絞河鎮的最後一夜

《絞河鎮的最後一夜》是2011年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約翰·歐文(JohnIrving)。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絞河鎮的最後一夜

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6月1日)

外文書名: Last Night in Twisted River

平裝: 560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9787503951145

內容簡介

《絞河鎮的最後一夜》內容簡介:1954年,廚師多米尼克和兒子丹尼在伐木營工作。一天晚上,當廚師與身形魁梧的印第安女人簡摸黑做愛時,他的兒子、少不經事的丹尼誤闖進來,聽到激烈的床板聲和呻吟聲,以為父親遭到熊的襲擊,於是用鐵鍋狠狠地打了“熊”,簡意外身亡。父子二人被迫踏上了逃亡之路。簡的情人警官卡爾開始長年不輟地追查他們的下落。

他們被迫從庫斯縣逃到了波士頓、佛蒙特州南部,甚至到了加拿大的多倫多——心懷仇恨的卡爾一直窮追不捨。他們唯一的保護者,是一位從事過圓木漂流的伐木工人凱徹姆,他給這對父子提供了無私的幫助。

小說的故事情節橫跨五十年,帶有強烈的自傳色彩,是約翰·歐文的最新作品,反映了美國社會半個世紀的變遷。

編輯推薦

《絞河鎮的最後一夜》用歐文自己的話說,構思了長達20年的時間,卻因為最後一句話的遲遲沒有著落而沒有開始創作,直到有天聽到鮑布·迪倫的《愁腸難解》,靈感迸發,才有了《絞河鎮的最後一夜》。

小說跨度長達50年,以主人公父子的人生際遇為主線,從側面反映了美國半個世紀以來的社會變遷。全書共分為五個部分,每個新章節的開啟,父子倆的生活環境、人生際遇都有了嶄新的開始,為了讓小說中反覆出現的伐木技術、廚藝等背景營造得更加真實可信,歐文不光請教了相關的專業人士,還翻閱了不少的專業書籍。難得可貴的是,《絞河鎮的最後一夜》的中國元素也隨處可見:開餐館的中國兄弟、隨處可見的中國菜和中國調料,都會讓中國讀者有親近感。

媒體推薦

“歐文講故事的技巧令人印象深刻。”

——《紐約客》

“如果你欣賞雄心勃勃、混沌無序、靠情節和人物性格推進的敘事,那你就會愛上這本書……歐文創作出了又一個枝蔓橫生、情調感傷、令人動情的故事,不論讀者的品位是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他們都渴望讀到這樣的故事。”

——《娛樂周刊》

約翰·歐文是美國最重要的幽默作家。

——馮內特

至今尚在人世的作家當中,幾乎沒有一個比得上歐文。

——華盛頓郵報《書的世界》

約翰·歐文是美國最具想像力與熱情的小說家,他擁有十倍於其他作家的想像力。

——《丹佛郵報》

“純粹的閱讀樂趣……細節豐富,但絕不沉悶……《絞河鎮的最後一夜》是一部卓越的小說……約翰·歐文顯然是其同輩中最偉大的美國小說家……在與他同輩的偉大美國小說家中,他始終不曾過時,準確無誤地表明了自己是一位大師。”

——《金融時報》

“調門高亢、激情洋溢、目光敏銳;這是他繼《寡居的一年》之後首次以如此的自信創作一個故事;是繼《蓋普》之後首次以如此的嚴格來評判作家的技藝。氣勢恢弘,又不失平易近人,不乏奇思異想、駭異之事和動人的悲憫……(《絞河鎮的最後一夜》)與其說是復出之作,毋寧說是成熟之作。”

——《洛杉磯時報》

“一部講述愛與恨、希望與絕望的巨作……《絞河鎮的最後一夜》與《寡居的一年》和《蓋普眼中的世界》組成了一幅文學三聯畫,它們都展現了虛構故事的想像力。”

——《聖路易快郵報》

“一個令人信服的故事,講述了失落與救贖……憑藉寶刀不老的敘事技巧取得的令人難忘的成就……《絞河鎮的最後一夜》堪稱奇蹟。”

——《舊金山紀事報》

“約翰·歐文創作出了又一件珍寶……歐文的故事引人入勝,他向讀者展現了大批豐富多彩、栩栩如生的人物。”

——《休斯頓紀事報》

“猶如史詩和電影……這本書有著狄更斯式的寬廣視野,歐文正是以此著稱。”

