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方言

粵方言

漢語方言之一。也叫粵語。俗稱廣東話、廣府話、白話。粵方言包括粵中語、粵東語兩大支系,粵中語 (Yuetchung Dialect System)即俗稱粵語。

基本簡介

  粵語,又稱為廣東話、廣府話、白話,是一種聲調語言,屬漢藏語系漢語族。在中國南方的廣東中西部、廣西中南部及香港、澳門和東南亞的部分國家或地區,以及海外華人小區中廣泛使用。它的名稱來源於中國古代對南方的稱謂“越”或“粵”。由於在語言學分類上,中國與西方有分歧,故粵語屬於一門獨立的語言抑或是一門方言尚有爭議 。
目前全球中,粵語使用人口大約為7千萬。粵語的使用人口在中國國內語言使用人口排名中處於第三位,次於約8億人使用的漢語北方話及約8千萬人使用的吳語,而在全球則排在第十六位。雖然使用人口比官話漢語少,但粵語的使用地區非常廣泛。粵語不僅在海外華人小區中被廣泛套用,而且支持著以香港文化及南粵文化為中心的粵語文化,這使得粵語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和生命力。可以說粵語是目前世界上有較強生命力的語言之一 。
廣州話口音是粵語的公認標準口音。但是隨著近年來大量外來人口的湧入,廣東境內一些原粵語城市甚至出現外來人口多於本地人口的現象,與之相伴的是漢語北方話使用人群大增,加上近年來香港粵語流行曲、電視電影對中國大陸粵語使用人群的強勢影響,粵語文化的中心城市事實上已經由廣州遷移到了香港 。
香港粵語跟廣州話,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異,有時可以從整體口音上作出區別;但在於個別字詞上,則往往難以區別 。
粵方言粵方言

粵語,是唯一一種發源於廣東地區的漢語方言,也是在廣東省占有主流地位的方言,故稱廣東話。談到粵語的發源地,一般學術界的專家大多都認為是發源於廣東省的封開縣(古代廣信,現屬廣東省肇慶市所管轄的一個縣)。在學術上,廣東話不等同於廣東方言。廣東話指的是發源於夏朝的漢族語言與百越族之一的南越族語言融合的語言,也就是粵語。

有很多都是從北方或者鄰近的福建等地搬遷過來的,到了廣東後,有很多人都能接受本土的方言——粵語。廣東方言則指的是在廣東地區流行的方言,包括客家話、閩語(潮州話、福佬話、雷州話)、國語,以及一些少數民族的語言。近年來,有不少外國人也移民到廣東,所以在廣東的廣州、深圳等大城市還有部分人使用英語。

2009年,中山大學和社會各界人士歷經10多年,終於權威證實:粵語的真正發源地是古代廣信,即是現在的廣西梧州。(註:古代兩廣地區是不分的,直到宋朝,才分為廣東和廣西。也正因為如此,粵語在兩廣地區才基本通行。古代廣信,曾一直是兩廣的管轄政治中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9年定義粵語為語言

歷史沿革

粵方言粵方言

秦漢時期
自上古時期,居於嶺南地區的多個原始部族被居於中原地區的華夏族人泛稱為南越族。秦始皇南下攻取「百越」後,華夏族人來到嶺南地區,南越族人則逃往山區或更南方的地區,當時的華夏族語言開始傳入嶺南地區。秦朝滅亡後,南海郡尉趙佗兼併桂林郡和象郡稱王,建立了短暫的南越國。在漢朝的鼎盛時期,華夏族融合當時周邊多個民族演變成漢族,中原語言和當地古越語(百越之南越)本土語言形成粵語雛形,閩越、南越、揚越等即百越。

魏晉南北朝時期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再次處於長年內戰,北方更首次淪陷到外族手中,以致中原人逃至嶺南地區,嶺南地區漢族人口大量增加,這是中國歷史上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一次高峰期。當時中原傳入的漢語與以前形成的古粵語混合,拉近了古粵語和中原漢語的差別。這一時期是粵語的成長時期。

