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箕樓

簸箕樓

簸箕樓,又叫西八樓,矗立在新建路桃園二巷西端如今秀水街和桃園別墅一帶。

簡介

簸箕樓,又叫西八樓,如今已經離我們遠去了。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西八樓就由北向南地一字兒排開地矗立在新建路桃園二巷西端如今秀水街和桃園別墅這一帶。之所以把西八樓叫成簸箕樓,是因為這些樓的外形頗有些像家用的簸箕,呈一n字型。這種樓房其實是城市發展的活化石,是從平房到樓房過渡階段的一種民居建築形式。在桃園二巷的東、西八樓出現之前,桃園一帶幾乎就全是一產的平房,什麼東院西院、東排西排,從一巷到四巷密密麻麻的平房一棟挨著一棟。

後來,城市發展了,人口增加了,平房太擠了,人們就設計出來了簸箕樓。這簸箕樓,占地幾乎就和平房一樣,可因為建成了二層,就省去了一半的土地。當然,由於當時的生產力低下,建高樓一是缺乏資金,二是缺乏技術,也只能搞成這種技術含量不高的簸箕樓了。據我了解,這種簸箕樓在我們太原市還有多處,新建路上的旱西關一帶有幾棟,建設路上的白龍廟一帶也有幾棟。

親歷

1970年入冬之前,有朋友對我說,好多幹部下放去了農村,家都搬走了,西八樓那邊有好幾套房子空著。我就搬離了我住了半年的許家巷小南房那只有6平方米的房子,住到了西八樓之中的西6樓17號。那時節,西八樓往西,就是一大片桃樹園,任何建築都沒有。到了冬天,西北風颳過來,無遮無擋,西八樓就成了桃園一帶眾多平房擋風的牆。這種簸箕樓一棟能住20多戶,分上下兩層,裸露在外的樓梯設在樓房的兩側。樓里的住戶平均居住面積不到20平方米,分里外間。

沒有廚房,沒有洗手間,一切都和平房一樣,僅供生活起居而已。一棟樓一個旱廁所,一個自來水管,一個電錶。衛生費、水電費按人頭均攤。一到收這費那費,聽到的便是一片計較聲。一棟樓就是一個小社會,住在簸箕樓里的人物也就形形色色,有幹部,有工人,有搞技術的,有開公車的,有賣票的,有賣貨的,也有社會上的混混。堪稱五湖四海匯一樓,三教九流集大成。看人們的相貌,有俊有醜;觀人們的個頭,有高有矮;品人們的境界,參差不齊;聽人們的說話,南腔北調。但善良基本上是簸箕樓住戶的主流

我剛入住不久,一位晉城口音的阿姨就對我說:“咬不咬頭?我幫你。”見我一臉茫然的樣子,旁邊一位大娘就解釋:“咱這裡每天下午四點來鍾趕馬車的來給倒灰渣,你們上班的回不來,她是問你有沒有籮筐,灰渣她幫你倒。”我聽後真是千恩萬謝。後來,我才知道我那時是謝得早了點,因為這幾個熱心的老太太實際上就是黃宏口中的小腳偵緝隊,整個西六樓完全納入了她們的管轄範圍。每有生人進院,她們都要仔細盤問,搞得西六樓的安全尤如鐵桶一般。一天中午,一個不三不四的傢伙趁家庭主婦們正在做飯的當口,悄悄溜進了西六樓,躲過人們的視線,從西面的樓梯繞到了我的家門口,正準備實施撬門之際,被前來接水的大娘發現,大娘厲聲喝問:“你找誰?”那人作賊心虛,轉身就朝樓下跑。大娘立即喊人堵住大門,小偷只好束手就擒。西六樓的人們鄰里之間相處也比較和諧,那時的樓板薄,樓上腳步重了,樓下就受不了。樓上的人們得知這一情況,就自覺地換上拖鞋。而且還相互轉告其他住在樓上的住戶多加注意。有一戶四川人家庭不睦,不是兩口子鬧,就是孩子們吵,要不就是大人孩子相互吵。每到這種時候,鄰居們就上門勸架,既當和事老,又當調解員。久而久之,這家人居然改變了動輒吵架的毛病,和風細雨地過開了日子。直到我三年後搬離西六樓,再也沒有聽到他們的吵架聲。

福建古建築特色

閩贛邊陲,有著千年悠久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境內許多古建築等文化遺址富有特色和歷史價值。其中九關十三隘、篷橋、名人故居、古街等古建築,名聞八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