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爾咱·馬黑麻·海答兒

米爾咱·馬黑麻·海答兒

米兒咱·馬黑麻·海答兒是一位對葉爾羌汗國的政治、軍事和文化事業作出過顯著貢獻的著名人物。 海答兒除了歷史著作《拉失德史》一書之外,還有一部長詩作品,是《世事記》。

人物生平

米兒咱·馬黑麻·海答兒是一位對葉爾羌汗國的政治、軍事和文化事業作出過顯著貢獻的著名人物。 海答兒除了歷史著作《拉失德史》一書之外,還有一部長詩作品,是《世事記》。這是一部將一篇印度故事完全按照維吾爾文化氛圍而改寫(Adaptasion)的作品。《拉失德史》作為文學著作來看待,完全可以把它看作是反映兩個世紀史事的兩卷本的長詩。《世事記》長詩中非常忠實地反映了社會生活。詩人基本上純粹用現實主義的眼光看待和審視生活現實的。

相關事件

米爾扎·穆罕默德·海答兒(Mirza Muhammat haydar,1500-1551,下面簡稱海答兒)是一位對葉爾羌汗國的政治、軍事和文化事業作出國顯著貢獻的著名人物。他自己說:“(我)名叫穆罕默德·海答兒,可是我的至親好友都稱我為米兒咱·海答兒,我是馬黑麻·忽辛·骨列乾的兒子”,“我——真主的一個最渺小的僕人,穆罕默德·海答兒(人們通常護衛米兒咱·海答兒)”,“蒙古人部落的汗…與我同種,…我的表兄弟”;“我母親和我祖母的祖先好幾代以前都在父系方面同蒙古諸汗有親屬關係”。研究人員考證歷史記載,都認為海答兒屬於朵霍拉惕部落,這個部落實察合台系真正的蒙古的一個分支或旁系,被認為和巴魯拉思部落同樣顯貴。十五世紀末,所有蒙古人的和察合台的宗室成員由於經常伺外族通婚,已經非常分散而且血統上也非常混雜了。他們當中有許多人在突厥各地區居住了幾代,因而在生活方式和語言上都變成了突厥人。按照海答兒自己說法,他長期說活在葉爾羌的維吾爾人社區。例如,他所說:“我在十六歲的時候成了孤兒,雙親剛一去世,進了蘇丹·賽德汗的宮廷。賽德汗愛我如慈父,使我悲痛大減;他對我如此愛顧,乃至使我遭到他的弟弟和兒子的嫉恨。在他的宮廷中度過二十四年,過著豪華尊貴的生活。在他的導下,我獲得了許多學識和技藝。在書法,閱讀、作詩、謝牘體散文<inša>,繪畫和寫花體宇方面,我不僅高於儕輩,而且成了能手。在金石、珠寶技藝和金飾工藝、製作馬具和盜甲等方面也是如此。另外,在製作箭鏃,矛頭和匕首,以及鍍金等不勝枚舉的技藝上,也做到師罄其藝的地步。這就是賽德汗關懷愛顧的結果…”這些例證告訴我們,海答兒是朵霍拉惕部落家族在葉爾羌汗國時期最有學識者的代表,而且現今有些人在他的原名之後加入的“朵霍拉惕”這個筆名,並不是為海答兒自己所接受,或者加上去的。在當代的研究中,普遍認為他有“阿亞茲—Ayaz”或“阿亞茲·西凱斯泰”(Ayaz šikästä)等筆名。

