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埔自然保護區

米埔自然保護區

米埔自然保護區是香港最重要的自然保護區,保護區1984年建立,面積為380公頃,其中紅樹林面積達300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紅樹林資源、珍稀動植物資源。1995年被列為拉姆薩爾國際重要濕地,未經許可,禁止進入。在此保護區內,飛禽走獸可自由活動,其中大部分品種都是極為罕見的。

基本信息

保護區簡介

米埔自然保護區米埔位於香港的西北部

米埔自然保護區是香港最重要的自然保護區,1995年被列為拉姆薩爾國際重要濕地,未經許可,禁止進入。在此保護區內,飛禽走獸可自由活動,其中大部分品種都是極為罕見的。曾記錄的鳥類品種超過300種。還有大量不同品種的昆蟲蝴蝶

保護區1984年建立,面積為380公頃,其中紅樹林面積達300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紅樹林資源、珍稀動植物資源。米埔自然保護區及鄰近的濕地素以雀鳥天堂而聞名,在米埔可找到香港72%的雀鳥品種,也可找到多種全球瀕危的雀鳥。

以往,米埔並沒有獲任何形式的保護,直至1976年,才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 1984年,自然基金開始接手管理米埔保護區,推行環境教育及保護工作。 1995年,米埔及后海灣內灣共1500公頃的濕地正式根據《拉姆薩爾公約》列為國際重要濕地。

自然環境

保護區前面是一大片泥沙淤積的海灘,海灘後面,分布著300公頃的紅樹林;紅樹林後面是一片沼澤地帶,上面分布著一些蝦塘。

拉姆薩爾濕地

1995年3月6日。經過自然基金、本港及外地的環保人士多年來努力遊說,加上政府城市規劃委員會的支持,港府決定把米埔及后海灣內灣1500公頃的土地按《拉姆薩爾公約》劃為「國際重要濕地」。港府在設立拉姆薩爾濕地之餘,亦決定撥款港幣4.23億元在其後五年收購土地、設立濕地教育及訪客中心及進行存護管理。

基圍

米埔自然保護區 基圍蝦

亞洲沿海居民數百年前已開始在海灣河口地區建立蝦塘養蝦。本港的養蝦業始自四十年代中期,當時大量新移民由中國移居香港並引入基圍養蝦的方法。基圍指由基堤圍繞的池塘,主要作養蝦用途,但也有養殖魚、蚝、藻及鹹淡水莎草。

紅樹林

紅樹林是獨特的潮間帶濕地生態系統,此系統位於熱帶亞熱帶的遮蔽海岸。在所處的環境中,它們常受到潮水淡水河流的沖洗。那處生境的特徵是高溫、鹽度變化不定、交替的有氧和無氧狀態、周期性的潮濕和乾燥及不穩定和流動的泥地。紅樹林群落是由多種植物和動物所組成,而每一個群落都有著其獨特的動植物品種。春天剛來臨,米埔紅樹林中有開滿白花的海桐樹、開著一串串紫花的“老鼠”和掛著發紅的兩頭尖尖果實的紅莨。紅樹林中有一種藤本植物叫作魚藤,它是一種藥用植物。根莖可以治療跌打腫痛。

紅樹林自然護理:

把紅樹林納入限制地區、海岸公園或海岸保護區內來保護─如在海下灣海岸公園里的紅樹林。

將重要的紅樹林劃訂成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如汀角紅樹林。

利用土地用途規劃和環境影響評估來減免發展的影響。

加強紅樹林自然護理的訊息。

珍稀動物資源

米埔自然保護區東方白鸛

在此保護區內,飛禽走獸可自由活動,其中大部分品種都是極為罕見的。曾記錄的鳥類品種超過300種,還有大量不同品種的昆蟲及蝴蝶。

米埔每年有超過60,000隻的水鳥過冬,候鳥品種包括勺咀鷸、小青腳鷸、半蹼鷸、灰尾鷸、黑嘴鷗及黑臉琵鷺。其中米埔錄得黑臉琵鷺的數目更占全球總數的25%。這些候鳥主要在春季和秋季出現,有達30000隻禽鳥同一時間棲身於米埔的泥灘,以作長途遷徙旅程的中途歇息之處。

米埔野生生物,每年約有200萬至300萬頭鷗、鴨、鷺及涉禽等水鳥從華北蒙古西伯利亞的繁殖地飛往東南亞澳大拉西亞的越冬地。它們倚賴遷徙路線上的中途站停棲、覓食及儲存充足的能量,為餘下的長途旅程作出準備。米埔及后海灣內灣一帶的濕地便是重要的補給站。在冬季,多達68000頭雀鳥在這些濕地越冬,然後在春季飛返北面的繁殖地。春秋兩季是候鳥的遷徙季節,約20000至30000頭涉禽到訪米埔及后海灣內灣一帶的濕地。

