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之一。由抗日戰爭轉入大反攻後進軍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主力各一部及東北抗日聯軍逐步發展起來的。簡稱四野。其締造者是林彪、羅榮桓,林彪任總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員、羅榮桓任第二政治委員、呂正操任第一副司令、李運昌任第二副司令、周保中任第三副司令、肖勁光任第四副司令兼參謀長、程子華任副政治委員、伍修權任第二參謀長、陳正人任政治部主任。後在1955年4月第四野戰軍番號撤銷,部隊由廣州軍區指揮。

基本信息

歷史

1945年 初期的發展

1949年10月,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部隊經過唐江浮橋向廣東進軍1949年10月,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部隊經過唐江浮橋向廣東進軍

1945年8月8日,蘇聯政府對日宣戰;八路軍冀熱遼軍區遵照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朱德總司令的命令,1945年10月31日,由進入東北的少量八路軍、新四軍和當地游擊隊、東北抗日聯軍等約2萬名軍人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總部位於佳木斯

抗日戰爭後,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向東北大舉進軍,計畫擊敗中共領導的東北人民自治軍。為反擊國民黨的計畫,中共中央準備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決定從關內各解放區抽調一批部隊和幹部進入東北,會同東北原有部隊執行發展東北的戰略任務。先後將八路軍山東軍區直屬隊一部,第1、第2、第3、第6、第7師,第5師一部,魯中、濱海、膠東、渤海等軍區主力部隊各一部,共6萬餘人;

新四軍第3師(轄第7、第8、第10旅,獨立旅)3萬餘人;陝甘寧邊區第359旅、警備第1旅、教導第2旅各一部以及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延安炮兵學校學員等萬餘人;晉綏、冀中、冀魯豫各1個團;以上連同先期進入的冀熱遼部隊一部共11萬餘人進入東北;與延安及各解放區的中共黨政軍幹部約2萬人陸續進入東北。

10月31日,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林彪任總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員、羅榮桓任第二政治委員、呂正操任第一副司令、李運昌任第二副司令、周保中任第三副司令、肖勁光任第四副司令兼參謀長、程子華任副政治委員、伍修權任第二參謀長、陳正人任政治部主任。各部隊到達東北後,一面阻擊國民黨軍的進攻,一面著手發動民眾,清剿土匪武裝,組織和發展武裝。到年底陸續成立了錦熱、遼寧、遼東、遼西、遼北、吉林、松江、三江、嫩江、北安10個軍區,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兵力發展到27萬人。

1945年11月14日,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為執行中共中央關於《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東北民主聯軍把戰略重心從國軍防禦較強的大中城市轉移到較遠的小城市和鄉村,民主聯軍分散到東北各地建立根據地。1946年3月東北民主聯軍對土匪的做戰造成其7萬餘人的傷亡。並對部隊進行整編,將個軍區先後合併為東滿、西滿、南滿、北滿4個二級軍區,實行新老部隊合編,以主力的大部劃歸各軍區指揮,重新調整了各省軍區和軍分區,抽調少數主力部隊補充到地方武裝。後因情況變化,東北民主聯軍受中央軍委的指示又逐步集中主力,發動了為期1個多月的四平保衛戰,影響到了國軍的攻勢,配合了中國共產黨同國民黨的談判。

1946年內戰時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
1946年6月下旬,二次國共內戰正式暴發。東北民主聯軍根據中共中央的《關於東北目前形勢與任務的決議》(“七•七決議”),準備利用國軍戰線延長、兵力分散、暫難繼續大舉進攻的時機,進一步建立根據地。8月至10月間,先後以山東第1、第2師及原濱海支隊為基礎擴編為第7縱隊,組成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以華中第3師(欠第7旅)組成第2縱隊;以山東第7師及華中第3師第7旅組成第6縱隊。以上連同前已編成的第3、第4縱隊,陝甘寧第359旅和南滿獨立第1、第2、第3師,全區共有野戰軍5個縱隊、1個旅、3個獨立師,約12萬餘人。