海答兒的故鄉是喀什噶爾。從其母親家族方面來講,他是察合台汗王中的尤努斯汗的孫子;從其父親方面來看,他的先輩與朵豁剌惕部落一脈相連。一般情況下他們會因為自己的家族是朵豁剌惕部落的貴族而趕到非常自豪。朵豁剌惕部落是從察哈台後裔哈山布卡實際掌權,以及將國都遷到阿力麻里開始,對維吾爾區域行使實際的統治。朵豁剌惕部落長久在維吾爾區域(這裡所指的主要是新疆南疆地區)生活過程中,完全融入了維吾爾人之中,海答兒的家族也是如此。《中國各民族宗教與神話大詞典》中,著眼於如同上述的社會情況指出:“海答兒是生活在16世紀的維吾爾族歷史學家和軍事家”,而《中國歷代少數民族英才傳》也同樣寫道他是“維吾爾族”。海答兒的家族常年在喀什噶爾地區任職。例如:他的祖父穆罕默德·海答兒·米爾扎、其叔叔(父親之弟)阿巴拜乞爾等人都曾做過喀什噶爾的行政長官。1493年蒙兀爾斯坦可汗穆罕默德汗將海答兒的父親穆罕默德·海珊·米爾扎定立為塔什乾地區的首席行政長官。由此,穆罕默德·海珊·米爾咱不得不離開了長久生活在喀什噶爾的家庭在這裡任職。海答兒也因此跟隨其父到塔什乾度過了自己的孩童時期。1508年,穆罕默德·海珊·米爾扎被昔班尼汗(Šaybanihan)的軍隊殺死。海答兒亦所以來到喀布爾投身於巴布爾汗的麾下。1508年,應葉爾羌汗國汗王賽德汗的要求,海答兒來到中亞的安集延,參加了他的軍團。後來,他作為賽德汗的兒子阿不都熱西提(即拉希德)和伊斯坎德爾兩個人的導師,成為了宮廷人員中受人尊敬的一個成員。也因此,他跟隨賽德汗參加了創建葉爾羌汗國的事業。

1533年,賽德汗去世之後,海答兒遠赴印度做了巴布爾汗的兒子胡馬雍皇帝(1530-1556)宮廷中的一名高級官員。後來,他也參加了對吐蕃人與其他一些地方的征戰,並試圖使這些地方的管轄權歸葉爾羌汗國所有。但是,在他聽說拉希德可汗殺死了自己的叔叔穆罕默德·米爾扎、以及同胞弟弟伊斯坎德爾等人的訊息之後,就開始在拉達克(Ladaqh)、克什米爾等地籌備建立自己地政權。1541年到1551年期間,他在克什米爾正式創建了一個特殊的汗王政權。但是,1551年1月9日,他在屬於克什米爾管轄的一處叫做拜爾巴勒(Berbal)的地方被暴亂分子們殺害。

海答兒除了歷史著作《拉希德史》一書之外,還有一部長詩作品。關於這一點一些文史資料中有這樣的註解,“海答兒除此之外,還有一部用察合台語寫出的詩體作品是《世事記》。這是一部將一篇印度故事完全按照維吾爾文化氛圍而改寫(Adaptasion)的作品。(就是將用外族語言寫作的文學作品,按照本土欣賞和寫作風格進行翻譯改編的作品。)”,這部長達125頁著作的一個手抄本現在保存在德國國家圖書館。雖然,這部標示證明作者的天才和智慧的著作的結束語是在1533年11月寫的,但是,他是在與自己非常敬重和愛戴的喀什噶爾的行政首領賽德汗一同,於1528年冬天,在非常惡劣的條件之下出征吐蕃和巴達赫尚(Bädähšan)的時候,大雪紛飛的氣候之下被困在巴達赫尚的堡壘祖帕爾(Zupär)城堡之時寫作的。這些資料在《土耳其大百科全書》中也有同樣的記錄。

海答兒不僅是國家領袖、軍事統率、歷史學家和文學家,而且也是一個非常能言善辯的演說家。他的高超的才能和崇高形象一直留存在在維吾爾族民眾中。作為對此的佐證,我們選取了葉爾羌詩人阿不都艾法爾於伊斯蘭曆1274年(公曆1857-1858年間)寫作的題為《hayrul kalam》(即說話結束)一首詩作中的詩句:

Riwayät qhilorlarki Häydär ämir,

Bar ärdi parassattin mihtär ämir.

