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氏朝鮮

箕氏朝鮮:據說是商朝的遺臣箕子建立,典籍中最早出現“朝鮮”一詞的是《尚書大傳》中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之地。《尚書大傳》中記載“西方者何也?鮮方也。”有謂“朝鮮”即“朝日鮮明”之意,“朝”讀如“朝日”的“朝”;[來源請求]但在《史記》卷一百一十五《朝鮮列傳》第五十五“集解”引張晏云:“朝鮮有濕水、洌水、汕水,三水合為洌水,疑樂浪朝鮮取名於此也。”索隱云:“朝音潮,直驕反,鮮音仙。以有汕水,故名也。汕一音訕。”《史記》卷三十八有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中國古籍《山海經·海內經》曰:“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朝鮮”。古朝鮮是公元前11世紀商周時期出現於我國東北的特定的歷史產物。古朝鮮是中國古代歷史的研究範疇,與朝鮮歷史無涉。

簡介

箕氏朝鮮 ,是公元前11世紀商周時期出現於我國東北的特定的歷史物,中國東北古代民族史研究的重要內容。箕氏朝鮮自西周初出現於東北歷史舞台,經歷了周、春秋戰國大約近千餘年的歷史。燕國統一東北前,箕氏朝鮮以西周侯國的身份活躍於東東南部及朝鮮半島北部。秦統一六國後,箕氏朝鮮附屬於秦。秦末漢興,中原政權無暇東顧、燕人衛滿乘勢滅亡了箕氏朝鮮,並以衛氏朝鮮之稱謂取而代之。武帝元封三年(108),西漢王為統一東北計,以武力滅亡了衛氏朝鮮,並以其地置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自此,古朝鮮即箕氏朝鮮和衛氏朝鮮先後退出歷史舞台,但其居民即華夏東北人分支古朝鮮人仍以中華民族重要成員的份為東北開發建設發揮著歷史作用。

何謂古朝鮮關於古朝鮮,朝鮮學者認為:“古朝鮮是朝鮮歷史上一個奴隸所有者國家,原名‘朝鮮’,後世史家為同滿王朝(衛滿)的朝鮮以及李氏朝鮮相區別,從‘古老的朝鮮’這一意義上,稱之為古朝鮮。”就是說,“古朝鮮”是衛滿朝鮮和李氏朝鮮以前的朝鮮。那么,這個朝鮮指的是哪個朝鮮呢?不知為什麼,朝鮮學者沒有做具體解釋。而筆者認為,古朝鮮冠以古字,不是古代朝鮮的縮稱,或簡稱,且與後來在朝鮮半島上建立的李氏朝鮮和今天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更有本質的區別。古朝鮮是歷史特定稱謂,既不是國名,也不是族名,而是古地名。後來,因為有箕子東封朝鮮之說,才賦予了朝鮮一詞新的內容,史稱箕氏朝鮮。李氏朝鮮出現以後,為了與箕氏朝鮮相區別,才將箕氏朝鮮冠以古字,統稱“古朝鮮”。就是說,古朝鮮與李氏朝鮮既沒有政治關係的繼承,也沒有血緣關係的繼承。古朝鮮是公元前11世紀商周時期出現於我國東北的特定的歷史產物。古朝鮮是中國古代歷史的研究範疇,與朝鮮歷史無涉。
在沒有闡明箕氏朝鮮的政治內涵及其與周王朝的關係之前,有必要對朝鮮一名的由來做個交待。因為,歷史上先有朝鮮其名,後有箕氏朝鮮其說,朝鮮與箕氏二者聯繫在一起,才有古朝鮮問題的提出。那么,朝鮮是以什麼身份出現在中國史籍中的呢?據《管子·輕重·第十一篇》、《揆度·第七十八》載:“桓公問於管子曰:‘吾聞海內玉幣有七莢,可得而聞乎?’管子對曰:‘……發朝鮮之文皮一莢也,汝、漢水之右沖黃金一莢也……天下之數,盡於輕重矣。’”這是中國史籍中最早記載的朝鮮一名,很顯然,朝鮮最初是以地名身份出現的,其地盛產文皮(有文彩的獸皮)。其後《史記·蘇秦列傳》亦載:“蘇秦……說燕文侯曰:‘燕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胡、樓煩,……’”因為《史記》作者司馬遷曾讀過管仲《輕重篇》,對朝鮮其名有更為具體的了解,故指出,朝鮮和遼東、林胡一樣均是燕國的屬地。然而,需要特彆強調的是朝鮮和遼東、林胡等一樣都是具有雙重概念的地名,其地名的涵義有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即自然地理概念和行政地理概念。朝鮮作為自然地理稱謂其來源何處?首先,按照《史記·朝鮮列傳》、《集解》張晏曰:“朝鮮有濕水、洌水、汕水,三水合為洌水,疑樂浪、朝鮮取名於此也。”又“朝鮮音潮汕”,即其地內有一條汕水而得名。其次,前輩朝鮮學者李肯翊說:“我東朝鮮之稱,古人以為地近谷故曰朝,出日先明故曰鮮。”朝鮮一名似與其地近太陽有關。可見,朝鮮其名之來源有多種解釋。然而,不論哪種解釋,朝鮮作為地名是客觀存在的。她與遼東並列,同是春秋戰國時期燕國的轄境。不同的是,遼東在“燕有賢將秦開為質於胡,……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後,已經成為了燕國重要的郡制行政單位。朝鮮則因先期為箕子的封地,潛有特殊的政治內涵,故暫沒有新的變化。因此說,箕氏朝鮮就是古朝鮮,其意一也。