為加強以炮兵為重點的特種兵建設,至1947年3月,建立了9個炮兵團,27個營,120個連,1個戰車大隊,1個高射炮大隊,並以東北炮兵學校為基礎成立炮兵司令部和政治部,以剿匪、“土改”中發展出的騎兵部隊,組成10個騎兵團和1個騎兵支隊;成立了護路軍司令部,將原分散各地護路部隊3400餘人,統一整編為7個團,以維護和保證鐵路交通的順暢。此外分別成立了東北軍政大學、東北醫科大學和炮兵、工兵、測繪、通信、軍需、汽車、航空等專業學校,以供部隊發展和作戰的需要。為擊敗國民黨軍“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進攻計畫,1946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東北民主聯軍發動新開嶺戰役,在遼寧寬甸西北地區擊敗國民黨軍1個師。後集中南北滿主力進行“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作戰,殲滅國軍大批有生力量,迫使其由進攻轉為防禦。1947年4月20日,中共中央決定將晉察冀軍區之冀熱遼軍區及所屬部隊劃歸東北民主聯軍建制,東北民主聯軍的總兵力達2.6萬人。

1947年

1947年5月中旬,東北民主聯軍轉入戰略性反攻,在長春至瀋陽段和瀋陽至吉林段鐵路沿途地區發動攻勢,殲滅國軍8萬餘人。8-9月間,以12個獨立師編成第7、第8、第9、第10縱隊,並成立了南滿、冀察熱遼兩個軍區前方指揮所(後改稱第1、第2前方指揮所)。9月中旬,東北民主聯軍又集中9個縱隊的兵力發動秋季攻勢,殲滅國民黨軍6.9萬餘人,攻克城市15座,進一步掌握了東北戰場的主動權。

1948年 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

1948年1月1日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區分為東北軍區和東北野戰軍,以原民主聯軍總部機關為軍區兼野戰軍領導機關,林彪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任第一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呂正操、周保中、肖勁光任副司令員,羅榮桓任第一副政治委員,陳雲、李富春任副政治委員,劉亞樓、伍修權任參謀長,譚政任政治部主任。

1948年2月以9個獨立師(旅)編成第1第11、第12縱隊。1947年12月15日至1948年3月15日,東北野戰軍發動了為期90天的作戰,造成國民黨軍15.6萬餘人傷亡,占領了18座城市,將國軍兵力壓縮並分割孤立至長春、瀋陽、錦州等地,東北解放區的面積擴大到全東北的97%,解放區人口占東北的86%,為大規模進攻作戰的需要,東北人民解放軍開始建設預備部隊和炮兵,從1947年7月至1948年11月,先後訓練了164個團,為主力部隊輸送37萬官兵。並加強炮兵建設,在炮兵司令部下成立了可統一指揮與管理所屬炮兵的炮兵縱隊。各步兵縱隊、師、團也分別擴建了炮兵團、營和連。全區擁有各種火炮2316餘門。

1948年7月以護路軍部隊為基礎擴編為鐵道縱隊,下轄4個支隊,共1.7萬餘人。至8月止,東北人民解放軍總兵力已發展到103萬人。8月14日,建立了東北野戰軍領導機關,由林彪兼司令員、羅榮桓兼政治委員、劉亞樓兼參謀長、譚政兼政治部主任。原第1前方指揮所改為東北野戰軍第1兵團部,肖勁光任司令員、肖華任政治委員;原第2前方指揮所改為東北野戰軍第2兵團部,程子華任司令員、黃克誠任政治委員。此時,東北野戰軍下轄2個兵團部、12個步兵縱隊、15個獨立師、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縱隊、3個騎兵師、1個坦克團等共70餘萬人。

9月12日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北寧線發動遼瀋戰役至11月2日結束,擊敗國民黨軍至其47.2萬餘人傷亡,擊敗東北全境的大部分國軍。1948年11月13日,東北野戰軍所屬第1至第12縱隊按照中央軍委規定的統一序列,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第39、第40、第41、第42、第43、第44、第45、第46、第47、第48、第49軍,每軍4個師5至6萬餘人;另以長春“起義”的國民黨軍第60軍編為第50軍。部隊裝備因遼瀋戰役的大量繳獲而得到改善。11月下旬東北野戰軍奉命入關。