——《明尼阿波利斯星壇報》

“令人感同身受,時常令人感動……觀察敏銳,扣人心弦……對小說的創作過程作了有趣的解說。”

——《紐約時報》

“歐文的小說並不僅僅是消遣讀物。他像狄更斯那樣,一次又一次地迫使讀者就重大社會問題進行思考。”

——《衛報》

“歐文精準的表達、引人入勝的風格、將魅力與俏皮合而為一的巧妙手法,全部得到了充分展現,令人陶醉。”

——《每日快報》

“人們將約翰·歐文與庫爾特·馮內古特與J.D.塞林格相提並論,但他無疑比他們更富於創造力。他用辛辣而明快的筆觸刻畫著筆下的人物,其簡潔的風格源於對文字的感受性和嫻熟的技藝。”

——《泰晤士報》

“(歐文的)超卓之處……在於其塑造了令人難忘的人物。在歐文看來,沒有哪個人物是無足輕重、不值得充分關注的。每個次要人物都像主要人物一樣,得到了充分的發掘,注重細節正是他的標誌性風格。”

——《鏡報》

“絕對不容錯過……講述父子兩代人的故事,真摯動人、文采斐然、真切可感。”

——《金融時報》

“引人入勝……歐文運用技藝和巧思將句子和段落連綴成文,猶如高明的工匠將數百顆細小而晶瑩的寶石加工成一件璀璨的珠寶。”

——《休斯頓紀事報》

“《絞河鎮的最後一夜》充分證實了歐文身為作家的機智……歐文對某些詼諧瞬間的描寫,是他最令人難忘的篇章。”

——《紐約時報》

“純粹的閱讀樂趣……細節豐富,但絕不沉悶……《絞河鎮的最後一夜》是一部卓越的小說……約翰·歐文顯然是其同輩中最偉大的美國小說家……在與他同輩的偉大美國小說家中,他始終不曾過時,準確無誤地表明了自己是一位大師。”

——《金融時報》

“調門高亢、激情洋溢、目光敏銳;這是他繼《寡居的一年》之後首次以如此的自信創作一個故事;是繼《蓋普》之後首次以如此的嚴格來評判作家的技藝。氣勢恢弘,又不失平易近人,不乏奇思異想、駭異之事和動人的悲憫……(《絞河鎮的最後一夜》)與其說是復出之作,毋寧說是成熟之作。”

——《洛杉磯時報》

“一部講述愛與恨、希望與絕望的巨作……《絞河鎮的最後一夜》與《寡居的一年》和《蓋普》組成了一幅文學三聯畫,它們都展現了虛構故事的想像力。”

——《聖路易快郵報》

“一個令人信服的故事,講述了失落與救贖……憑藉寶刀不老的敘事技巧取得的令人難忘的成就……《絞河鎮的最後一夜》堪稱奇蹟。”

——《舊金山紀事報》

“約翰·歐文創作出了又一件珍寶……歐文的故事引人入勝,他向讀者展現了大批豐富多彩、栩栩如生的人物。”

——《休斯頓紀事報》

“猶如史詩和電影……這本書有著狄更斯式的寬廣視野,歐文正是以此著稱。”

——《明尼阿波利斯星壇報》

“令人感同身受,時常令人感動……觀察敏銳,扣人心弦……對小說的創作過程作了有趣的解說。”

——《紐約時報》

“激動人心……勁爆的敘事。”

——《花花公子》

“一本生動的大部頭小說,會令……《蓋普眼中的世界》的讀者滿意。”

——《芝加哥論壇報》

“一本內容豐富的書,可以陪伴讀者消磨好多個寒冷的夜晚……歐文是構築情節的大師……《絞河鎮的最後一夜》充滿激情與糾葛,是歐文的成功之作,也是愛讀長篇小說的讀者打發漫長冬季的選擇。”

——《克利夫蘭老實人報》

“情節嚴謹……富於懸念……令人回味。”

——《西雅圖時報》

“《絞河鎮的最後一夜》刻畫了塑造一位作家的人生的重要人物……這部小說的不少魅力源於歐文在技巧和敘事上投入的熱情。”

——《波士頓環球報》

“引人入勝的長篇讀物……像《蘋果酒屋的規則》、《為歐文·米尼祈禱》或《蓋普眼中的世界》一樣令人滿意……將讀者引入其中的,是悠長而曲折的情節,以及敘事大師自信的風格。”

——《普羅維登斯快報》

“如果你喜歡帶有以下內容的、枝蔓橫生的家庭故事:性愛糾葛、令人難忘的人物、對於寫作的深思,那么《絞河鎮的最後一夜》正合你的心意。”

