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倫理

經濟倫理不僅涉及到國家經濟政策的巨觀調控,涉及到企業在生產、銷售、廣告等各個環節在道德方面的認知與自我約束,而且還關涉到個人在生活方式、物質消費上的道德選擇。

概述

經濟倫理不僅涉及到國家經濟政策的巨觀調控,涉及到企業在生產、銷售、廣告等各個環節在道德方面的認知自我約束,而且還關涉到個人在生活方式、物質消費上的道德選擇。在經濟倫理領域中人們曾經就如下課題進行過爭論:經濟主體如何理解贏利慾望與道德要求之間的關係,如何處理兩者之間的衝突?曾經有人認為,經濟行為原則上不受倫理的影響,贏利慾望是一回事,道德要求是另一回事。

發展

談經濟倫理對於企業家來說無疑是一種苛求。然而隨著市場經濟本身的成熟與發展,隨著人們對市場經濟之本質的認識的逐步深化,大多數人已經感受到:企業家不能滿足於充當只知賺錢的經濟動物,作為人他應當擁有一種對道德境界的嚮往與追求;退一步說,良好的道德形象從長遠來看對於企業而言實際上肯定也是一種寶貴的戰略投資。因而從本質上講,贏利慾望與道德要求是和諧一致的。然而市場經濟是競爭激烈的經濟,在這一前提條件下僅僅指望經濟主體的自我道德約束是遠遠不夠的。在企業家遭遇到由於巨觀制度的缺陷所造成的倫理衝突、道德悖論之時,重要的就不在於企業家個人的抉擇,而在於能否建立一種符合倫理要求的遊戲規則。遊戲規則是指經濟主體活動的外圍條件,它為經濟主體規定行為方式,指導他可以做什麼,不可做什麼;它規定競爭者們的起跑線。道德要求正是在這裡體現的。在市場經濟的結構中,個體的行為不能說是善還是惡,而只能說是適應還是不適應市場。若某種經濟行為被證明是不道德的,因為市場逼迫經濟主體這樣做,那就不是企業家的問題,而是遊戲規則的問題。

經濟活動

所以在經濟活動中,不能僅僅強調個人的正當的行為,而是還更應強調正當的結構。道德應不再是作為對個體行為的評判標準,而應被視為在一個對所有市場參與者都有約束力的外圍條件中起作用的重要因素。每個經濟主體的道德義務就在於積極參與經濟制度與規則的改革。這就是目前倫理學界經常討論的所謂結構倫理或制度倫理。除了巨觀制度層面的倫理問題之外,經濟倫理也體現在中觀層面的企業行為內部。企業遇到倫理問題,如何解決呢?那就是要通過所有當事人都參與的對話交談來解決。企業應有這樣一種道德敏感性:任何一種經濟行為,在其後果有可能影響其他人的情況下,原則上就必須放棄。如果不放棄,就必須通過和平的對話和交談,在理性論證與自願的條件下,形成一個包括企業與被企業行為所影響的人在內的所有當事者都能接受的共識,保證利益的共享和後果的共同承擔。這樣一來,對話作為一種操作程式構成了企業倫理的核心。相應於所謂制度倫理或結構倫理之說,我們也可以稱這種意義上的企業倫理為程式倫理。

相關條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