1949年 改稱第四野戰軍

1949年1月31日中午12時30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一部由西直門進入北平城,開始接管防務。1949年1月31日中午12時30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一部由西直門進入北平城,開始接管防務。

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東北野戰軍與華北軍區第2、第3、第4兵團及地方武裝一部發動了歷時64天平津戰役,導致國軍約52萬兵力傷亡或部分投降,擊敗了除綏遠一隅和太原、新鄉等少數孤立的國軍以外的華北全境的國軍。根據中共中央軍委1949年1月15日和3月7日的命令,東北野戰軍於3月11日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治委員,蕭克任參謀長,譚政任政治部主任。

下轄4個兵團:第12兵團,肖勁光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下轄第40、第45、第46軍;第13兵團,程子華任司令員、肖華任政治委員下轄第38、第47、第49軍、第14兵團,劉亞樓任司令員、莫文驊任政治委員下轄第39、第41、第42軍;第15兵團,鄧華任司令員、賴傳珠任政治委員下轄第43、第44、第48軍及兩廣縱隊;原野戰軍所屬之特種兵指揮機關改稱特種兵司令部下轄2個炮兵師、1個裝甲師、1個高炮指揮所和1個工兵指揮所。原鐵道縱隊擴編為鐵道兵團,歸軍委直接指揮。

1949年3月下旬第四野戰軍的先遣部隊從華北向南方進軍,4月20日配合第二、第三野戰軍發起渡江戰役;5月中旬在湖北團風至蘄春一代強渡長江,後“解放”武漢。野戰軍主力於4月中旬南移。5月12日中央軍委決定,第四野戰軍領導機關與中原軍區領導機關合併,組成第四野戰軍兼華中軍區領導機關。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第一政治委員、鄧子恢任第二政治委員、蕭克任第一參謀長、趙爾陸任第二參謀長、譚政任政治部主任。6月上旬,野戰軍主力渡過長江,分三路對國軍華中軍政長官白崇禧部和華南軍政長官余漢謀部進行迂迴包抄,10月中旬和下旬分別在衡陽、寶慶(今邵陽)地區和陽江、陽春地區擊敗白崇禧部主力4個師和余漢謀部4萬餘人。後進軍廣西,至12月中旬將白崇禧部17餘萬人擊敗於粵桂邊之容縣、博白和欽州地區。另一部配合第二野戰軍向西南進軍。

廣西戰役後,野戰軍又以其8成的兵力在湘、桂、粵境內參加掃蕩任務,先後擊斃土匪175萬餘人。同時第四野戰軍在建制上作了若干調整:7月以國民革命軍第19兵團“起義”的4個師改編為第51軍。8月第12兵團部兼湖南省軍區。第14兵團部奉命改為中央軍委空軍的領導機關。裝甲兵師調東北成立裝甲兵學校。10月,將在長沙“起義”的國軍第1兵團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第21兵團(轄第52、第53軍)。

11月第15兵團部兼廣東省軍區。12月第13兵團部兼廣西省軍區。12月26日中央軍委批覆華中局並四野:“同意華中軍區即正式改名中南軍區”。12月30日中南軍區司令部、政治部向所屬部隊發出通知:“自1950年1月1日起華中軍區改稱中南軍區,組織機構暫時不變”。下轄6個省軍區、3個兵團部、16個軍、1個下轄4個炮兵師、1個高炮師的司令部、1個工兵司令部(轄5個團)、1個鐵道司令部(轄5個鐵道團)和16個獨立師及92個獨立團、8個警衛團及軍政大學6個分校,全軍區共150萬人。