Özi Yarkandiyu,däna idi,

Fäsaγät bälaγättä goya idi .

Häm ärdi Jäwanmärdi ähli zäämin,

Ki hušhuyu hušguy širin suhän.

[大意,按照海答兒·艾米爾的傳說,(他是)一個博學的艾米爾,原本葉爾羌人並是一個聰明的人;準確和完美的學科有個單獨,在大地上的一個好漢子,也是高興性質並語言美。] 這裡所提的海答兒·艾米爾是米爾扎·海答兒的本人。

作品一覽

《拉失德史》

海答兒在克什米爾執政的時期寫作了這部著名的歷史著作《拉失德史》。這是一部堪稱“維吾爾文化界有著重要價值的著作”。《拉失德史》主要記錄了禿黑魯·帖木爾(1330-1363)到阿不都熱西提汗(即拉失德汗)時期,亦即至1545年之間兩個多世紀期間的歷史事件。該著作之所以起名為《拉失德史》,根據作者的說法,這部作品是獻給阿不都熱西提汗·本·賽義德·本·艾赫麥德·尤努斯汗(即拉失德汗)的。海答兒之所以將這樣一部學術巨著獻給阿不都熱西提汗,是他對阿不都熱西提汗真誠的友情,是他對這位汗王沒有任何罪責……也就是與他對這個王者的不滿情緒有關係。而且,在當時阿不都熱西提汗是禿黑魯·帖木爾家族中最後的代表。

《拉失德史》的內容範圍比較寬泛,作者的歷史記述是從禿黑魯·帖木爾登上王位(1348年)開始的。其中記述了從東方,即,從西域葉爾羌汗國的出現,汗國的創建者賽義德汗的去世,直至其子阿不都熱西提汗登位期間所發生的及其複雜的歷史事件。《拉失德史》雖然如同作者所說的:是“史志的鏈條相互連結,沒有斷裂”的兩個世紀的歷史著作,但是,著作語言方面如同《巴布爾書》(即巴布爾回憶錄)一樣,作為文學作品資料占據著葉爾羌汗國時期文學史上最具重要意義的地位。

如果我們把《拉失德史》作為文學著作來看待,完全可以把它看作是反映兩個世紀史事的兩卷本的長詩。因為,這部著作如同東方達斯坦(長詩)般敘述歷史事件的同時,用詩歌的語言道出了自己的議論和見解。在其散文式的敘述中,也同樣可以見到大量使用了充滿情感的自由詩的語言詩行。總而言之,海答兒在敘述歷史事件時,充分遵循了當時歷史事實和現實主義文風。他說:“歷史學家習慣不割斷史志之鏈條情況下,能夠講述多少就說多少,是什麼就應該按此註解”。他為了自始至終遵循這條原則,不參雜任何個人因素,努力跨越了自己世界觀中的唯心主義和頑固的蘇菲主義思想的禁錮。所以,他才能把中亞地區兩個世紀的歷史相對具體地、忠實地進行了記述,為世界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世事記》

海答兒在葉爾羌跟隨賽德汗的時期寫作了名為《世事記》(Jahannamä ,賈汗納麥,又譯“世界書札”、“照世記”、“夢裡大千”等)的一部長詩。這部著作寫作於1528年到1533年之間。海答兒在文學創作方面使用“阿亞茲·西凱斯泰”,或者“阿亞茲”等辭彙作為筆名。

注釋:

《世事記》是作者在遊歷吐蕃和巴達赫尚的過程中用察合台維吾爾語,瑪斯納維形式(雙行詩)寫成的。這也是當時的大部頭長詩。看長詩的寫作風格和思想、藝術特點,它繼續和傳承了中世紀東方文學,即,突厥語諸民族文學,包括維吾爾文學傳統;從作品的寫作風格上來看,是用中世紀維吾爾文學的寫作風格,用麥斯納維形式寫成的。其讚頌安拉和四同伴的“安拉的讚頌”用了60個詩行;長詩的寫作緣由的註解用了16個詩行;與作者情感有關問題用了32行詩。需要通過藝術形象,來突出表現作品根本思想的部分占有2398行詩。

