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細菌

納米細菌

胞記憶體在一種原核微生物,能通過100nm的濾菌器,1990年Kajander等將此種微生物命名為納米細菌。納米細菌是革蘭陰性菌,呈球狀或球桿狀,細胞壁厚,無莢膜與鞭毛結構,約20-200,可通過0.1-0.4μm的濾菌膜,體積極小,通過電子顯微鏡和其它的高解析度顯微鏡(如原子顯微鏡)可發現。

發現

1988年芬蘭科學家Kajander等進行哺乳動物細胞培養時發現細胞記憶體在一種原核微生物,能通過100nm的濾菌器,1990年Kajander等將此種微生物命名為納米細菌(nanobacteria)。

特性

微生物學特性

納米細菌是革蘭陰性菌,呈球狀或球桿狀,細胞壁厚,無莢膜與鞭毛結構,約20-200,可通過0.1-0.4μm的濾菌膜,體積極小,通過電子顯微鏡和其它的高解析度顯微鏡(如原子顯微鏡)可發現。納米細菌在pH7.4和生理性鈣磷濃度中能形成羥磷灰石碳酸鹽結晶,產生堅硬的鈣化外殼覆蓋於菌體周圍,在高溫、強酸等條件下仍能存活。納米細菌不能用

普通微生物培養液培養,但能用細胞培養基培養。

納米是長度單位 。

研究

醫學捌號樓2月27日太空人作太空旅行時腎結石的形成非常快,美國宇航局的研究人員宣布發現了可能元兇。《國際腎病雜誌》(Kidney International)發表了這份研究報告,作者呼籲加強對納米細菌的研究。

納米細菌(nanobacteria)是一種神奇的能自我複製、礦化的小東西,美國宇航局的學者認為它會導致太空人產生腎結石。 為了探索月球、水星,乃至更遠的星球,太空人要在太空中旅行很長時間,所以保持太空人的健康就顯得很重要。

宇航局為了研究納米細菌的特性,把它放進生物反應罐里,模擬太空的環境。在微重力條件下,納米細菌複製的速度比在正常地球引力下快5倍。以前的研究也發現微生物在失重條件下有迥然不同的行為。納米細菌也可能在生活在狹小空間的太空人之間傳染。

“納米細菌是否屬於活生物仍有爭議,因為對它的所謂核酸的研究還沒有完成。”領導研究的涅瓦·西提歐格魯博士說,研究結果加深了對納米細菌的了解,也提供了它與鈣化疾病之間關係的線索。

“希望能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夠徹底解決這類疾病。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來解決這個難題,我覺得我們已經很接近了。”

納米細菌在1990年代被發現,它存在於腎結石的磷酸鈣中心部位。在其它相關疾病中也發現了這種神奇的小東西,如阿茲海默症、心臟病、前列腺炎以及一些癌症中。對人體內的納米細菌開展進一步的研究,可以減少太空人患腎結石的危險,並且也會使無數腎結石病人得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