箕子與箕氏朝鮮

箕子,是中國商周時期殷紂王的大臣。箕子,按《史記》相關注釋,箕,國名,子爵也。其名始見於《周易·明夷卦第三十六》:“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貞。”其意是,箕子去東方日出之地,是好卦。明夷即日出之地朝鮮。這也是中國古籍最早記載箕子去朝鮮這一史實。其後,司馬遷在《史記》中多處記載箕子的身世及其活動事跡,為我們研究箕子其人提供了翔實的史料。據《史記·宋微子世家》,箕子是紂王的親戚。經後人考證,箕子名胥余。一說是紂王的諸父。一說是紂王的庶兄。箕子德才兼備,與微子、比干,同被稱為“殷代三賢”。據《史記·殷本紀》,紂王為政殘暴、荒淫,箕子作為朝臣經常勸諫紂王,紂王不聽。箕子很苦惱,有人勸箕子遠去,箕子說:“為人臣諫不聽而去,是彰君之惡而自說於民,吾不忍為也。”於是,箕子披髮佯狂而為奴,並作《箕子操》以自解。比干因諫被紂王殺害後,箕子被囚。周武王滅商後,武王釋放了箕子,並為比干修建墓園,微子自此做了周朝臣子。但箕子不堪忍受國破家亡的悲慘結局,率部屬遠離殷故地,東適朝鮮。關於箕子東適朝鮮,中國古籍《尚書大傳》有明確記載:“武王勝殷,釋箕子之囚,箕子不忍周之釋,走之朝鮮,武王聞之,因以朝鮮封之,箕子既受周之封不得無臣禮,故於十三祀來朝。”對此,朝鮮史料有更詳細記載:“箕子率五千人入朝鮮,其詩書禮樂,醫藥卜筮,皆從而往,教以詩書,使知中國禮樂之制,衙門官製衣服,悉隨中國。”是箕子東走朝鮮,才給昔日荒蠻之地的朝鮮帶去了中原文明。

從以上援引的史料看,箕子被武王釋放後,因不忍看到王朝敗亡的結局,而東適朝鮮,其後,武王東封箕子於朝鮮。就是說,箕子東適朝鮮在先,武王封箕子朝鮮在後。因為,朝鮮為殷地,周滅殷後,朝鮮自然轄屬於周,因此,武王才有資格東封箕子於朝鮮。而箕氏朝鮮也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