作者是在深入學習、熟練掌握和創新的民間文學和古典書面文學的基礎之上,寫作這部達斯坦,即長詩的。

《世事記》這部長詩的創作緣由在於,詩人堅定地站在人文主義思想立場之上,堅決反對在葉爾羌汗國時期開始瀰漫新疆的的伊善派厭世主義思潮,極力維護人民民眾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的幸福生活。除此之外,詩人也同時提出了許多進步的見解。海答兒為了表現自己最根本的思想觀念用民間演繹故事的基礎上來建構《世事記》的人物的。其中,有關王座、石杯、蠟燭的三則主要故事在長詩中的情節事件中顯得非常感人和特別吸引讀者注意,同時也充分體現了詩人的根本意圖之所在。

長詩的主要情節如下:在很久以前,在一個叫做夏赫里亞爾(Šahriyar又譯沙赫里亞爾)的一個國家,這個國家有一個名叫夏赫蘇瓦爾(Šahsuwar)的國王,他除了沒有兒子的煩惱以外,再沒有任何憂愁了。國王夏赫蘇瓦爾接近200歲的日月里的一天,得到了一個兒子,並給他取名叫做菲魯茲(Firuz)。這位聰明、有學問而又勇敢的王子長大成人,度過著歡樂時光之時日。在一次筵席上喝了一點酒後,睡覺時做了一個夢。夢裡他在美麗的宮廷花園中的亭子中和一群仙女在一起。仙女們將他讓向王座。菲魯茲國王在仙女之國王美麗的熱娜(Räna)組織的這個娛樂宴會上,接過一杯遞來的酒,喝了之後就不省人事了。等醒來之後一看,剛才的一切消失得無影無蹤,什麼都不剩了。自此之後,他就愛上了這個名叫熱娜得仙女之王,成天痴迷於對她得思念之中,在她得愛戀之慾火中燃燒。他日漸消瘦,身體狀況每況愈下。意識到這個情況得一位名為薩利姆(Sälim)的宰相,派自己的兒子,菲魯茲國王的摯友菲魯茲熱伊(Firuzray)去打探他所以成天愁苦的緣由。菲魯茲國王將自己在夢中見到的一切告訴了摯友菲魯茲熱伊。這兩位摯友經過商量達成了一個協定,就是誰也不能說出這個秘密;一直忍耐到直至熱娜姑娘的出現;要相平時一樣說笑打鬧,若無其事地度日。後來應王子的要求,父王帶領他一起去打獵。在打獵途中,有一頭鹿出現在他的面前。菲魯茲國王什麼都不顧地追趕這頭鹿,最後突然追到了如同夢裡庭院一樣的地方。仙女們將他安頓在花轎上帶到仙神熱娜面前。當王子看到熱娜的一霎那就暈了過去,不省人事。仙女之王熱娜將王子擁在懷裡弄醒了他。他們在國王寶座之上擺開筵宴促膝談心。仙神熱娜給王子提出了三個條件,並告訴他如果齊備這些條件,將能夠得到這裡的一切。按照仙女之王的要求,王子要在她三次的熟睡之中,不用大聲叫喊的方式,也不能用手或其他東西,而是要用優美的,而又有意義的語言將其喚醒三次。在仙女第一次睡著之後,王子與仙女躺著的寶座言語說話。

這個寶座很久以前埃及郊外尼羅河岸上高達無比、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為周邊投下大片的蔭涼,在艷陽高照之時給人們提供蔭涼。隨著時間的流失,漸漸乾枯,最終變成了這個寶座。正當王子順著寶座的故事講述木漿、縫紉匠、首飾匠和毛拉等四位路人就木雕而成的貌美姑娘造型的賽乃姆的複雜的爭論時,仙女不自覺地甦醒了過來,王子也就完成了她的第一個條件。