唐宋時期
在唐朝頂盛時期,嶺南地區的漢族人口進一步增加,與漢族長期接觸的原住民已被漢化。而在漢族分布較少的山區,原始部族則繼續保持自己的語言文化。這一階段粵語仍受中原漢語影響,成為一種既能對應中古漢語發音但有獨立辭彙文法的語言。唐朝滅亡後,燕雲十六州淪陷達四百年之久,宋朝時期,北方更再次淪陷到外族手中,以致中原人逃至嶺南地區,這是中國歷史上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二次高峰期,也是最後一次拉近粵語和中原漢語差別的時期。唐宋時期可被視為粵語的定型時期,因此現代粵語仍能對應宋朝《廣韻》的發音,但難以對應元朝或以後的中原漢語發音。

元明清初時期
在元朝,蒙古人遷都至位於燕雲十六州內的大都(前稱燕京,後改稱北京),並以當地話作為官方語言,當時的中原漢語與中古漢語和粵語的差別在此後不停變大:當時的中原漢語已急劇地向北京官話方向發展,北京官話的入聲迅速消失(即是-p/-t/-k韻尾脫落,如「入日北」三字在中古漢語和現代粵語都帶有不同入聲韻尾),又出現了不屬於「平上去入」傳統四聲輕聲聲調;已經定型的粵語則不受元朝影響而獨立發展。

清朝中末時期
由於清朝閉關自守,僅留下廣州作為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故相當一部分外國人來到中國後掌握的漢語是粵語而非官話,不少京官為了與外國人經商議事亦常常接觸粵語,使得粵語首次逆向傳播到中原。在這一時期又有大量的粵人遷移到美洲、澳洲和東南亞等各地,粵語開始傳播到世界各地。

近代
中華民國成立時,雖然有用北方白話取代文言文正式書寫的地位,但粵語的實際使用未有受到任何限制。但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在全面「推廣國語」的運動中,粵語受到前所未有的限制,地位已大不如前。粵語受到北方漢語的影響越來越大,以致在中國大陸粵語分布區的許多年輕的一代不懂得一些專門名詞的粵語讀法。由於國家政策規定,學校都要用國語進行教學,年輕一代長期在國語的環境下成長,變成有部分小孩可以說得一口流利的國語和外省人溝通,但是廣州話就不太懂,這種情況的出現使得不少以粵語為母語的人士開始產生一種母語危機感,因此中國各地近年來要求保護本土語言文化的呼聲逐漸開始壯大。同時在香港澳門和海外,由於不受國語政策的約束,粵語在港澳被廣泛運用於教育行政法庭、新聞傳媒、娛樂、音樂、電影、電視當中,發展出獨具特色的現代粵語流行文化,對南粵文化和粵語的保護起了極大的作用。加上粵港澳地區受惠於長年的經濟開放和流行文化發展,這些成果也令不少帶有粵語源頭的辭彙被傳播開去。不過近年香港已經有部分學校使用國語教中文,認為國語有助於學習中文。但由於香港中文大學所推行的《正字工程》,一般香港人均以為粵語是唐代漢語之活化石,以致慢慢向古漢語靠攏,粵語中之台侗語底本亦在消亡中。[原創研究]現在由於來自兩廣的老移民在海外華人社區經濟與文化漸漸衰落,而來自中國大陸及台灣的移民逐漸占據新華人移民的主體,並且由於其受教育程度和經濟能力遠較前者優秀,現在在海外華人社區中粵語的使用呈現衰落之勢。