周武王東封箕子於朝鮮,主要基於兩個方面的考慮,首先,殷代三賢,比干被紂王殺害,微子臣於周,只有堅貞不二的箕子選擇了東適朝鮮的道路。武王默許了箕子所選擇的道路,不僅沒有傷害他,而且釋放了他,並且順勢東封其於朝鮮。這是周滅商後,周王朝對殷商貴族採取安撫、拉攏政策使然;其次,箕子東封朝鮮,可以使周王朝的東北邊陲更加完整統一,有利於東北的開發建設,這也是周武王經略東北的明智之舉。

箕子被封朝鮮其地後,其政治屬性,應視為周朝的一個地方政治實體。其理由有二:首先,箕子封於朝鮮,授權自周武王。根據周朝制度,箕氏朝鮮要定期朝周。其次,朝鮮為殷地,箕子東適朝鮮帶去了很多殷之遺民。據《海東繹史》載:“箕子率五千人入朝鮮……”這五千人只是個概數,是被箕子一次性帶入朝鮮的。箕氏朝鮮存世40餘世,幾與春秋戰國相始終。其間從中原流亡至朝鮮者不可勝數。前輩學者金毓黻先生說:“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以開拓東北之疆土,一如太公之封於齊,召公之封於燕,蓋當時之一蕃國也。”由此,可以將箕氏朝鮮視為西周的一個侯國。古籍中雖然沒有記載箕子為朝鮮侯,但卻記有“箕子之後朝鮮侯”。魚豢《魏略》更為詳細地記述了這一史實:“昔箕子之後朝鮮侯,見周衰,燕自尊為王,欲東略地。朝鮮亦自稱為王,欲興兵逆擊燕,以尊周室。”此記述說明,朝鮮侯與燕侯一樣,一直作為周朝的侯國以不同方式維繫與周朝的關係。然而,到了春秋末、戰國初,周朝中央集權地位已大為削弱,諸侯國更替稱霸於中原,戰禍連綿。而地處東北隅的箕氏朝鮮卻偏安於一隅。箕氏朝鮮雖然也是以侯國身份活躍於東北歷史舞台,但其先天不足的弱勢很難與中原齊、秦、韓、趙、魏等相提並論,只好卵翼相鄰的燕。大約進入戰國中後期,箕氏朝實際已經完全屬燕。據《漢書·地理志》:燕地,尾、箕分懋也。武王定殷,封召公於,其後三十六世與六國俱稱王。……皆燕也。樂浪、玄菟,亦宜屬焉。”此樂浪、菟是漢滅朝鮮後於其地設定的兩個郡。是說,樂浪、玄菟即箕氏朝鮮之代稱,早戰國時已屬燕。關於此,前引《魏略》記載為詳盡:“昔箕子之後朝鮮侯,見周衰,…其大夫禮諫之,乃止。使禮西說燕,燕之,不攻。後子孫稍驕虐,燕乃遣將秦開其西方,取地二千餘里,至滿番汗為界,鮮遂弱。”可見,箕氏朝鮮也曾企圖以周室的名義西略燕,但勢力不濟,反被燕征服。這大概就是箕氏朝鮮服屬燕的真背景吧。

應該看到,箕氏朝鮮雖然在地域上屬燕,但在其他方面,卻有自己的發展軌跡文化特色。這因為“殷道衰,箕子去之朝,教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樂浪朝鮮民禁八條”。在箕子的教化下,箕氏朝保留了鮮明的殷商文化傳統,其民風淳,法紀嚴明,有所謂“八條之教”,“是以其終不相盜,無門戶之閉”,達到了“君子”之境界,以致孔子都十分想往這樣美妙地方。