在仙女第二次睡著之後,王子和一件用石頭製作的酒杯開始交談。這個石杯講到,在很久以前從天上下來,是懸停在俄爾卑斯山上桑格(sangi),經歷了蘇來曼、賈姆希德、凱庫巴特、阿德部族和亞歷山大等多個時代,後來由於一個大地震,從山上滾落下來被砸成碎塊,最後被一位名叫烏布力海力·艾卡克的石匠做成了這個酒杯。並且,他還通過自己的經歷控訴了這個世界由於一直處在一種變化之中,這些變化都源自它上面自身得原因造成的。王子接著這個石杯的故事,正當他講到同時愛上一個出家姑娘的散吉巴茲(taš atar)、伯克、官吏等三個人,在將姑娘從惡魔手中解救出來之後那複雜的爭論時,仙女又一次不自覺地甦醒過來,王子的第二個條件得以實現。

當仙女第三次入睡之時,王子開始與宮廷中點著的蠟燭聊天。蠟燭原來是一隻羊羔,生育了兩個羔羊。這些羔羊,以及他自己又生育了羔羊。沒有過5、6年就使他們的主人發了家致了富。不過,羊羔漸漸老了,等再也沒有生育能力時,主人將他育肥後賣給了屠夫。因此,他的肉成了人們餐桌上的食物,油則成為蠟燭的材料。(是通過這種方式,告訴人們在歡樂的時刻之後,也隱藏著不安和痛苦,是在對這種忘恩負義行為的一種控訴。)王子接著蠟燭的故事,正在講到兩個要好的朋友被劊子手砍下頭顱之後,其中一人的情人將二人的頭與身軀錯安在一起,使他們復活之後,關於姑娘歸屬問題的時候,仙女之王又一次甦醒過來,致使王子完成了她的最後一個條件。

這三個條件都圓滿完成之後,仙女之王按照自己的許諾,完全交由王子自由發落。姑娘的父親國王塔吉、母親瑪芮萊都來到這裡分享女兒的幸福和快樂,並且為他們舉行了兩個月的盛大婚禮。

作者在長詩的這一部分講述了王子的父親因為得不到兒子的訊息而陷入極度的苦痛之中,備受煎熬;其母親也由於沒有兒子的下落,悲痛欲絕,最終離開人世。就在這樣悲憤的日月里,一天,王子在夢裡夢見自己的父王,在黑暗的宮殿中向上蒼苦苦哀求得到兒子的訊息和見面的機會的情形。由此,王子帶上公主一同回到自己的國度,其父王也將王位交給王子後就離開了人世。菲魯茲國王在國王的寶座上坐了150年。後來,王后熱娜過世之後,菲魯茲國王放棄了王位。但是,由於人民民眾的要求和宰相菲魯茲熱伊的一再請求,他把王位讓於了自己的兒子派伊如赫蘇瓦爾。在夏赫斯瓦爾放棄厭世主義,給孩子教授管理國家事務、傳授日常禮儀的日子裡。在一次外出打獵時,又一次遇見了那頭鹿。他再一次跟隨這頭鹿,來到了從前的那個庭院。當他定睛看時,發現這裡再也沒有了以往的繁榮和那些花枝招展、大擺筵宴的仙女……由此,長詩的故事也隨之結束。

