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經前後諸病

絕經前後諸證是部分婦女在絕經前後出現一些與絕經有關的證候。

絕經前後諸證是部分婦女在絕經前後出現一些與絕經有關的證候,如:眩暈耳鳴、烘熱汗出、心悸失眠、煩躁易怒、潮熱;或面目下肢浮腫;或納呆便溏,或月經紊亂、情志不寧等。也稱“經斷前後諸證”。這些症候往往輕重不一,參差出現,持續時間或長或短,短者一年半載,長者遷延數年,本病相當於現代醫學的“更年期綜合徵”[1]。

中醫認為,婦女絕經前後,腎氣漸衰,沖任虛損,天癸將竭,陰陽之氣不能平衡,臟腑氣血不相協調,而出現一系列症狀。本病以腎虛為主,累及心、肝、脾臟[2]。故治療上主要以補腎為主。絕經前後諸證大致可分以下幾種類型。

1分型

1.1肝腎陰虛型患者主要表現為潮熱汗出,頭暈,心悸,胸悶,心煩,失眠多夢,顏面潮紅,手心發熱,口乾舌燥,舌紅苔少,脈細數。代表方藥:生地20g,白芍20g,女貞子20g,菊花15g,黃芩15g,炒酸棗仁15g,生龍齒30g。如虛火甚而見五心煩熱、盜汗者,加知母、黃柏、旱蓮草以清降虛火;如陰虛陽亢而見頭痛、手震者,加龜版、鱉甲以滋陰潛陽。方解:方中生地黃滋養陰液,以制虛火;菊花清肝平肝;菊花與白芍為伍,其平肝力更優;酸棗仁、龍齒養心安神,鎮怯潛陽。諸藥合用,既能滋養肝腎之陰,又能清熱潛陽而安神。

1.2陰虛陽亢型主要表現為經斷前後精神恍惚,失眠多夢,心悸怔忡,頭暈頭痛,潮熱汗出,舌紅苔白,脈細數。代表方藥:珍珠母60g,龍骨30g,酸棗仁15g,五味子10g,女貞子20g,熟地25g,白芍20g。如乍寒乍熱、心中煩悶,加知母、黃柏、淫羊藿以平調陰陽,如兼心氣虛而見心慌、驚惕者,加黨參、麥冬、茯苓以養心安神;如肝陽上亢而見眩暈、頭痛、血壓偏高者,加龜版、牡蠣、淮牛膝以平肝潛陽。方解:本方治證乃因腎陰不足、心陽偏亢、心腎不交所致。治宜滋養肝腎、育陰潛陽、養心安神。方中珍珠母質重下降,育陰潛陽,鎮逆安神;女貞子、熟地黃滋養肝腎、養血填精;白芍養血和營、疏肝緩急;酸棗仁養肝血而安神;五味子斂陰安神;龍骨重鎮安神、斂汗固澀。諸藥合用,既能滋腎養心,又能鎮怯安神,標本兼顧,補澀並用。

1.3氣陰不足患者主要表現為:斷經前後神志恍惚,心悸健忘,氣短乏力,心煩不安,夜睡夢多,口乾、大便乾結,舌嫩紅,脈細數。代表方藥:熟地25g,天冬20g,炙甘草10g,茯苓25g,人參10g,石菖蒲10g,遠志10g,硃砂2g。如氣虛汗易出者,加黃芪、柏子仁、桂圓肉以益氣安神。方解:方中熟地養陰增液,麥冬、天冬滋養心陰、清心除煩,三藥合用以養陰而安神;人參、茯苓益氣安神,以治心氣不足、神氣耗散;石菖蒲、遠志通心竅、安心神,硃砂重鎮安神,兼引藥入心;炙甘草調和諸藥,益心和中。諸藥合用,即益氣養陰以固本,又通竅安神以治標,標本兼顧以治氣陰不足心神不安,心悸少寐。

1.4心虛肝鬱,神志不寧型此類型病人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精神恍惚,常悲傷欲哭,不能自主,睡眠不安,甚則言行失常,呵欠頻作,舌紅少苔,脈細弦。代表方藥:浮小麥30g,紅棗30g,炙甘草10g,珍珠母30g,枸杞子20g,石決明20g,當歸15g,仙靈脾10g,紫草15g。如肝鬱脅痛,月經不調者,加香附、白芍、鬱金以疏肝解郁;如兼心血不足而見心悸、失眠者,加柏子仁、龍骨、牡蠣等以養心安神。方解:本方所治之髒躁證,是由於心虛肝鬱,神志不寧所致。治宜甘平之品,以養心暖肝、補脾和中為法。方中小麥養心氣而安心神。《本草經疏》認為肝心為子母之髒,子能令母實,故小麥又能養肝而緩急;炙甘草甘平性緩,和中補虛,養心緩急,並能潤燥;大棗補脾養血,緩急滋潤。三味甘藥配伍,具有甘緩滋補,疏肝緩解、寧心安神之效。《內經》所說“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即是此意。

2討論

中醫對絕經前後諸證的治法很多,但不管哪一種方法,都以補腎調沖任為主。藥理研究證明,補腎調沖任的藥物,含有某些內分泌激素,如促性腺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3]。所以補腎與調沖任是一致的,補腎調沖任的藥物均能恢復和增加性腺激素的功效。

總之,無論本病屬於哪一證候,哪一種治療方法,只要能在臨床上直接或間接的調節婦女晚年絕經期生理、病理上的變化,糾正沖任功能,即可獲得滿意效果,這有待於現代醫學科學做進一步的研究和驗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