箕氏朝鮮與衛滿朝鮮的關係

自殷末周初,箕子東封朝鮮,成為西周王朝一個侯國始,至“……燕乃遣將開攻其西方,取地二千餘里,至滿番汗為界,朝鮮遂弱”止,箕氏朝鮮經歷了西周、春秋戰國大約近千餘年的歷史。公元前221年,秦並天下,使蒙恬築長城到遼東,箕氏朝鮮已傳40餘世,其王名否,因畏秦襲之,略服屬秦。箕否死後,其子準立,為箕氏朝鮮41代王,箕準在位20餘年,正值秦末漢興,劉項逐鹿於中原,史稱“楚漢之爭”時期。中原齊、趙及燕地之民數萬口因避戰亂而亡命準(箕氏朝鮮),箕準辟其西地予以安置。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因燕王盧綰反漢,漢以樊噲、周勃伐燕,燕王盧綰亡命匈奴。時有燕人衛滿,乘盧綰亡命之機,聚黨千餘人,東渡氵貝水(今大同江)投奔箕氏朝鮮。衛滿遂建議箕準開放其西界接納中原亡命之人,以為朝鮮之屏藩。箕準採納了衛滿的建議,並拜衛滿為博士,賜以圭,封之百里,命守西界。後來,衛滿謊稱漢兵十道來伐,求入宿衛,衛滿誘亡命餘黨反準,箕準敗入海,居韓地,自號韓王。箕氏朝鮮至此亡。

衛滿占據箕氏朝鮮後,以故燕、趙、齊亡者,舉衛滿為王,都王險城,史稱衛滿朝鮮。漢定天下後,遼東太守即約滿為外臣,負責“保塞外蠻夷,毋使盜邊;蠻夷君長欲入見天子,勿得禁止”。

衛滿雖被漢朝稱為外臣,但其與塞外夷不同,他是在漢朝授權下,協有遼東太保障,塞外蠻夷安寧之職,其責任重大。故衛滿朝鮮憑藉漢王朝給予的名分和勢,以兵威財力侵降其周邊諸小蕃。衛滿朝雖然取代了箕氏朝鮮,但其政權性質未,仍是中原王朝的一個地方割據勢力。然,需要強調的是,衛氏朝鮮傳至其孫右渠,因所誘亡人(中原人)滋多,其勢大增,中央漢王朝多有不恭,不像以前那樣定去中原朝見天子,並真番、辰國諸蕃欲上見天子,亦因其受阻。故衛氏朝鮮因此與央漢朝有隙。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原衛氏朝鮮侵降的穢君南閭見勢叛右渠降,率28萬口詣遼東內屬。武帝以其地置海郡,以分衛氏朝鮮其勢。元封二年(前09),漢朝派使臣涉何前往朝鮮責問右渠何不肯奉詔?涉何由此殺朝鮮裨長。漢拜涉何為遼東東部都尉。由此,朝鮮怨,並發兵殺何。衛氏朝鮮與中央漢王朝關係進一步惡化。為此,武帝發兵征討衛氏朝鮮,經數戰,衛氏朝鮮相路人死,相韓陶、將軍口夾皆亡降漢。元封三年(前108)夏,尼奚谷相參乃使人殺朝鮮王右渠降,衛氏朝鮮遂亡。漢武帝東定朝鮮後,漢朝以其地置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對衛氏朝鮮降臣皆封侯,如殺右渠之尼奚谷相參封清侯,相韓陶為秋苴侯等。從衛滿滅亡箕氏朝鮮,逐箕準亡命韓地及組建衛氏朝鮮的過程看,衛滿本人為燕人,即漢人,又因避中原戰亂而逃歸衛滿之趙、齊等中原居民自然也都是漢人。而衛滿朝鮮的前身箕氏朝鮮為殷人,殷人亦漢人。所以說,衛滿朝鮮和箕氏朝鮮一樣都是以漢族為主體建立的多民族的與中原王朝結為蕃屬關係的政治實體。從燕將秦開卻東胡千餘里,置遼東、遼西、玄菟等郡,到漢武帝東定朝鮮而開四郡,都是東北史中漢族開發東北的輝煌時期!