——《今日美國》

“這部小說很像一部出色的傳記,充滿難以逆料的意外、偶然的重要瞬間、突如其來的威脅和詼諧的枝節,我們對這些並不陌生。”

——《費城問詢者報》

“豐滿而充沛的情節、人物與情感……本書既是對父子深情的動人描繪,也是對危險的工作和微薄的收入所鍛造的、典型的美國人的剛毅性情所作的致敬,同時又是一曲友情的頌歌……歐文是一個天生的說故事好手,有著獨一無二、令人信服的寫作風格。”

——《書單》重點書評

“歐文的行文流暢得讓人驚訝。他對附屬性細節作了迷人的、離題的解說……令人著迷……他帶領讀者領略的每一處時空都充滿了有趣的故事、沉思和事件……令讀者不禁想要置身其間,安頓下來,盡情游賞一番……本書是歐文的第十二部小說,其外表一如既往,像他心愛的新罕布夏州仲冬時節的冰雪一樣,熠熠生輝。”

——《新政治家》

“評論家們在試圖闡明歐文的風格時,傾向於拿狄更斯——他對歐文的影響有目共睹——以及梅爾維爾、霍桑和哈代作為樣板。欣賞他這部描寫北國風情的小說的讀者,也許會將歐文置於約翰·厄普代克和史蒂芬·金之間……歐文的小說曲折地穿越了融歷史、神話與奇談於一體的想像之林。”

——《獨立報》

“歐文展現出的絕技令人印象深刻……這個故事像樹冠一樣鋪陳伸展,在歷史與地理方面的廣度越發令人驚喜。前一刻,你認為自己看的是發生在偏遠林區的情節劇,下一刻便突然講到了雙塔大樓的傾覆。”

——《衛報》

“約翰·歐文的作品主題嚴肅,篇幅浩大,內容繁複……他信任事件繁多的稠密情節,以及文學的道德意義,他是一位和藹可親的旅伴,可以伴您度過一段漫長旅程。”

——《每日快報》

“迄今為止歐文最具詩意、最動人的作品……儘管本書太過精細、文雅,算不上是歐文的‘偉大美國小說’,但多米尼克和丹尼爾告別過去的故事,也是美國自身的故事……電視上播出的那段歷史——西貢淪陷、9/11——在小說曲折的故事中充當了重大事件的背景,像這樣用隱喻來打趣,是歐文最為純熟的典型筆法……或許歐文也是唯一一位既能將瑣碎細節與重大事件天衣無縫地融為一體,又能在文學性與市場吸引力之間保持平衡的當代美國作家……儘管充滿失落、悲傷、改變與懷疑,但《絞河鎮》像歐文的最佳作品一樣,迴蕩著希望之聲,溫和地抵禦著現代生活的瘋狂。”

——《星期日獨立報》

“錯綜複雜的情節編排……借其最明顯的自傳性角色之口,歐文熱情地捍衛了虛構的藝術……歐文拉開了帷幕,揭示了小說寫作的重要內容……他再度展現了自己對語言,對語氣和方言土語的細微差別的直覺把握,它們為他筆下那些豐滿的人物各自賦予了獨特的腔調……《絞河鎮的最後一夜》是一部大部頭的老派小說(就這個詞最好的意義而言);歐文煞費苦心、滿懷深情地用細節構築了一個完整的世界,記錄了重大的社會變遷,“但最主要地,它還見證了愛與虛構的持久力量。”

——《觀察家報》

“《絞河鎮的最後一夜》像歐文的多數作品一樣,長而複雜,悲喜交集。嚴酷無情和讓人放聲大笑的內容常常出現在同一頁上。同時,它也令人著迷……它是本年度最富想像力、最為複雜的讀物之一。”

——《卡爾加里先驅報》

“技藝最精湛的作家之一……歐文在作品中將其寫作上的自我折磨暴露無遺……熟悉歐文全部作品的讀者不但會欣賞這一發掘人生閱歷中最根本內容的最新嘗試,也會慶幸寫出《蘋果酒屋的規則》和《為歐文·米尼祈禱》等傑作的作者又回來了——沒錯,他更加年長了,但無疑也更有智慧了。芳醇的美酒經過窖藏,等待開啟,滋味只會更美妙。”

