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福爾曼

米福爾曼

米福爾曼(又名米洛斯·福爾曼),導演、編劇、演員、製片人。1963年福爾曼執導了他的首部電影《黑彼得》,此片在坎城、紐約及瑞士等影展大放異彩,接下來的兩部作品《金髮女郎之戀》及《消防員的舞會》皆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1968年福爾曼被迫赴美發展,他在美國的首部電影《逃家》獲1971年坎城影展評審會大獎。1973年福爾曼執導了《飛躍瘋人院》,此片囊括1975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演員及最佳女演員五項最大的獎項。1984年,福爾曼回到故鄉布拉格拍攝《莫扎特》,此片再次為他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及最佳影片等八項大獎。在這之後,福爾曼陸續拍出了《性書大亨》《月亮上的男人》等叫好又叫座的影片。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米福爾曼 米福爾曼

2006

東京國際電影節AkiraKurosawaAward

2004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BillyWilderAward

舊金山國際電影節FilmSocietyAwardforLifetimeAchievementinDirecting

FilmbytheSea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終身成就獎

2003

DVDExclusiveAwardsBestAudioCommentary,LibraryRelease(提名)莫扎特傳(1984)

2001

CzechLions(CzechLion)BestForeignLanguageFilm(Nejlepsízahranicnífilm)(提名)月亮上的男人(1999)

2000

棕櫚泉國際電影節Director'sAchievementAward

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最佳導演月亮上的男人(1999)

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提名)月亮上的男人(1999)

MunichFilmFestivalCineMeritAward

1998

CzechLions(CzechLion)BestForeignLanguageFilm(Nejlepsízahranicnífilm)(提名)性書大亨(1997)

CzechLionsBestForeignLanguageFilm(Nejlepsízahranicnífilm)性書大亨(1997)

CzechLionsArtisticAchievementAward

1997

金球獎(GoldenGlobe)最佳導演性書大亨(1997)

歐洲電影獎(OutstandingEuropeanAchievementinWorldCinema)性書大亨(1997)

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性書大亨(1997)

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導演(提名)性書大亨(1997)

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SpecialPrizeforOutstandingContributiontoWorldCinema

1996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FreedomofExpressionAward性書大亨(1997)

1990

凱撒獎最佳導演(提名)最毒婦人心(1989)

1986

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FilmAward)最佳影片(提名)莫扎特傳(1984)

KinemaJunpoAwards最佳外語片莫扎特傳(1984)

GuildofGermanArtHouseCinemasForeignFilm(AusländischerFilm)莫扎特傳(1984)

1985

金球獎(GoldenGlobe)最佳導演莫扎特傳(1984)

義大利電影新聞記者協會銀絲帶獎BestDirector-ForeignFilm(RegistadelMigliorFilmStraniero)莫扎特傳(1984)

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導演莫扎特傳(1984)

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導演莫扎特傳(1984)

凱撒獎最佳外語片莫扎特傳(1984)

RobertFestival(Robert)BestForeignFilm(Åretsudenlandskespillefilm)莫扎特傳(1984)

JosephPlateauAwards最佳導演莫扎特傳(1984)

DirectorsGuildofAmerica,USAOutstandingDirectorialAchievementinMotionPictures莫扎特傳(1984)

DaviddiDonatelloAwards(David)BestDirector-ForeignFilm(MiglioreRegistaStraniero)莫扎特傳(1984)

DaviddiDonatelloAwards(David)BestForeignFilm(MigliorFilmStraniero)莫扎特傳(1984)

AmandaAwards,Norway(Amanda)BestForeignFeatureFilm(Åretsutenlandskespillefilm)莫扎特傳(1984)

1984

LosAngelesFilmCriticsAssociationAwards最佳導演莫扎特傳(1984)

1982

金球獎(GoldenGlobe)最佳導演(提名)爵士年代(1981)

1980

凱撒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越戰毛髮(1979)

1979

DaviddiDonatelloAwards(David)BestDirector-ForeignFilm(MiglioreRegistaStraniero)越戰毛髮(1979)

1977

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FilmAward)最佳導演飛越瘋人院(1975)

凱撒獎最佳外語片(提名)飛越瘋人院(1975)

KinemaJunpoAwardsBestForeignLanguageFilmDirector飛越瘋人院(1975)

KansasCityFilmCriticsCircleAwards最佳導演飛越瘋人院(1975)

1976

金球獎(GoldenGlobe)最佳導演飛越瘋人院(1975)

義大利電影新聞記者協會銀絲帶獎BestDirector-ForeignFilm(RegistadelMigliorFilmStraniero)飛越瘋人院(1975)

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導演飛越瘋人院(1975)

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導演飛越瘋人院(1975)

DirectorsGuildofAmerica,USAOutstandingDirectorialAchievementinMotionPictures飛越瘋人院(1975)

DaviddiDonatelloAwards(David)BestDirector-ForeignFilm(MiglioreRegistaStraniero)飛越瘋人院(1975)

1972

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FilmAward)最佳導演(提名)逃家(1971)

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FilmAward)最佳劇本(提名)逃家(1971)

美國編劇工會(WGAAward(Screen))最佳喜劇類原創劇本(提名)逃家(1971)

1971

坎城電影節(金棕櫚)最佳影片(提名)逃家(1971)

坎城電影節(評審會大獎)逃家(1971)

1965

威尼斯電影節GoldenLion(提名)金髮女郎的愛情(1965)

1964

Locarno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FeatureFilm黑彼得(1964)

人物評價

捷克籍好萊塢導演米洛斯·福爾曼的藝術之路跨越捷克斯洛伐克和美國,從影四十多年來,兩部電影作品分別獲得奧斯卡五項、八項大獎的同時,福爾曼也躋身世界一流導演行列。米洛斯·福爾曼電影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研究他捷克時期的作品有利於我們了解“捷克電影新浪潮”時期電影的創作風貌和美學精神,而自新好萊塢電影運動蓬勃興起之時踏足好萊塢至今,福爾曼電影創作不僅拓展了好萊塢類型片的審美範疇,更以深刻的思想內蘊展現了獨屬於該導演的藝術特質,因而同樣值得國內電影人吸收借鑑。福爾曼的創作歷程分為捷克時期和好萊塢時期,而後者又包括新好萊塢電影運動時期及以後兩個階段;在系統梳理該導演創作歷程的基礎上,把福爾曼作品中最常見、最出彩的兩類形象歸結為與體制爭鋒的“率性狂人”形象和社會規範與道德體系的捍衛者形象,福爾曼傾向於選取反叛精神作為一號人物的性格底色,同時他還罕見地加重代表邪惡勢力的角色的複雜性和角色本身的隱喻性;無論是在捷克還是在美國,福爾曼都著力於表現或隱射當下社會,展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罪惡和壓迫,作品描摹人類尷尬的生存狀態,透露著導演對人類終極命運的憂思;作為“捷克電影新浪潮”的主將,捷克時期的福爾曼回響關注普通人、呈現生活本真的時代潮流,作品在敘事上體現出非戲劇化的、平淡含蓄的現實主義敘事特色,而身處成熟的好萊塢電影工業體制之後,福爾曼則遵循好萊塢經典敘事語言,並力圖借個人主義色彩濃烈的主角形象,將深刻的寓意編織進精巧的敘事中,而音樂被作為重要的敘事元素也是福爾曼電影敘事藝術的突出特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