詩人將以上的三個故事總結為上蒼的萬能之作。作者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創作的。我們為了了解和掌握作者的目的所在,不得不去翻閱當時重要的、關鍵的歷史事件。賽德汗創建了葉爾羌汗國之後,為了使國家穩固和發展壯大做了許多工作。在最初建國時期,他的許多方法和想法都有了很好的落實和效果。出現了一度的輝煌和繁榮景象。他在對伊斯蘭教的教派給予充分的尊重的同時,還為伊善派進入葉爾羌(現在的莎車縣)大開了綠燈。甚至,賽德汗在1522年,由於他國度沉迷於伊善派思想,準備將王位過渡給自己僅有13歲的兒子阿不都熱西提。他的這個決定受到了宮廷里各級官員們的強烈反對。並且都勸說他不是要交權,而是要加強國家的管理。雖然如此,賽德汗依然沉迷於飲品之中,各種盛大的筵宴接連不斷。。根據相關的資料顯示,他基本上成夜成夜浸泡在飲品之中。這種習性使他在精神和身體方面都虛弱了不少。因此,他再一次陷入了不理國政的危險境地之中。甚至,1525年極度放縱伊善教士們之後,他變得成天頌經禱告,坐禪求安和胡言亂語、神經錯亂。同時還要求家眷也參加這種活動。這種狀況給原本非常盛大的葉爾羌汗國的迅速繁榮和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影響。由此,他再一次準備將王位讓於自己的弟弟伊明·霍加。但是遭到了拒絕。正是在這種時候,接連不斷地出現了分裂宮廷和國家的許多不愉快的事件。這些事情督促賽德汗擺脫那些惡習。所以,雖然賽德汗曾一度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悲哀,但是也沒有能使他完全擺脫這些疾患。詩人在寫作的同時,眼前一幕一幕地浮現著這樣一些劫數。詩人自己首先意識到了曾與賽義德汗共同浴血奮戰,而創立的王朝有可能覆滅。將家國從這種及其危險的境地解救出來的緊迫性,作為一種神聖的職責落在了當時思想家們的肩上。我們這一位當時可以算的上思想家的詩人海答兒首先肩負起了完成這一義務的重任。他充分藉助文學這種有力的武器,通過一些鑑戒式的民間故事、榜樣式的藝術形象、幻想和現實生活相結合的富於情節的細節描寫,想達到勸誡賽義德汗,以及跟隨他誤入伊善思想之路的、開始徹底放棄現實生活,陷入丟棄眼前實實在在生活行動的尋歡作樂宮廷中的官員和曾侶。

《世事記》長詩中非常忠實地反映了社會生活。詩人基本上純粹用現實主義的眼光看待和審視生活現實的。但是,浪漫主義作為一個擋箭牌極大的掩蓋了詩人想要說出的、表達的實際目的。詩人認為珍惜已經獲得的幸福,並且長久地保持和掌握這種幸福本身就是保持人的價值、人的尊嚴的重要保證。米爾扎·海答兒提出了人文主義和理想國王、理想國家的概念。也就是說,詩人在長詩中希望進一步發展他創建一個封建大國,並將這個國家交由一個公正的、有學識的國王管理,從而為人民民眾創造幸福生活的思想觀念。但是,詩人不僅強調了長久保持這種幸福生活的必要性,而且反映了這種幸福生活並不是永恆的。

總而言之,詩人以人道主義思想為基礎,希望重新整理葉爾羌汗國、使其更加繁榮昌盛、努力限制伊善派的思想傾向、堅決維護人民民眾按照自己的意願創造的幸福和安寧之必要性,在崇高的理想信念之空中自由翱翔,用火熱的情感譜寫了這部超凡的長詩作品。我們將作為這種思想觀念的例證,看看一下這幾句詩作:

阿巴白乞兒是喀什的君主,

他像魯斯塔姆一樣兇狠跋扈。

在他治下的庶民百姓,

個個如同置身於苦難地獄。

有的在監獄裡含冤死去,

有的在地牢里遭受痛苦。

有的人被割掉了耳朵,

有的人被剁去了手足;

有的人遭到殘酷閹割;

有人財產被搶,淪為奴隸。

穆斯林一個個家破人亡,

承受著暴君的折磨、奴役。

基於這種情況,我們的君王,

召集老老少少,集結了隊伍。

我們的汗向喀什噶爾進軍,

賢明的帝王攻向昏庸的君主,

那孬種得悉我們進軍的訊息,

在喀什噶爾城垣部署了兵力。

宇宙之汗攻破了城垣.

