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萁小菇

紫萁小菇的菌絲無色透明,有分隔;子實體散生或叢生,菌柄長0.8—3.1厘米;菌蓋直徑0.15—0.5厘米,發育前期半球形,灰色,密布白色鱗片,後平展,中部微突、灰褐色,邊緣不規則。

基本信息

紫萁小菇(Myeena osmundieola Lange):
擔子菌綱(Basidiomyeetes)
傘菌目(Agarieales)
口蘑科 (Trieholomataeeae)
小菇屬(Myeena)
近年來的試驗表明,天麻種子是靠共生萌發真菌的菌絲侵染給天麻種胚提供營養。對天麻共生明發菌目前已研究得比較深入的是紫萁小菇。

形態特徵

紫萁小菇的菌絲無色透明,有分隔;子實體散生或叢生,菌柄長0.8—3.1厘米;菌蓋直徑0.15—0.5厘米,發育前期半球形,灰色,密布白色鱗片,後平展,中部微突、灰褐色,邊緣不規則,白色,甚薄,柔軟,無味無臭,蓋表細胞球形成寬橢圓形,有刺疣,13一19微米×10一15微米,菌褶白色、稀疏,9—32片,離生,放射狀排列,不等長.緣側密布具刺疣、梨形的囊狀體,23—31微米×9-11微米;孢子無色、光滑,橢圓形,有微澱粉反應,7—8微米×5—6微米;菌柄直立,直徑0.6毫米,中空、圓柱形,上部白色,基部褐色至黑褐色,稀疏散布白色鱗片,柄表細胞長形,具刺疣,基部著生在密市叢毛的圓盤基上。

生物特性

基本特性

①腐生。紫萁小菇等一類真菌,多腐生於林問落葉、枯枝及植物腐根上,對纖維素有強烈的分解能力。在適當的條件下,也可兼營寄生生活,兼有腐生和寄生兩種習性。天麻種子成熟後,飛落在林間地面染菌的樹葉上,紫萁小菇等真菌又可侵入具有生命力的天麻種子中,使種子共生萌發。
②好氣。紫萁小菇等天麻種子共生萌發菌,是一類好氣真菌,它們在森林中主要分布在林問枯枝落葉層上及表層土壤中。
③發光。紫萁小菇等一類真菌具發光菌性,在暗室培養常可看到微弱的螢光,但其光強度不及蜜環菌。
④溫度。在15~30℃溫度範圍內均能生長。22~25℃之間最為適宜。

生長特性

紫萁小菇適宜生長的溫度在20—28℃,28C以上對菌絲生長不利,30C菌絲停止生長;最適宜的含水量為100%或200%,隨基物含水量的增加而生長逐漸減弱減慢;氫離子濃度在3163-10000納摩/升(PH5-5.5)災宜;培養基以基礎培養基(磷酸二氫鉀1.5克,硫酸鎂3克,麩皮50克,維生素B110毫克,胡蘿蔔素1-3克,蒸餾水100毫升)加花生餅粉及麩皮,菌絲生長最好。

共生萌發

日本人草野俊助曾於1911年發表了“天麻與蜜環菌共生”一文,爾後普遍認為,天麻在整個生長周期中,都離不開蜜環菌。據徐錦堂等研究,蜜環菌能和天麻塊莖建立良好的共生關係,為天麻提供營養,但對天麻種子的萌發不僅沒有促進作用,反而有抑制作用。他們從天麻種子發芽的原球莖中分離出紫萁小菇等真菌,這些真菌對天麻種子的萌發具有促進作用。近年來的試驗表明,天麻種子是靠共生萌發真菌的菌絲侵染給天麻種胚提供營養。對天麻共生明發菌目前已研究得比較深入的是紫其小菇。
紫萁小菇的菌絲從天麻胚柄細胞侵入胚體,侵入初期菌絲分布在胚柄上2-3層的胚細胞中。隨著胚的發育,菌絲分別向胚體的兩側擴展。種子萌發至原球莖時,被菌絲侵染的細胞在原球莖基部呈“V”字形分布。凡被紫萁小菇菌絲侵染的種胚或原球莖細胞,其原生質及細胞器逐漸消失而出現許多不定形的囊狀體,在種胚萌發至原球莖階段,主要靠這種囊狀體對紫萁小菇菌絲進行包圍消化。試驗證明,不僅在胚萌動初期,而是從種子發芽到原球莖生長並分化出營養繁殖莖的整個階段,都需要消化侵入的紫萁小菇等萌發真菌以獲得營養,發芽後的原球莖及營養莖,如能和蜜環菌建立起營養關係,才能正常生長,長出粗壯的新生天麻。
天麻種子萌發的最適溫度與共生萌發菌生長的最適溫度不相吻合,這可能與天麻種子的生物學特性密切相關,在栽培上,一方面地考慮共生萌發菌生長所需的條件,又要滿足天麻種子發芽的溫、濕度,才能提高種子發芽率及天麻產量。
紫萁小菇與天麻種子萌發培養技術,是在適宜條件下,用PDA培養基培養一級紫萁小菇菌種→鋸末、麥麩二級菌種→殼斗科植物的樹葉、鋸末、麥麩三級菌種,然後選用三級菌種的葉片,置於培養器中海綿墊上,保持飽和水分,光照強度100-150Lux,25℃通氣條件下,30天可誘導出子實體。在三級菌種葉片上播上天麻種子,保持葉片濕潤,置於25℃下,20天后種子即可發芽,試驗證明,用紫萁小菇子實體分離的菌絲培養的樹葉拌播天麻種子,一個月後發芽率為19.65%,而對照組僅為8.98%,故培養出子實體,是菌種分類和菌種復壯的關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