現狀
目前全球粵語使用人口大約有6700萬,使用地區廣泛。粵語不僅在海外華人社區中被廣泛套用,而且支持著香港文化及南粵文化為中心的粵語文化,這使得粵語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可以說是目前世界上有較強生命力的語言之一。目前粵語已經成為澳大利亞第四大語言,加拿大第三大語言,美國第三大語言[4]。此外,粵語亦是唯一在外國大學有獨立研究之中國方言(如囝粵語還是漢語方言之一的話),亦是唯一沒有正式文字系統的大語種 。
廣州話口音是約定俗成的、國際承認的粵語的標準音,大多粵語字典以廣州音為準。廣州以粵劇、粵曲等傳統藝術長期保持廣州話的標準地位,至1970年代末以後,香港粵語流行曲、粵語電視劇及粵語電影強勢影響廣東地區,繼而輻射影響中國內地的非粵語省市。民間的香港口音跟廣州口音並無明顯分別,只是在語感上有少許差異,因兩地在不同社會體制下沿用不同的習慣語彙,用詞有所不同,以及兩地教學改革所導致。針對近年來香港年輕人懶音增多的現象,香港的一些大學教授發起了粵語正音運動,以何文匯主張的讀音取代現時通用的讀音,此主張受到廣東及香港的粵語學者反對。有些粵語方言和廣州話較為接近,如廣東西部和廣西東南部的某些粵語;而廣東台山、廣西玉林一帶的粵語口音和廣州話差異就非常明顯 。

語言定位

粵方言粵方言

粵語源於古越語和古漢語的混合,這大抵已是不爭的事實了。這正解釋了為什麼粵語和壯語甚至是泰語都有明顯的親戚關係(因為大家都有古越語的基因)。至於粵語是一種“語言”還是一種“方言”,這就純粹是劃分方法和政治走向的問題了。單以語言學的角度來說,我們只可說兩種語言變體之間的近似度有多少(一般從基本辭彙的統計出來),而不可能科學地劃一條線,說過了這一條線就是語言,線上以內的就是方言。方言和語言的劃分,很大程度上是社會問題、是政治問題。

至於粵語的起源,經與同好反覆論證及查找資料得出結論是:起源於廣西梧州與廣東封開,而以廣州為正統。

粵語形成

粵語到底怎樣形成的呢?從漢人大規模入粵最早的歷史來考察,粵語形成於西江中部 。
據考古發現,大約從西周時代開始,嶺南粵人與中原漢人就有來往。不過,由於有五嶺之隔,這種來往極為有限。到了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曾派兵南征百粵,但究竟打到哪裡,史無記載。有記載的是: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西甌(西江一帶)粵人反秦,朝廷發五十萬大軍征討,兵分五路:“一軍塞鐔城之嶺,一軍守九疑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郡。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乾之水。……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見《淮南子·人間訓》)這裡所記的“鐔城之嶺”,指今廣西越城嶺;“九疑之塞”,指今湖南寧遠縣南;“渠”,即靈渠。這兩支軍隊開通靈渠再經灕江、賀江而進入嶺南,靈渠將湘江與灕江溝通,從而成為中原漢人進入嶺南的歷史上第一條主要通道。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戰爭告一段落,秦又“謫徒民五十萬戍之”(雍正《廣東通志》)。這五十萬人在當時是個不小的數目,因為直至東漢時統計,嶺南各郡的人口還很少超過十萬的,在秦始皇時代就更是地曠人稀。這一大批漢人“徒民”的到來,足以改變嶺南粵人的“一統天下”的局面,隨之漢語便由此而被帶入嶺南。這五十萬“徒民”當時究竟定居何處?眾說紛紜。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當時的番禺(今廣州市)一帶,仍是粵人的天下。秦末,漢人趙佗在此建立南越國,所任用的官員從丞相以下基本上是粵人,就連趙佗本人,也得改變自己的服飾、生活習慣及其語言,把自己異化成粵人以便於統治。如果不是粵人勢力十分強大,他就不會那么做。但是,在西江的中部,那裡的情況就完全不同,經過秦兵的一番征討,那裡的粵人大都逃散,從而成為漢人填補及落腳定居的最佳之地。由此推之,這五十萬“徒民”多數定居於西江中部,而中原漢語也就首先傳播於西江中部。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滅南越國,將嶺南分為九郡: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同時又設立“交趾刺史部”,以便於統治這九郡,治所最初設在贏(今屬越南),但不久又遷至西江中部蒼梧郡治廣信。此後三百年間,廣信一直是嶺南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到了東漢,交趾刺史部改為交州,其治所也在廣信。那么,廣信在何處?羅香林先生指出:“現在廣東的封川,就是漢代交州刺史駐地及蒼梧郡治的廣信。”(《世界史上廣東學術源流與發展》) 。
從秦至東漢這段漫長的歲月,西江中部一直是嶺南漢族移民的主要地帶。這些漢族移民將中原的文化、語言帶到這裡,生根,開花,結果,是經歷過一段漫長的道路的。“當時珠江三角洲,雖然也有相當學術表現,但可以代表廣東學術思想的,還是西江中部的幾個學者。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隨著漢族文化的傳播,漢語也就在這一帶流行開來。由於廣信一帶遠離中原,交通不便,這些漢族移民進入嶺南之後,他們使用的漢語也就逐漸偏離了中原漢語的發展軌跡而形成了自己的某些特點,融合嶺南南越族本土語言融合遂形成了早期的粵語,即粵語的雛形 。

