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子王朝

箕子受封建立朝鮮箕氏王朝後,促進了朝鮮半島的文明開化。 其一,“相殺,以當時償殺”。 其二,“相傷,以谷償”。

箕子朝鮮,是在中國的周武王滅商後,商朝遺臣箕子率五千商朝遺民東遷至朝鮮半島,聯合土著居民建立的“箕氏侯國”,這個國家在西漢時被燕國人衛滿所滅。
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歷史上第一次有記載。在中國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名著《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朝的承認,史稱“箕子朝鮮”。
箕子受封建立朝鮮箕氏王朝後,促進了朝鮮半島的文明開化。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箕子入朝鮮後,帶去了先進的殷商文化。他以禮義教化人民,又教給耕織技術。受殷商文明的影響,朝鮮半島社會有了迅速的進步,產生了自己最早的成文法——《樂浪朝鮮民犯禁八條》:
相殺以當時償殺;相傷以谷償;相盜者男沒入為其家奴,女子為婢,欲自贖者,人五十萬。
這裡“樂浪朝鮮民”,指漢武帝時期設定的樂浪郡及其治所朝鮮縣的過去箕氏王朝統治時期的百姓。對於“犯禁八條”這一成文法,中朝學者一般認為應該是商、周之際來自中國的流民集團制定的。而成文法的制定,是一個社會具有較高文明的標誌。“犯禁八條”雖然內容記載不全,卻足以反映古朝鮮人的文明程度。
從近年在朝鮮平壤城南發現的箕田,也可看出殷商農業文明對於古朝鮮的影響。據朝鮮朝學者韓百謙的《箕田考》記載,箕田方正有規則,與中國商朝甲骨文中的“田”字相吻合;每田分4個區,每區有田70畝,與中國“殷人七十而助”的文獻記載相一致。箕田的出現,決不是一個偶然現象,應該說是受商朝耕作制度影響的結果。
據《史記》記載,箕子在朝鮮立國後,曾經回到周朝國都朝見周王。當經過殷商故國,看到過去華麗的宮殿,如今已成為廢墟,禾黍叢生時,箕子十分傷心,便作《麥秀之詩》詠道:
麥秀漸漸兮,
禾黍油油。
狡僮兮,
不與我好兮!
詩中所說的“狡僮”,指的就是商紂王。商朝遺民聽到這首詩後,都感傷不已,不禁痛哭流涕。這個故事說明,受封於朝鮮的箕子,與周朝之間還有一定的政治往來。
當然,在箕氏王朝時期,與中國之間的經濟聯繫更加緊密。在這方面雖然沒有留下具體文字資料,但從考古發現來看,在朝鮮半島北部各地,出土了大量中國戰國時期燕國的貨幣——明刀錢,多者一次竟達千餘枚。這充分說明了燕國與古朝鮮經濟往來的密切程度。
《漢書·地理志》記載著,箕子教朝鮮人民禮儀、耕織農耕及養蠶,還帶入了大量青銅器。受商朝文化的教化下,還定下“相殺以當時償殺;相傷以谷償;相盜者男沒入為其家奴,女子為婢,欲自贖者,人五十萬。”的法律條文(出自《[[樂浪朝鮮民犯禁八條]]》),大大地改善了朝鮮人民的生活。 箕子“八條之教”的全部內容如下:
其一,“相殺,以當時償殺”。
其二,“相傷,以谷償”。
其三,“相盜者,男沒入為其家奴,女子為婢,欲自贖者,人五十萬”。
其四,“婦人貞信”。
其五,“重山川,山川各有部界,不得妄相干涉”。
其六,“邑落有相侵犯者,輒相罰,責生口、牛、馬,名之為‘責禍’”。
其七,“同姓不婚”。
其八,“多所忌諱,疾病死亡,輒捐棄舊宅,更造新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