米埔鳥類已經記錄的就有325種,其中翠鳥大約有90多種,人們最喜歡的是翠鳥科中的幾種魚郎。絕大部分以魚類為食,而澳大利亞的笑翠鳥則捕食昆蟲和小動物,東南亞的赤翡翠則在石上敲碎蝸牛以食其肉。

生活在米埔的四種魚郎全部是捕魚的高手,體型最大的斑點魚郎,全身黑白兩色,白羽上分布著黑色的斑點。斑點魚郎被作為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米埔計畫的標誌。白胸魚郎廣泛活動在蝦塘、沼澤和海岸,翠藍色的背部和雪白的胸部引人注目。黑頭翡翠在黑頭、藍背之外,白色的頸部,淡橙色的腹部是它的顯著特點。當地人稱“釣魚郎”的一種翠鳥,則是背部天藍,腹部橙色。在米埔,“釣魚郎”的數量最多,一年種的任何時候都能看到它,而且有幾對在米埔繁殖。冬季米埔保護區的翠鳥數量最多。翠鳥住在洞穴中,洞穴長0.75~1.5米,盡頭有一個橢圓形的巢室,雌鳥在巢室中產卵。每窩3~4枚。

米埔自然保護區黑臉琵鷺

米埔沼澤地的蝦塘水面和塘外台地樹木上,簡直是的世界,大白鷺、小白鷺、池鷺、蒼鷺、夜鷺都生活在此。香港地區有5種白鷺,米埔就有3種。大白鷺、小白鷺數量最多,夏季離開米埔到香港其它地區的高大闊葉樹上去繁殖。牛背鷺喜歡乾燥的環境,夏季到米埔來繁殖,而且換上一身美麗的羽毛。池鷺、綠鷺、夜鷺體型較小。

全世界有6種琵鷺,米埔地區有2種,即白琵鷺和黑臉琵鷺,琵鷺形態與鷺相似,更像,因此,被列為科琵鷺亞科。6種琵鷺中最美的是美洲玫瑰紅琵鷺,最珍稀的是黑臉琵鷺,全世界共有黑臉琵鷺300~350隻。近年在米埔越冬的已達100隻。

在米埔還有彩和白,白是香港常見的冬候鳥。彩的繁殖區從東歐伸展到非洲、大洋洲和梅州,是一種長途遷徙的候鳥,在米埔幾次出現。

米埔保護

為了進一步保護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及當中的野生動物,米埔及鄰近的沼澤區已被列入「野生動物保護條例」附表6的「限制進入地區」,限制一般市民隨意進入。漁農自然護理署的自然護理員每天巡邏米埔沼澤區,偵察違例事項及阻止未持有當局發出許可證的人士進入米埔禁區。署方亦購置一搜高速氣墊船「飛魚號」在沼澤區泥灘上巡邏。

1997年5月,漁農自然護理署委託顧問公司完成「制定米埔內后海灣作為拉姆薩爾公約下一個國際重要濕地的全面性護理策略及管理及計畫」的研究。漁農自然護理署在1998年6月開始執行該研究報告建議的護理計畫,包括:

1.實施濕地的自然護理策略。

2.提升公眾對濕地自然護理策略的關注和教育。

3.提升公眾關注濕地的護理和教育,及

4.加強管理及善用拉姆薩爾濕地,以達至可持續運用濕地資源的效果。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其他非政府組織,包括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WWF-HK)和長春社(CA),在濕地的護理工作上一向緊密合作,並由政府資助有關活動。

長春社(CA)執行在社區發展濕地護理教育,教育公眾人士和監察雀鳥等計畫,提高公眾人士對本港濕地護理的認識。

開放時間

米埔每年約有40,000參觀人次,其中包括約10,000名學生。學生參觀項目於逢星期一至星期五舉行,費用由香港教育統籌局全數資助。於逢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米埔則開放給持有禁區通行證的公眾參觀,收費每位70港元。而參觀者須於三個月內預約參觀日期,名額相當有限,尤其是於候鳥出沒的高峰季節。

交通指南

1、港鐵東鐵線上水站乘76K線巴士至米埔村下車,從米埔村沿小路步行約20分鐘便到達位於自然基金會停車場內的入口。

2、港鐵東鐵線上水站乘的士往自然基金會停車場。

3、元朗西巴士總站乘的士往自然基金會停車場。

注意事項

1.參觀之外地旅客必須持外國或內地護照;

2.保護區中設雙筒望遠鏡出租服務,每副港幣20元,參加者可於報名時一併通知基金職員;

3.導賞員導賞服務,每次三小時導賞費用為港幣1800元(不包括入場費用),並於報名時一併通知基金職員以作安排;

4.遊客須自行安排交通工具往返米埔,遊客中心內設有免費泊車位,供私家車使用;

5.米埔自然保護區屬禁區範圍,必須由自然基金預先申請並發出許可證方可入內參觀;

香港最重要的自然保護區於1995年被列為拉姆薩爾國際重要濕地,未經許可,禁止進入;

若要前往觀賞,可事先向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提出申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