粵語的發展及其中心的轉移

語言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東漢末年,封建勢力群雄割據,曹操、劉表、孫權三大政治勢力都企圖控制嶺南。步騭繼續沿江東進,攻下番禺(今廣州市)。為了避開士燮的勢力,鞏固孫吳政權的後方,他於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將交州州治從廣信遷至番禺。從此廣信作為嶺南首府的三百餘年歷史宣告結束[5]。
 但是,番禺地理位置偏東,難以控制交州西部的廣闊地區,為了便於治理,東吳於永安七年(264年)將嶺南分為交、廣二州。交州轄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州治龍編(今河內);廣州轄南海、蒼梧、鬱林、合浦,州治番禺[5] 。
番禺成為州治之後,漢人的勢力便向西江下游及珠江三角洲擴展。但是,直至晉朝,“廣州南崖,周鏇六千餘里,不賓服者乃五萬餘戶,至於服從官役,才五千餘家”。(《晉書·陶橫傳》)此後於永嘉年間,中原晉王朝發生了“八王之亂”,繼而又“五胡亂華”,導致中原漢人大規模南遷,使嶺南漢族移民數量激增,從東晉時起一直至唐代,朝廷一直推行“以俚治俚”的政策,大量敕封當地粵人為公、侯,官至將軍、刺史、太守、縣令等等,客觀上有利於漢民和粵民的進一步融合。在這種良好的條件下,漢族的文化及語言就從西江中游不斷地向東傳播。粵語便逐漸成為西江流城至珠江三角洲一帶的通行語言。這裡有一點必須強調,中原地區從“五胡亂華”起,受北方遊牧統治達二百七十多年之久,漢語內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相比之下,嶺南漢人所使用的粵語倒是較多地保留著魏晉年間中原漢語的面貌。唐代詩人張籍的《元嘉行》中就這樣寫道:“南人至今能晉語。”這樣看來,粵語與中原漢語的距離拉開,主要是中原漢語本身變化所致,當然,粵語在某些方面也接受古百粵語的影響,但這畢竟是次要的 。
正因為粵語從其形成之時起便較多地保存著南北朝之前中原漢語的面貌,因此,當它擁有西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這么一片通行區域之後,便拒絕接受北方漢語的進一步同化。這種情況,突出地表現在它對客家話的態度上。我們知道,客家人進入嶺南,大約始於唐朝“橫浦之道”修通,到宋高宗南渡時形成高潮,那時嶺南原有漢族移民的勢力已經十分強大,幷控制了珠江三角洲及西江兩岸平原等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因而新從中原遷來的客家人只得定居於嶺南山區。本來,客家話在當時要算是較為標準的中原漢語,可是它傳入嶺南之後,已經無法進一步同化已經形成自己特點的粵語了,相反地,有些客家話地區後來則受到粵語的滲透,成為“雙方言區”,甚至變成粵語區。由此可見,到了唐宋時期,粵語已經發展成為一支具有顯著特點的漢語方言,幷且形成了以番禺(廣州)為中心,以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為基礎的一種通行語言 。