1950年 參與“解放海南”戰役

1950年3月5日-5月1日,第四野戰軍以第15兵團指揮兩個軍由當地瓊崖縱隊帶路,以木帆船為主要航運工具實施渡海作戰,5月1日解放海南島除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島嶼外,華南全境被“解放”。為區分野戰軍與軍區雙方兼管關係,1950年3月13日第四野戰軍兼中南軍區司令部向所屬部隊發出通報:“根據中央軍委指示規定,今後各部頒發一切檔案,統稱:第四野戰軍兼中南軍區”。7月6日中南軍區、第四野戰軍司令部就此事發出通報:“今後行文時,如純對地方軍區的,只書中南軍區不書四野;如純對野戰部隊的,只書四野不書中南軍區;如兩者均有關聯,即書中南軍區兼第四野戰軍,或將中南軍區與四野並書”。

1955年 番號撤銷

為明確野戰軍與軍區雙方兼管關係,1950年3月13日 ,第四野戰軍兼中南軍區司令部向所屬部隊發出通報:根據中央軍委指示規定,今後各部頒發一切檔案,統稱:“第四野戰軍兼中南軍區。”7月6日,中南軍區、第四野戰軍司令部再次就此事發出通報,今後行文時,如純對地方軍區的,只書中南軍區不書四野;如純對野戰部隊的,只書四野不書中南軍區;如兩者均有關連,即書中南軍區兼第四野戰軍,或將中南軍區與四野並書。 l955年4月,中南軍區奉命改稱廣州軍區,第四野戰軍番號撤銷,部隊歸廣州軍區指揮。

編制

林彪林彪
方國安少將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13兵方國安少將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13兵
司令員林彪
第一政治委員羅榮桓
第二政治委員鄧子恢
副政治委員譚政
第一參謀長蕭克
第二參謀長趙爾陸
政治部主任聶鶴亭陳光
政治部副主任陶鑄

中共第四野戰軍前委:
書記林彪
副書記羅榮桓
委員譚政、蕭克、陶鑄、肖勁光、程子華、劉亞樓

第四野戰軍共分成19個軍,分別是:

第十二兵團,司令兼政委肖勁光,副司令韓先楚,轄:
第四十軍,軍長韓先楚,政委羅舜初
第四十五軍,軍長黃永勝陳伯鈞,政委邱會作
第四十六軍,軍長詹才芳,政委李中權,副軍長楊梅生

第十三兵團,司令程子華,副司令李天佑,政委肖華,轄:
第三十八軍,軍長李天佑梁興初(後),政委梁必業,副軍長賀東生
第四十七軍,梁興初曹里懷(後),政委周赤萍,副軍長方強晏福生
第四十九軍,軍長鍾偉,政委袁昇平徐斌洲,副軍長熊伯濤朱大純
第十四兵團,司令劉亞樓,政委莫文驊,
第三十九軍,軍長劉震,政委吳法憲吳信泉(後)副軍長吳信泉
第四十一軍,軍長吳克華,政委莫文驊歐陽文(後)
第四十二軍,軍長萬毅,政委劉興元

第十五兵團,司令鄧華,副司令洪學智,政委賴傳珠,轄:
第四十三軍:軍長李作鵬,政委張池明
第四十四軍:軍長方強,政委吳富善(後譚甫仁)
第四十八軍:軍長賀晉年,政委陳仁麒

第二十一兵團,司令陳明仁,政委唐天際,轄:
第五十二軍:軍長劉興元,政委楊樹根
第五十三軍:軍長彭傑如,政委王振乾
第四野戰軍直轄:
第五十軍:軍長曾澤生,政委徐文烈
第五十一軍:軍長張軫,政委楊春甫
第五十四軍:軍長丁盛,政委謝明
第五十五軍:軍長陳明仁,政委王振乾
第五十八軍:軍長孔慶德,政委方正平
兩廣縱隊(1949年3月-1950年1月),司令員曾生,政委雷經天。

兵力

下轄4個兵團:

第12兵團,蕭勁光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轄第40、第45、第46軍;

第13兵團,程子華任司令員,蕭華任政治委員,轄第38、第47、第49軍;

第14兵團,劉亞樓任司令員,莫文驛任政治委員,轄第39、第41、第42軍;

