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國

古麋國,又名微國 郿國,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春秋時期的一個古老諸侯國,也是“西土八國”之一。祁姓(一作贏姓),初為伯爵,後為子爵。

古麋國,又名微國郿國,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春秋時期的一個古老諸侯國,也是“西土八國”之一。祁姓(一作贏姓),初為伯爵,後為子爵。麇子國,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稱:“麇,周國名,祁姓,一作贏姓。子爵,春秋滅於楚,今湖北鄖縣治即其國。”即居住在漢水上游湖北鄖縣鄖西縣竹山縣及陝西白河縣、旬陽縣東部一帶。

糜國立國:

鄖縣在古代是百濮之地,唐太宗李世民曾將三子李泰貶至鄖鄉縣,封號為“濮王”。(——據《古穈方國考》)糜國起初建國於公元前1300年前,至前616年(魯文公十二年楚穆王十年)/前611年(楚莊王三年)最終被滅,有過存在700年的歷史光輝。

據殷商武丁時期甲骨卜辭“乙酉卜,爭,貞麇告日:方由今春凡,受有佑?”(公元前1296年,麇受到鄰國方由攻擊,向商王武丁報告並求援)的記載,說明在距今3300多年以前,麇人部落就已經出現。

商末,經過幾次遷徙到達漢水上游的糜國,麇子率百濮部族(漢水中上游到長江一帶的部族)參與“武王伐紂”有功,而受周所封為麇子國。曾與庸、楚兩國睦鄰友好,其國都建都於鍚穴(今陝西白河縣一帶,與鄂西北鄖縣鄖西縣為鄰,在今湖北十堰市鄖縣五峰鄉,一說在今陝西白河冷水鎮)。

二伐滅糜:

公元前617年冬,楚穆王、鄭穆公和陳共公在河南息縣會盟後,同赴厥貉(今河南項城縣),與蔡莊侯、麇子會合,共同商量伐宋的事宜。宋昭公因為害怕而向楚國求饒,麇子卻背棄與楚國的聯盟逃回麋國。《左傳•文公十年》就曾經有“厥貉之會,麇子逃歸”之記載。麇國的舉動使楚穆王很是震怒,次年春(公元前616年,楚穆王十年),熊商臣便派令尹成大心伐麇,楚軍一度在防渚(今房縣)擊敗了麇國軍隊,但因為古麇國地理位置特殊,有高山禁止,漢水三面阻隔,不熟悉山地戰的楚軍最終無功而返。隨後楚國又派潘崇“復伐”麇國,至於都城鍚穴,糜國滅亡。依據《左傳•文公十一年》(公元前616年,楚穆王熊商臣十年)記載曰:“十一年春,楚子伐麇,楚將成大心敗麇師於防渚。潘崇復伐麇,至於鍚穴。”也就是說,魯文公十一年春(公元前616年,楚穆王十年),楚穆王熊商臣怪罪糜人,沒有與楚聯盟討伐宋國,於是,楚令尹成大心率兵直搗糜國都城鍚穴,第二年(前615年,楚穆王十一年),糜國兵敗亡國。或者是又堅持了四年,大約在楚莊王三年(公元前611年)楚國滅亡庸國後不久,麇國遂為楚莊王熊旅所派遣的潘崇“復伐”而滅。

楚滅麇後,麇地的建制不詳,秦至西漢平帝時,麇地屬漢中郡長利縣(治所在今陝西省平利縣老縣街)。王莽至南朝時期,麇地曾設“鍚縣”、“鍚郡”等。

糜國地域與都城:

糜國位於陝西東南部,漢水中上游,北與湖北鄖西遙遙相望;東包括鄖陽、竹山;西至陝西旬陽五條嶺,真正稱得上是“秦頭楚尾”之地,此處今為陝西省安康白河縣。春秋時是糜國國都所在地,史稱鍚穴。據《華陽國志•漢中志》載說:“漢中郡,本附庸國,屬蜀。”漢中原本是庸國屬地。庸國的北部包含今天的湖北鄖西縣、陝西旬陽縣及陝西商洛東部。鄖西縣古稱上津縣,隸屬金州(今安康市)。又古麇國的都城是在鍚穴(位於今陝西白河縣冷水鎮),其勢力範圍主要包括湖北鄖西、鄖縣和陝西白河縣,也曾占有湖北房縣、丹江口市和陝西旬陽縣的一部分。另據郭沫若先生所編的《春秋地圖冊》所載,鍚穴在今陝西白河縣以東九十里的位置,也是周家窯上。這樣一來,共有東、北、西三個箭頭同時指向天河口對岸的周家窯上。