——《環球郵報》

“憑藉其新作《絞河鎮的最後一夜》,約翰·歐文再次展現了超卓的文學技藝:他在熟悉與新奇之間成功地保持了一線平衡,其風格令人印象深刻,他寫成的這部作品既是歐文輕鬆易讀的成熟之作……同時也是煥然一新和別具一格的。他成功地締造了一個令人沉迷其中的世界,同時繼續探討著他畢生關注的問題……本書可列入歐文最值得閱讀、最令人滿意的小說……它逼真地根植於最豐富多彩的故事中——真實人生里的殺戮、勇氣、歡樂、夢想和悲傷,將其捕獲於筆端的是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國家郵報》

“(本書是)約翰·歐文最具代表性的小說,是一位作家就人為何要寫作而作的深邃思考。作者認為,只有用這種形式書寫,才能就創作進行規模如此恢宏的自我診療:作為一部老派的——但很難稱之為傳統的——小說巨作……歐文的小說新作是對寫作靈感所作的非凡、精準的解構。本書中,最令人信服的故事並不是丹尼那煩惱不安、充滿悲劇的人生,而是這場人生——或者說從這場人生當中富有創意地擷取的元素——是如何組織、打亂順序、最終重新組織成我們讀到的這本書的。”

——《多倫多星報》

作者簡介

作者:(美)約翰·歐文 (John Irving) 譯者:唐江

約翰·歐文(John Irving),被美國文壇泰斗馮內古特喻為“美國最重要的幽默作家”,是當代最知名的小說家之一,他作品中所呈現的高超的說故事技巧與優美的文學性,使人們常將他與狄更斯和J. D. 塞林格等重量級小說家相提並論。他的小說不僅贏得書評界的一致推崇,而且叫好又叫座,是西方最暢銷的小說家之一。

文摘

1

對作家來說,這時正是一年中最難熬的一段時間,露佩塔知道,作家已經不再是年輕人了。對於失去親人的人來說,聖誕節是最不好過的一段時間;對此,女清潔工毫不懷疑。她馬上照丹尼吩咐的做了。(其實,她愉快地接受了這個能打擾他寫作的機會,誰叫他找錯了寫作的地方呢。)露佩塔從冰櫃門上高高興興地撕下小紙片;她知道,清除這些該死的不乾膠貼要多費些時間,她用指甲刮除著殘餘的膠面。她還要用消毒液擦洗冰櫃門,不過這件事可以留到以後再做。

丹尼曾耿耿於懷,想知道凱徹姆會對布希在伊拉克搞出的爛攤子如何評價,他為此寫下的那些問題正在被女清潔工扔掉,她覺得這簡直是不可能的事,但她眼下正在這樣做。也許丹尼在心裡——很久以前的某個時候——意識到,當故國讓他感到惱怒時,他對這股怒意多少已經有點兒不在乎了。

凱徹姆曾說美國是一個迷失的國度,但丹尼不知道這一說法是否公正——或者這一譴責是否終將成為現實。身為作家,丹尼爾·巴希亞蓋洛普只覺得,他的故國對他而言是個迷失的國度。自從布希再次當選,丹尼接受了這一事實:美國不再屬於他了,從這一刻起,他將至死都是一個住在加拿大的局外人了。

當露佩塔小題大做地清潔冰櫃門時,丹尼去健身房給“狼之吻”餐廳打了電話。他在答錄機上留下了十分詳細的口信:他說他想在 “狼之吻”此後營業的幾天裡,每晚預定一個座位——直到帕特里斯和西爾韋斯特羅在聖誕假期關店為止。露佩塔所料不差:丹尼一向覺得聖誕節不好過。他先是失去了喬,再也沒法在科羅拉多過聖誕了;後來丹尼的父親死於槍下。2001年那個同樣難忘的聖誕節之後的每年聖誕節,作家都會想起他如何收到了凱徹姆的死訊,他也失去凱徹姆了。

丹尼不是凱徹姆。作家甚至不“像”凱徹姆,儘管有時丹尼努力表現得像老伐木工一樣。喔,他做過多么努力的嘗試啊!但按照凱徹姆對“該做的事”這個詞的用法來看,這並不是丹尼該做的事。丹尼應該做的是當好作家,凱徹姆認清這一點的時間遠在丹尼之前。

“你必須深入到這些事物最糟糕的部分中,想像所有一切,丹尼。”老河道工曾告訴他。丹尼爾·巴希亞蓋洛普正在努力嘗試;如果作家做不成凱徹姆,至少他可以把伐木工變成一位英雄。真的,作家想,要把凱徹姆塑造成英雄,會有多難呢?