箕氏朝鮮和衛氏朝鮮的領地

文前已述,箕子未東封朝鮮以前,朝鮮作為自然地理稱謂已為史載。據中國古籍《山海經·海內北經》記載:“朝鮮在列陽東,海北山南。列陽屬燕。”又《周易·明夷篇》:“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貞。”《周易》所稱之明夷,亦作“良夷”、“島夷”,古指“東方日出之地”。《尚書·堯典》曰:“分命羲仲,宅夷,日谷。”按孔注云:“東表之地稱夷。”夷,即谷,指東方日出之地。據此,朝鮮史書《東國輿地勝覽》解釋說:“居東表日出之地,故名朝鮮。”然而,周武王東封殷亡臣箕子於朝鮮後,朝鮮才由自然地理概念轉為行政地理概念,即箕氏朝鮮。至此,朝鮮才被賦予新的稱謂,一為箕氏朝鮮,二為衛氏朝鮮,三為朝鮮縣

那么,箕氏朝鮮和衛氏朝鮮其地在何處?據《史記》記載:“朝鮮王滿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時,嘗略屬真番、朝鮮,為置吏,築鄣塞。秦滅燕,屬遼東外徼。漢興,為其遠難守,復修遼東故塞,至氵貝水為界,屬燕。”從這條史料我們得知,戰國七雄之燕,在其強盛的燕昭王時期,曾以武力略取了東鄙之真番和朝鮮,並為其置吏,築障塞,此朝鮮者,即為箕氏朝鮮。後來,在燕將秦開的打擊下,朝鮮不像以前那樣強大了(以前企圖興兵逆擊燕以尊周室),但並沒有被燕滅亡,只是附屬於燕。就是說,此時之箕氏朝鮮在周衰、燕國強大的壓力下,從以尊周室的地位,轉屬於燕了。這是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的必然結果。為此,燕為其置吏,並築障塞。此障塞者,按金毓黻先生的解釋:“障塞如明代之邊牆,其制小於長城,蓋由長城之東端,連綿逾今鴨綠江,而至大同江。”據此,我們可以認定,箕氏朝鮮的東界在今朝鮮半島北半部的大同江一線,即《史記》所言氵貝水也。

秦滅燕後,箕氏朝鮮畏秦襲之,略服屬秦。秦稱其地為遼東外徼。因為,燕昭王時期,秦開在略取朝鮮、真番前,曾以武襲破東胡千餘里,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其後,燕將秦開又略取朝鮮,築障塞,至大同江。燕被秦滅亡後,遼東—大同江一帶因為燕沒有置郡,故秦稱其地為遼東外徼。而遼東外徼,正是昔日箕氏朝鮮之領地。

漢取代秦以後,箕氏朝鮮形勢又發生了質的巨變。箕氏朝鮮在漢滅秦以後,又轉屬燕。而此燕者,非戰國之燕,乃漢燕王盧綰之燕。因陳豨事件,燕王盧綰反漢,叛入匈奴。此時,燕人衛滿乘機滅亡了箕氏朝鮮,據其地。滿衛亦東渡氵貝水(大同江),都王險,史稱衛氏朝鮮。衛氏朝鮮雖然取代了箕氏朝鮮,但其領地仍屬漢。對漢朝而言,因其地遙遠,加之戰亂連綿,漢朝認為難守,故重新修復故塞以備邊患。這亦因為秦沒有在此地置郡,故漢稱此地為秦故空地。但秦有上下鄣之置。說明秦王朝對此地亦有行政管轄權,同時也是箕氏朝鮮畏秦襲之,略服屬秦的有力證據。

