良土壤,擴大耕種。
整個過程是,投入流通的有:租地農場主拿來交租的20億貨幣,以及30億的產品,其中2/3是生活資料,1/3是原料;不結果實的階級的20億的工業品。在價值20億的生活資料中,一半為土地所有者及其僕從人員所消費,另一半為不結果實的階級所消費,用來支付他們的勞動。價值10億的原料補償本階級的經營資本。在流通中的價值20億的工業品內,一半為土地所有者所得,另一半為租地農場主所得,對於租地農場主說來,這一部分工業品只是他們創業資本的利息的轉化形式,這種利息是他們從農業再生產上直接得來的。租地農場主交付地租而投入流通的貨幣,通過出賣自己的產品又回到他自己的手中,這樣,在下一個經濟年度,同樣的循環又可以重新進行了。 
整個流通過程可以歸結為包括商品和貨幣流通的五次交換行為,每次均流通10億里弗爾產品,共50億里弗爾產品,其中工業製造品20億,農業30億。具體過程如下:
1、土地所有者用生產階級交付的20億地租中的10億來和生產階級交換他們所必需的生活資料;
2、土地所有者用剩下的10億地租向不生產階級購買工業品。
3、不生產階級用出售工業品給土地所有者所得的10億里弗爾向生產階級購買生活資料。
4、生產階級為了生產向不生產階級購買價值10億里弗爾的工業品(生產資料)。
5、不生產階級又以向生產階級出售工業品所得的10億里弗爾向他們購置農產品以作為工業原料。
經過上面五次交換,即整個流通後形成了這樣的結果:(1)土地所者用他們在流通前所取得的20億里弗爾貨幣地租,換取了10億的生活資料和10億的工業品,得到了他們所“應得”的“純產品”。(2)不生產階級得到了10億的生活資料確保生存需要和10億的農產品(工業原料),保證合併再生產的繼續。(3)生產階級以上一年度生產中的價值30億的農產品(20億的生活資料,10億的工業原料)換得價值10億的生產資料和20億的貨幣。除了這30億進入流通外,生產階級還有價值20億里弗爾的農產品保留在他們手中,作為種子和本階級的生活資料,不參加流通。
這樣整個運動於是完成。在本年度,簡單的再生產可以再進行,而在本年度生產結束後,同樣的流通又可以再進行。這就是魁奈《經濟表》所闡述的主要內容,也是魁奈在經濟學說史上的一個傑出的貢獻。

《經濟表》的意義

在經濟學尚處於初創階段,在法國當時重商輕農的重商主義氛圍下,魁奈的《經濟表》可算得上是一個富有創見的卓越嘗試,是經濟學家對資本主義巨觀經濟分析的第一次天才探索。對此,馬克思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這個嘗試是在18世紀30-60年代政治經濟學至今所提出的一切思想中最有天才的思想,毫無疑問是政治經濟學至今所提出的一切思想中最有天才的思想。”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說道:“經濟表這種對於以流通為中介的年度再生產過程所作的簡單的、在當時說來是天才的說明,非常準確地回答了這種純產品在國民經濟的循環中究竟成了什麼這一問題。”英國人夏爾季德和夏爾利基特對《經濟表》也給於了很高的評價:“重農學派的分配方案中最值得注意的東西,不是他們所作的論證,而是他們強調財富的流通事實上總是遵循著某些規律,經及各階級的收入怎樣取決於這種流轉的過程。”
魁奈的《經濟表》的重要意義還體現為以下幾點: 
(一)《經濟表》中運用了抽象法,抽象掉了考察和探索中不必要的因素,而對本質問題進行科學和集中的分析研究,從而使闡述的主要問題得出明晰清楚的結論。這種分析方法給後人以極大的啟示。像馬克思的兩大部類的分析和列昂節夫的投入—產業表的經濟計量分析,都受到魁奈經濟表的啟發和影響。
(二)《經濟表》以每年從土地上生產出來的總產品,即一年收穫的終結為循環的開始,實際上已正確地分析了簡單再生產的基礎。
(三)《經濟表》把各階級的收入來源,資本和所得的交換,再生產的消費和個人消費,以及把農業與工業,即生產的兩大部門之間的流通,看成是再生產過程的要素。這些在當時,無疑都是幾乎天才般的認識,對後來西方經濟學的發展提供重要的借鑑。
(四)《經濟表》所資本的整個生產過程,看作是再生產過程,把流通過程表現為僅僅是這個再生產過程的形式;貨幣流通表現為僅僅是資本流通的要素,是為再生產過程服務的,受生產制約的,從而總結了重商主義政策把國家致富之路放在流通領域的教訓,重新提出以生產領域作為富國的根基。
(五)《經濟表》再次論證了土地所有者階級是不事生產、不勞而獲的階級,因而可以就此引出了十分重要的結論:土地所有者階級終日遊手好閒,卻以收地租的方式占有了純產品,那末他們就應該擔負國家的全部稅收。生產階級和不生產階級則應被免除納稅的義務,以便更好地維持再生產過程。不僅如此,國家還應該取消對他們的干預政策,放棄工業法規,廢除行會制度,倡導自由競爭和自由進行對外貿易。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就曾指出,重農學派名為重農,其實是為資本主義工商業鳴鑼開道的。魁奈的主張明顯地反映出早期資產階級經濟學說的反封建特點。他提出的不干預工商業的理論,就是經濟自由原則。這正是當時資產階級在經濟上追求的理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