“嗯,作家應該知道,有時候死並不是件容易事,丹尼。”丹尼用三槍打倒第一頭鹿時,凱徹姆曾告訴他。

娘的,我當時應該明白凱徹姆的意思,在露佩塔繞著他瘋狂打掃的那天,作家想道。(是啊,他應該明白的。)

(凱徹姆為丹尼以及他父親長達五十年的逃亡提供了無私的幫助,他提前安排了自己的結局,只是丹尼直到父親死後才意識到,凱徹姆會怎么做。)

2

丹尼爾·巴希亞蓋洛普相信,引領第一章的不應該是凱徹姆這個人物。最好暫時先讓凱徹姆這個人物引而不發——讓讀者等一會兒再看到他。有時,最重要的人物需要暫時斂藏蹤跡。更好的做法是,丹尼想,讓送命的少年引領第一章——以及這本小說。安傑爾這個人物其實是很好的誘餌,儘管貌似不然;用說故事的行話來說,安傑爾就是“讓讀者上鉤的誘惑物”。作家應該先從加拿大少年(其實他並不是加拿大人)寫起。

要不了多久了,丹尼爾·巴希亞蓋洛普相信。一旦他找到那第一個句子,作家會把它讀給畢生渴望的那個人聽!

“不管是否合法,不管是否有正當手續,”丹尼寫道,“安傑爾·波普穿過加拿大邊境,來到了新罕布夏州。”

還不錯,作家想,但它並不是開頭——“安傑爾曾跨越邊境”這一錯誤想法要放在後面。

“在柏林,安德羅斯科金河在三英里的河段內,落差達兩百英尺;在柏林的選材口,有兩家造紙廠將河道分隔開來。從多倫多來的少年安傑爾·波普正在一路去往那裡,這並不是一件無法想像的事。”

是的,是的——作家想,這時他愈發急切了。但最後這兩句話作為開頭,技術性太強了;他把這些句子用圖釘按在牆上,跟其他句子排列在一起,然後又把這句話加了上去:“漂移的圓木像地毯一般,把加拿大少年遮蓋得嚴嚴實實,他再也沒有浮出水面,連一隻手、一隻靴子也沒能從褐色的河水裡冒出來。”

快了,丹尼爾·巴希亞蓋洛普想。馬上,另一個句子冒了出來——就好像是絞河讓這些句子浮出水面似的。“撐篙戳擊圓木的篤篤聲連連響起,這時,河道工們的喊聲把這種聲音暫時打斷了,他們在離少年落水五十碼開外的位置發現了安傑爾的撐篙。”

不錯,不錯,丹尼心想,但要作為開場的句子,它有點兒太繁雜了;這句話里有太多的紛擾。

也許正是“紛擾”這一想法搞得他分了心。作家的思緒跳轉——跳躍幅度太大了——到了凱徹姆身上。這個新句子(“只有凱徹姆才能殺死凱徹姆”)顯然帶有補充說明的成分。它無疑應該保留,丹尼想,但這句話絕不是第一章里的內容。

丹尼在寫作窩棚里打著哆嗦。柴爐里的火還要再過一段時間才能烘熱整間小屋。平時,丹尼會趁窩棚加熱期間,去冰上鑿洞取水;這天早晨,他略過了鑿冰取水的環節。(在這美妙的一天的晚些時候,女飛人會幫他一起做家務。)

就在這時,他甚至根本不曾開動腦筋——事實上,在這一刻,丹尼爾·巴希亞蓋洛普正伸出手去,撫摸英雄那隻好耳朵後面的毛——第一個句子來到了他的心裡。作家感到它仿佛從水下升起,進入了視野;第一句話進入視野的方式,就像當初那個盛父親骨灰的蘋果汁罐子,在凱徹姆沖它開槍前的一刻,在水面上浮浮沉沉一般。

“那個加拿大少年頂多也就十五歲,他猶豫不決的時間太長了。”

喔,上帝啊——我又一次做到了——我寫出開頭了!作家心想。

他已經失去了那么多珍愛的東西,但丹尼知道,種種人生經歷是何等的不可思議——它們很難停滯不前。他感到自己重大的人生歷險才剛剛開始——父親當初肯定抱有同樣的感受,那時父親在苦悶的掙扎和險惡的情勢中,在絞河鎮度過了最後一夜。

(此段充滿隱喻色彩,一方面在小說中指丹尼的新小說創作有了重要的突破,另一方面也是歐文自己寫作此書的重要線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