語言語法

粵方言粵方言

倒裝
形容詞後置:粵語一些辭彙習慣將形容詞放在所修飾的中心詞後面,相對漢語國語而言形成所謂的倒裝構詞結構,例如北方漢語的「公雞」在粵語中是「雞公」,而「椰青」指「青椰子」。

狀語後置:粵語通常把修飾動詞或形容詞的副詞放在所修飾的詞之後,有時甚至放在句末。

反序構詞
其他結構的粵語辭彙不少也跟現代漢語國語字序相反。例如「鞦韆」在粵語中是「千秋」、「夜宵」在粵語中是「宵夜」,「擁擠」在粵語中是「擠擁」,「要緊」在粵語中是「緊要」。

倒裝句式
這種倒置情況亦產生許多特殊句式,例如北方話中「怪不得」,粵語寫成「唔怪得」「唔怪之得」或「怪唔之得」。又如北方話中「我先走了」;粵語中為「我行先」。粵語的各種倒裝用法在文言文里很常見,而現代漢語受西方和日本影響不較大,所以粵語不僅在語音上保存了最多的古漢音,還保存了古漢語語法特徵。

趨向動詞
粵語趨向動詞直接接賓語,而現代標準漢語不用。

並列動詞體
粵語可以用兩個並列動詞構成一個動詞體,把“緊”、“咗”、“完”、“過”、“下”加在兩個並列動詞中間。現代標準漢語必須把相應詞或對譯詞放在單一動詞的前面或者後面。如“休下息”、“學緊”,在現代標準漢語中分別為“休息一下”、“正在學習”。

副詞句
在比較句法中,粵語是”你高過佢“,而國語會說“你比他高”。粵語說“你大過佢”,現代標準漢語說“你比他大”。近年來,由於受標準漢語影響,這情況也出現改變。“你比佢大”、“阿哥比阿妹高”這種現代標準漢語的語法也逐漸被粵語吸收。在一些副詞上,如“先”字,粵語亦習慣把動詞之後,例如“你先走”在粵語要說成“你行先”。

語氣助詞
粵語語氣助詞在語句意味的表達上有非常重要的語法作用,語氣助詞豐富,使用複雜,有單式、二覆疊式、三覆疊式和多覆疊式等形式:單式,如「啦」、「喎」、「咩」等:「得啦。」「系咩?」「系啩。」 二覆疊式相當豐富,如「羅噃」、「嘅啫」、「呀嘛」等:「唔系呀嘛?」「嚟啦喂!」「系咯喎!」 三覆疊式也很常使用,如「嘅羅噃」、「㗎啦嚇」等:「一於系咁話嘅羅噃。」 多覆疊式,如「嘅啦嚇嘩」。 在表達語氣和情貌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很多時候是不可缺或的。

分布特點

粵方言區分布粵方言區分布

古代兩廣地區是不分的,直到宋朝,才分為廣東和廣西。也正因為如此,粵語在兩廣地區才通行。粵語在分布上的突出特點,是沿江分布。它以西江中部為中心,分四條渠道向東、西、南擴展。第一條渠道是西江——珠江,即沿西江向東至番禺(廣州)一帶。包括廣西梧州和廣東肇慶、封開、德慶、佛山、廣州、中山、珠海、東莞、深圳等市,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第二條渠道是西江——鬱江,即溯西江、潯江、鬱江直抵交趾郡。包括廣西南寧、崇左、貴港三市及其所屬大部分縣。第三條渠道是北流江——南流江。包括廣西玉林、北海、欽州、防城港等市及其所屬各縣。第四條渠道是南江——鑒江,即溯南江而上,越過雲開山脈到鑒江流域。包括廣東雲浮、茂名兩市及其所屬鬱南、羅定、信宜、高州、化州,湛江市及其所屬吳川、廉江。