古朝鮮方言

揚雄,西漢宣帝甘露元年—新莽天風五年(公元前53年—公元18)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因祖上定居郫縣,其地有田宅農桑,故又稱“郫人”。漢成帝時得薦為郎,給事黃門,直到王莽稱帝時才擢為大夫。揚雄生平學問淵博,才識絕倫,著述宏富,他不僅是西漢一位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天文曆法家和語言學家,對後世影響頗為深遠。 揚雄據《爾雅》體例編成十三卷《方言》。該書耗時二十七年,集古籍所載與當時調查所獲,匯聚同義詞語,分注通行地域,至今仍是語言學上的重要典籍和寶貴資料.此外揚雄曾續眾《蒼頡》之上古史文字作《訓纂》,整理成三十四章,收載二千另四十字,惜早已失傳。正史上記載有劉蔡等尚從揚雄學作“奇字”(上古文,可見他又是文字學的大宗師。北魏王愔《古今文字志目》所列秦、漢、吳五 十九人中有揚雄,據此可知子云還長於書法。《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方言著作。這部書是揚雄在收集了周代記錄的方言資料和實際調查了當時方言的基礎上整理出來的。今本十三卷,共六百六十九條,一萬一千九百多字,其中一部分為漢、魏學者所增。體例仿《爾雅》,所收辭彙雖不標門類,但基本上是按內容分類編排的。 釋詞一般是先列舉一些不同方言的同義詞,然後用一個通行地區廣泛的詞來加以解釋,以下大都還要說明某詞屬於某地方言。 也有時先提出一個通名,然後說明在不同方言中的不同名稱。《方言》一書所記方言地域廣闊,東起東齊海岱,西至秦隴涼州,北起燕趙,南至沅湘九嶷,另外還涉及了朝鮮半島北部的一些方言,從這部書中基本上能看出秦、漢時代方言區域的梗概。是我國第一部記載全國性實際方言情況的方言詞典。 書中收集並保存了相當的漢代口語辭彙,為我們了解漢代國語的辭彙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我們研究古今語音語義的變化規律提供了很好的資料。《方言》最早的注本是晉代郭璞的《方言注》,常常能用晉代的方言和漢代的方言來人作比較,能通古今。清代研究《方言》的也有多家,其中成就較高的是戴震的《方言疏證》和錢繹的《方言箋疏》,都對《方言》作了很好的整理和闡發。《方言疏證》對《方言》一書作了細緻的文字校正,並逐條作了疏證,是研究《方言》的重要參考書。《方言箋疏》廣片博引,材料比較豐富,而且能從聲音上去解釋詞義,成就較高。 對於古朝鮮地區的語言,最有權威性的旁證就是揚雄的《 方言》一書。《 方言》中的資料不是西漢揚雄在世時的資料而是自西周以來,經春秋到戰國時期積存下來的有關中國遠古語言資料。《 方言》中的辭彙大部分是單音節的中國語,而不是多音節的朝鮮語(現代或者古代的朝鮮語都是多音節的!)連一點朝鮮語的痕跡都沒有! 例如“鍑,北燕,朝鮮,洌水之間,或謂之錪,或謂之(金邊+井);江淮,陳楚之間,謂之錡,或謂之鏤 ,吳,揚之間,謂之鬲”。 又例如“臿,燕之東北,朝鮮,洌水之間謂之鈄,宋,魏之間,謂之鏵,或謂之(金+韋),江淮,南楚之間,謂之臿,沅湘之間,謂之畚,趙,魏之間,謂之喿,東齊謂之(木+里)”。 又例如“貔,陳楚江淮之間謂之(豹旁+來),北燕,朝鮮之間,謂之(豹旁+否)”。 《 方言》中諸如“北燕,朝鮮,洌水之間”,“燕之東北,朝鮮,洌水之間”“北燕,朝鮮之間”的提法有2 6處之多。可見燕與洌水,古朝鮮一帶都屬於同一方言區。古朝鮮一帶的主要居民是華夏人。