那孬種慌忙向退擺特逃去,

我們的軍隊緊追不捨,

殺死他,帶回了他的首級。

這些詩行充分揭露了葉爾羌汗國之前的喀什葛爾統治者阿巴白乞爾孜所作的對外實行向外擴張政策,對內實施專制暴政,給人民民眾帶來無盡的壓迫剝削和災難的事實。他之所以阿巴白乞爾時代為例證,是因為要號召當今時代的統治集團要公正公平,要為人民民眾謀幸福、謀利益。

詩人海答兒在這部長詩中特彆強調了一個哲學的概念和命題,也就是,用故事的方式非常形象地註解了宇宙是在無限的運動和變化之中的,有生就有死、歡樂之中隱含著痛苦和悲哀、繁榮昌盛中存在著衰敗的因素,世界按照自己的本質從來也無法違反這種規律,說世界、生命、歡樂和繁榮是永存的,一成不變的是極為無知和愚蠢的。同時對此還這樣寫道:

阿亞茲呀,你多么昏昧,

不管你是醒著,還是在夢中。

你生命之馬在旅途上行進,

馬背上馱著你的財富和收成

馬兒飛馳,把驛站拋在身後,

財富被扔下,而你沉迷不醒。

一寸寸光陰從你身旁溜走,

意味著你的生命在流逝,

日、夜、年、月在運行不止,

時光豈能夠長此駐足。

莫以為歲月在空手而去,

它正拖著你漸離人世。

你的父母們已被它牽走,

你的親友們已被它拉去。

昔日他們被一個個拖走,

如今又輪到拖走你的時日。

它將拖著你快步疾行,

伴著你的腳步飛奔不已。

大千世界奠基於詭計之上,

芸芸眾生難免要受到算計。

在此他呼喊道:即將逝去的東西不是時間、不是每分每秒、月、年等時間的概念,而是生命,生命的時日,它是想法把你我從這個世界帶走。詩人為了證明自己的這個哲學思想,充分利用民間傳說故事,使作品具備了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使作品更加趨於成熟和完美。

也就是說,詩人通過完美的藝術性和健康的內容完成了自己的長詩作品。長詩中提出的各種問題不僅對當時而言非常有意義,而且對現今來說也是具有很高的現實價值的。

參考書

1、 謝爾夫丁·烏買爾《維吾爾古典文學》共7卷,新疆大學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82、1988、1995、1998年維吾爾文出版,烏魯木齊。

2、 阿布都熱依木·薩比提《維吾爾古典文學史》,喀什市教師進修學校指印,1982-1984年,維吾爾文鉛印,喀什市。

3、 海熱提江·烏斯曼《維吾爾古典文學史綱要》,新疆大學出版社,1987年,維吾爾文,烏魯木齊。

4、 瓦依提江·烏普爾、艾斯凱爾·胡薩因《維吾爾古典文學綱要》,民族出版社1987年,維吾爾,北京。

5、 李國香《維吾爾文學史》,蘭州大學出版社, 1992年,蘭州。

6、 阿不都克熱木·熱合曼主編《維吾爾文學史》,新疆大學出版社,1998年,烏魯木齊。

7、 海熱提江·烏斯曼主編《維吾爾古典文學史》,新疆教育出版社,維吾爾文,2001年,烏魯木齊。

8、 海熱提江·烏斯曼《維吾爾古代文學研究》,新疆大學出版社,1999年,烏魯木齊。

9、 海熱提江·烏斯曼編著《維吾爾古典文學史》(概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維吾爾文,烏魯木齊。

10、 李國香著《李國香文集》第1卷,中國文藝出版社,2004年北京。

11、《布拉克》(源泉),維吾爾古典文學和民俗學專刊,第1-100期,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2005年,維吾爾文,烏魯木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