粵語形成之初,跟中原漢語差異並不明顯。到晉朝以後,先有“五胡亂華”,接下來便是長達200餘年的南北分治。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對那裡的文化和語言帶來巨大的衝擊,從周朝以來一直作為民族共同語的雅言逐漸發生重大變化,同時在這一時期,嶺南地區保持較為穩定的局面,由雅言演變而成的粵語沒有發生中原漢語那樣的變化,一直保持著原來的音系。正如李如龍教授所說;“中古之塞擦音聲母的分化,鼻音韻尾的合流,塞音韻尾的弱化和脫落、濁上歸去、入派三聲這些在許多方言普遍發生的變化都被粵方言拒絕了。”(《方言與文化的巨觀研究》)因此,雅言在今天的北方和中原已經發展成為胡化成現代的國語和官話,粵語卻更好的繼承雅言的原汁原味。

通行地域

粵方言分布區域粵方言分布區域

廣東省境內純粹屬粵方言或以粵方言為主的縣市有47個,占全省面積的1/3以上,即廣州、佛山、肇慶、江門、深圳、茂名、中山、珠海、南海、番禺、東莞、順德、龍門、佛岡、增城、從化、花都、清遠、連縣、陽山、連山、懷集、廣寧、四會、三水、高要、雲浮、高明、新興、鶴山、封開、鬱南、德慶、羅定、陽春、陽江、信宜、高州、化州、吳川、台山、開平、新會、恩平、斗門。此外,惠州、韶關、湛江、博羅、惠陽、惠東、仁化、樂昌、英德、寶安、電白、遂溪、海康、徐聞、廉江等16個縣市也有部分地區講粵方言。

廣西壯族自治區通行粵方言的縣市有24個,即南寧、橫縣、貴港、桂平、平南、藤縣、梧州、玉林、北流、容縣、博白、陸川、防城、欽州、合浦、浦北、靈山、北海、蒼梧、岑溪、昭平、蒙山、賀州、鐘山。此外,海外華僑及華裔中以粵方言為母語的也很多,他們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南北美洲、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美洲華僑和華裔幾乎百分之90%以上的祖籍都是粵方言區。

港澳地區: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全境使用粵語。

粵方言區分布在廣東省大部分地區,海南的儋州話—邁話—蛋家話,廣西東部—南部,香港,澳門。

百色—南寧—桂平—梧州—肇慶—廣州這一線,是西江航運的黃金水道,通行粵語。

海南:通行國語和粵語。

發展現狀

詹伯慧在嶺南大講壇談粵語發展詹伯慧在嶺南大講壇談粵語發展

目前全球粵語使用人口大約有一億,使用地區廣泛其中廣東約7000萬,廣西2000萬,港澳灣和海外華人華僑約1000萬。所以共約1億多人使用粵語。粵語不僅在海外華人社區中被廣泛套用,而且支持著香港文化及南粵文化為中心的粵語文化,這使得粵語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可以說是目前世界上有較強生命力的語言之一。

目前粵語已經成為澳大利亞第四大語言,加拿大第三大語言,美國第三大語言。此外,粵語亦是唯一在外國大學有獨立研究之中國方言(如囝粵語還是漢語方言之一的話),亦是唯一沒有正式文字系統的大語種。

廣州話口音是約定俗成的、國際承認的粵語的標準音,大多粵語字典以廣州音為準。廣州以粵劇、粵曲等傳統藝術長期保持廣州話的標準地位,至1970年代末以後,香港粵語流行曲、粵語電視劇及粵語電影強勢影響廣東地區,繼而輻射影響中國內地的非粵語省市。

民間的香港口音跟廣州口音並無明顯分別,只是在語感上有少許差異,因兩地在不同社會體制下沿用不同的習慣語彙,用詞有所不同,以及兩地教學改革所導致。針對近年來香港年輕人懶音增多的現象,香港的一些大學教授發起了粵語正音運動,以何文匯主張的讀音取代現時通用的讀音,此主張受到廣東及香港的粵語學者反對。有些粵語方言和廣州話較為接近,如廣東西部和廣西東南部的某些粵語;而廣東台山、廣西玉林一帶的粵語口音和廣州話差異就非常明顯。

