篳多喝

篳多喝

篳多喝,壯族、苗族單簧氣鳴樂器。壯語又稱喃多喝、敦嘟喔,均是依樂器發音的諧音定 名。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大農村,尤以廣西防城各族自治 縣最為盛行。

基本資料

篳多喝篳多喝

壯家吹響篳多喝,吹出心中豐收歌,吹得稻海翻金浪,吹得山樂水也樂。
在廣西武鳴民間,200年前就已流傳有篳多喝。相傳源於一種禾桿笛的兒童玩具樂器,後來 演化為預祝和慶賀莊稼豐收時吹奏的樂器。過去每逢秋收或秋閒時節,壯鄉處處都會響起悠 揚和諧的篳多喝聲。
由管身和共鳴筒兩部分構成,全長60厘米。管身竹製,多使用當地出產的一種節長、壁薄的 簍竹製作,管長40厘米~42厘米,尾端內徑0.8厘米~1厘米。首端留有竹節封閉, 將節下4厘 米的正面管壁鏟薄削平,用鋒利小刀刻出一枚長方形竹製簧片,簧根與竹節相連,距管首1 厘米,簧舌朝下,簧片長2厘米~2.5厘米、寬0.5厘米。將管尾正面10厘米一段管身削平 ,其上開 有兩個圓形按音孔,孔徑0.4厘米,管尾距一孔、一孔距二孔,均為4厘米。共鳴筒用蘆葦 葉或竹葉卷制而成,外形呈喇叭狀或牛角狀,筒長20厘米,喇叭口直徑10厘米。將管身尾端 插入共鳴筒細端並使其牢固(圖)。另有低音篳多喝,全長75厘米,竹製管身長50厘米 、尾端內徑1.2厘米~1.5厘米,共鳴筒長25厘米,喇叭口直徑12厘米。
演奏時,管身橫置,喇叭口伸向右上方,左手持握簧片以下管身,右手持握管尾,中指、食指分別按第一、二兩孔,口含管首簧片,用循環換氣法吹氣鼓簧發音。音列為g、a、c1。 利用氣息變化和嘴唇控制,可作十二度超吹。高音區音色清脆明亮,低音區音色渾厚結實, 略帶鼻音,音量洪大,穿透力較強。常用於獨奏,為男子專用樂器。演奏技巧有單吐、顫音 、滑音等。壯族小伙子常在放牧、砍柴或農閒時吹奏自娛。逢年過節或喜慶娛樂時,男子常 吹奏篳多喝助興,女青年也吹起篳蘭羅(一種豎吹單簧、單管、三孔、無共鳴筒的氣鳴樂器 )奏和。他們通過吹奏比賽,發現對方的藝術才能,有些便產生了愛慕之情,從而也締結了 美滿的姻緣。樂曲多來自民歌曲調,傳統獨奏曲有《牧歌》等。
近年來,我國民族音樂工作者深入壯鄉山區,同民間藝人一起研究實踐,製成了改革篳多喝 ,增加了按音孔,簧片和共鳴筒改為膠片製作,顯著地擴展了音域,豐富了演奏技巧和藝術 表現力,使它登上了我國民族音樂的大雅之堂,成為富有山鄉特色的獨奏樂器。創作的樂曲有《牧童樂》、《吹禾熟》、《喃多喝》、《豐收樂》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