箕子簡介

箕子是殷末世卿貴族之一,著名的賢臣。《史記》卷38《宋微子世家》“馬融、司馬彪注”記載:“箕,國名;子,爵也。”由此可知,箕子當為箕國首領的稱謂,其名為“胥余”。箕子是商紂王近親,官至太師,協助商紂王總理天下。當時商紂王昏庸無道,淫亂無度,荒於政,民怨沸騰,危機四伏。大臣比干、微子諫諍,商紂王不僅不聽從,反而殺掉了忠臣比干。微子見狀,自知難保,遂主動辭官逃回宋國。箕子諫諍,商紂王也不聽從,反而責備箕子多事。這時,有人勸箕子也逃走,以防備商紂王之害。可是,箕子卻說:“為人臣,諫不聽而去,是彰君之惡而自說於民;吾不忍為也。”從而“被髮佯狂為奴”,終為商紂王所囚禁。箕子雖被囚失意,但仍恪守忠君之禮,樂道而生。箕子的這種氣節,後世傳之為“箕子操”。孔子說“殷有三仁”,箕子就是其中之一。

由於商紂王的荒淫殘暴,最終導致了商王朝的覆滅,被興起於關中地區的周族所取代,正式建立了周王朝。《尚書大傳》記載:“武王勝殷,繼公子祿父,釋箕子囚”。箕子被釋後,周武王乃“問箕子殷所以亡,箕子不忍言殷惡,以存亡國宜告”。儘管箕子不願向周武王談論殷商滅亡的原因,更不願服事周王朝,但周武王並不忌恨、怪罪箕子的所作所為,並給予箕子以自由。箕子“不忍見殷亡為亡國民”,便率族遷於遼西孤竹舊地,隸於燕侯管轄之下。此後不久,可能是由於山戎的南下,或欲遠離周王朝的統治,箕族又開始了大規模的遷徙活動。其中一支南下,最後到達山東半島,逐漸融入華夏族;箕族的主要部分則由箕子率領東遷至朝鮮半島北部,與當地的良夷一起建立了箕氏朝鮮。這就是《尚書大傳》所記的“箕子不忍為周之釋,走之朝鮮。武王聞之,因以朝鮮封之”。

箕子受封朝鮮後,最初並不接受周王朝的冊封,不承自己是周王朝的屬國(邦國),因而不行“臣禮”,即史籍所載“武王乃封箕子於朝鮮而不臣也”。直到十三年後,箕氏朝鮮方與周王朝確立臣屬關係,承認周天子的最高統治地位。當箕子朝周時,周天子問箕子治國之道,箕子乃作“洪範”,以答周天子的治國之策,為當時歷史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箕族入居朝鮮後,帶去了中原地區的先進文明。《漢書》卷28《地理志》記載:“箕子教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制定了禁止相殺、相傷、相盜等八條法律,即著名的“八條之教”,使當地民風民俗有了很大改變,以致於“邑無淫盜,門不夜扃,回頑薄滿之俗,就寬略之法,行數百千年”而不衰。春秋末年,孔子慨嘆中原禮樂崩壞,大道不行,欲“乘桴筏而適東夷,以其國有仁賢之化,可以行道也”。

箕氏朝鮮傳四十餘世,歷千餘年。戰國時代曾一度十分強大,合併了遼東地區諸多小國,並越過滿番汗(今鴨綠江下游),逐漸向西發展。公元前323年,在燕自稱為王之際,箕氏朝鮮也自稱為王,並欲西進攻燕以尊周王朝,與中原諸國爭雄。《魏略》記載:“昔箕子之後朝鮮侯見周衰,燕自尊為王,欲東略地,朝鮮侯亦自稱為王,欲興兵逆擊燕以尊周室。其大夫禮諫之,乃止。使禮西說燕,燕止之不攻”。這場雙方箭拔駑張的對峙,最後由箕氏朝鮮的大夫禮出面以外交活動暫時化解了。但此後不久,即燕國解除了北方胡人的危脅後,便以箕氏子孫“驕虐”為口實,“乃遣將秦開攻其西方,取地二千餘里,至滿番汗為界,朝鮮遂弱”。經過此次較量,箕氏朝鮮元氣大傷,不得不退至鴨綠江以東,以“滿番汗”為界。箕氏朝鮮經此打擊,日漸衰落,至漢初為燕人衛滿所建立的衛氏朝鮮取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