據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卷二十七“沔水”中記載:“漢水又東徑魏興郡(今陝西安康市)之鍚縣故城北,為白石灘(今陝西白河縣)。縣故《春秋》之鍚穴地也,故屬漢中郡,王莽之鍚治也。具有鍚義山,方圓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門,上有石壇,長數十丈,世傳列仙所居,今有道士被發餌術,恆數十人,山高谷深,多生薇蘅草,其草有風不偃,無風自搖。……”

鍚縣,是西漢未年王莽時期,在原麇國故地設定的縣治,治所就位於古麇國都城鍚穴,轄今陝西白河縣及湖北鄖西縣、鄖縣西南部。東漢,鍚縣轄今陝西白河縣及湖北鄖西、鄖縣等地。三國魏為鍚郡治,北魏屬魏興郡,南齊屬齊興郡,西魏廢入上津。從酈道元的記述中可以看出,鍚義山就位於漢水中游的湖北鄖西、鄖縣和陝西白河縣。

糜國變遷史:

麋子國歷史據張培玉《鄖陽古國》一書考證:麋子國起源於微,微在今山東西部的梁山境北,它先後進行了五次大遷徙。

第一次遷徙:麋國的第一次遷徙,由微地越過太行山到今晉東南潞城縣境,與黎國、潞國為鄰,國名仍稱“微”;
第二次遷徙:麋國的第二次遷徙,又過黃河到渭水流域,稱微,又稱眉,在今陝西眉縣境;
第三次遷徙:麋國的第三次遷徙,則翻越秦嶺到達漢水流域上游的錫穴(今鄖縣五峰鄉。《元和郡縣誌》、《太平寰宇記》,皆以錫穴故址,位於鄖縣百二十里,清同治《鄖縣誌》則直指其轄境“南峰山為錫穴故址”稱麇,又稱麋,在今陝西白河縣和湖北鄖縣境;(——見《中國歷史地理圖集》、清《一統志》),
第四次遷徙:麋國的第四次遷徙,其居錫穴的一支過長江到洞庭湖一帶,稱麇,又稱麋,也稱微,在今湖南嶽陽市境內;
第五次遷徙:麋國的第五次遷徙,其居防渚的一支西遷庸國地,再遷蜀,稱微,稱眉,稱微者在今湖北竹山縣境,稱眉者在今四川眉山縣境,居眉者又分一支到滇北,在今大姚縣的麇人,仍稱微。

此外,據何光岳先生《麇子國考》也稱:麇、微、麋、眉(郿、湄),古音相通為一字。商王文丁時代,微仍很強盛,對殷威脅很大,曾經是稱霸的伯主,所以,在甲骨文上稱“微伯”。殷不得不與微講和。到了商王廩辛統治時,商派小臣垟伐微,殷商戰勝了微,並俘獲了微的首領。微遭此打擊後,其一枝遷渭水中游南岸,即今陝西眉縣境,依附於西周。可知“微”“眉”相通。《尚書•牧誓》所載“西土八國”,庸、蜀、羌、髳、微、盧、彭、濮等國人參加周“武王伐紂”的“微”,即眉也。但是,西周建國後,恐微國日趨強盛,於是周“征眉微”,“眉微至,獻帛”。之後,微被迫翻越秦嶺,遷居於漢江中上游的錫穴,稱麇國。公元前615年前後,麇國為楚所滅亡,楚國將古麇人遠遷至千里之外的湖南嶽陽(今岳陽東30里有麇城遺址),另一部分麇國遺民不願降楚,翻越大巴山逃到四川、雲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