研究展望

粵方言粵方言戲曲

隨著整個漢語方言研究工作的飛躍發展,粵方言研究進入騰飛時期的一些情況。總的來說,成績是顯著的,成果是豐碩的,進展是快速的,形勢是喜人的。但從前面的回顧中,我們也看到粵語研究中一些不足之處,還有待今後加以完善。首先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儘管廣東粵語研究的內容非常豐富,但調查所及的粵方言點仍然不夠充分,省內某些偏僻一點的粵方言點,某些多種方言(包括粵語)混雜的地區,例如粵西及粵西南地區,差不多每個縣(市)都存在著兩種以上方言並存並用的現象,或粵語與客家話並用,或粵語與福佬話(閩語)並用,這些複雜的方言套用情況,因缺乏深入的田野調查,我們所能看到的相關資料就很不夠。至於廣西南部的漢語方言,有學者認為除存在屬粵語的“白話”外,尚有一種跟粵語很接近的"平話"。到底桂南“白話”與桂南“平話”的關係如何?是同屬粵語的兩種方言還是非把“平話”與“粵語”獨立為兩個不同的方言區不可?這隻有進一步對桂南的“粵語”及桂南的“平話”作全面的調查,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科學結論。

廣西南部粵語區的主要城市玉林,以往有學者發表過單篇的文章揭示其特點,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的周烈婷女士還以《玉林話研究》為題撰寫博士論文,近期暨南大學陳曉錦教授也對廣西北海地區粵語進行了調查。這對於認識桂南粵語的真面目無疑是十分必要的。廣東境內的粵語,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完成珠江三角洲方言調查、出版三卷本《珠江三角洲方言調查報告》之後九十年代粵北、粵西各10個縣(市)的粵語調查也已編寫並出版兩部共260萬字的粵語調查報告(《粵北十縣市粵方言調查報告》和《粵西十縣市粵方言調查報告》(暨南大學出版社分別於1994年和1998年出版)。如前面談到的粵語語法的研究、粵語辭彙的研究以及其他方面的研究都有了很大的成績,堪稱是一派繁榮,今非昔比。

更全面地開展調查、更廣泛地收集資料固然是當務之急,利用已有的資料,包括粵方言本身的研究成果,也包括鄰近方言的資料及相關民族語言的資料,以及歷史文獻的資料,大力開展在比較語言學層面上的粵方言比較研究,無疑也是當前粵語研究中富有學術意義的重要課題。時至今日,粵語學者在比較研究上,顯然已有一定的進展,對語音結構、語音特點的比較和語音變化的探討逐步深入,粵語跟壯侗、跟古百越語之間的關係也深受關注。但總的來說,粵語的比較研究從已經發表的著述看來,還大都停留在粵方言內部不同地區、不同方言點間類別的比較,還沒有超出各粵語點間平面羅列異同的範圍。如何把粵方言的內部比較和粵方言跟周邊相關方言(如閩語、客語)的比較同時開展起來,以尋求粵方言歷史演變的軌跡,進而試探擬構古粵方言(祖語)的面貌,這方面的研究迄今為止仍然是進展甚微。

如何把粵方言的研究從共時的描寫引向歷時的探索,使共時比較和歷時比較結合起來,無疑是難度較大的課題,正需要粵語學者花大力氣來對付。近期不少方言學者在探討相鄰方言之間的關係方面可謂不遺餘力,就客贛、閩客、閩贛、閩吳、吳徽,以至閩湘、吳湘等的關係進行討論的專論常有發表。不久前台灣語言學者張光宇先生在《方言》發表的《東南方言關係綜論》,更就東南諸方言的複雜關係做了綜合的論述,提出了不少值得重視的見解(《方言》1999年1期)。問題在於,眼下這些討論主要都是由閩語學者、吳語學者或客贛語學者提出來的,至於研究粵方言的學者,對粵閩、粵客等的關係如何看待,迄今未見有相當分量的學術論文發表,不免令人感到遺憾。粵、閩、客三大方言長期在粵方言區交融雜處,有的地方(如中山市)明顯存在粵、閩、客三種方言共處並存的現象。三大方言必然存在著某些內在或外在的關係,深入調查研究、梳理這些關係,無疑是粵方言研究者責無旁貸的事,也是粵語研究深入發展中不可迴避的一個重要課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