第15兵團,鄧華任司令員,賴傳珠任政治委員,轄第43、第44、第48軍及兩廣縱隊;

原野戰軍所屬之特種兵指揮機關改稱特種兵司令部,轄2個炮兵師,1個裝甲師,1個高炮指揮所和1個工兵指揮所。原鐵道縱隊擴編為鐵道兵團,歸軍委直接指揮。

四野各縱隊兵力:

1縱:該縱隊前身是山東解放軍第1、第2師和東北挺進縱隊。1946年8月,東北民主聯軍直屬第1、第2師和東北民主聯軍第7縱隊部分部隊,合編組成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轄第1、第2、第3師)。1948年11月整編為第38軍,轄112師、113師、114師,同時將獨立第10師劃歸38軍,改稱第151師,全軍近5萬人。

2縱:1946年1月新四軍第3師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第3師,轄第7、第8、第10旅、獨立旅及師直三個特務團,共3.7萬餘人。1946年9月,師主力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2縱隊(轄第4、第5、第6師),全縱隊約3萬餘人。1948年11月1日,第2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39軍(轄第115、第116、第117、第152師),共5萬餘人。

3縱:1946年1月組建,轄第7、第8、第9旅,共2.6萬人。7月,旅改師。1948年11月,整編為第40軍,轄第118、119、120、153師,共5.9萬人。

4縱:1946年2月,東北人民自治軍第2(轄第1、第2支隊,12月支隊改稱旅)、第3縱隊(轄第4、第5旅),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4縱隊,下轄由第2縱隊第1旅改編的第10旅;由第2縱隊第2旅改編的第11旅;由第3縱隊改編的第12旅,全縱隊共2.3萬餘人。1948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第4縱隊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第4縱隊(轄第11、第12、第13師),屬東北野戰軍領導。1948年11月,整編為第41軍,轄第121、第122、第123、第154師,共6.4萬人。

5縱:1948年3月31日以3個獨立師為基礎組建,下轄第13、第14、第15師,全縱隊3.6萬餘人。1948年11月整編為第42軍,轄第124、第125、第126、第155師,共4.7萬人。

6縱:1946年10月,第3師第7旅與第7師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6縱隊,轄第16、第17、第18師,共2.3萬人。1948年11月整編為第43軍,轄第127、第128、第129、第156師,共6.3萬人。

7縱:1947年8月以3個獨立師為基礎組建,下轄第19、第20、第21師,全縱隊2.1萬餘人。1948年11月整編為第44軍,轄第130、第131、第132、第157師,共4.8萬人。

8縱:1947年8月,冀熱遼軍區獨立第13、第16、第27旅(後改稱獨立第18旅)改編為第8縱隊,獨立第13、第16、第18旅依次改編為第22、第23、第24師,全縱隊共3.5萬餘人。1948年11月,整編為第45軍,轄第133、第134、第135、第158師,共5.6萬人。

9縱:1947年7月,以冀東軍區獨立第10、第11、第9旅在河北遵化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9縱隊,各旅依次改稱為第25、第26、第27師。全縱隊2.3萬餘人。不久開赴東北作戰。1948年11月,整編為第46軍,轄第136、第137、第138、第159師,共4.7萬人。

10縱:1947年9月10日組建,轄第28、第29、第30師。1948年11月整編為第47軍,轄第139、第140、第141、第160師,共5.6萬人。

11縱:1948年3月以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1、第2、第3師組建,轄第31、第32、第33師,共3.1萬人。1948年11月整編為第48軍,轄第142、第143、第144、第161師,共5.5萬人。

12縱:1948年3月,以獨立第2、第4、第5師組建第12縱隊,轄第34、第35、第36師。1948年11月整編為第49軍,轄第145、第146、第147、第162師,共5萬人。

主要戰役和戰鬥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
山海關、九門口戰役,1945年10月-11月,襲擊杜聿明指揮的13軍和52軍,救援山東軍區第7師。

錦州戰役,1946年1-2月。

沙嶺之戰,1946年2月。

秀水河子之戰,1946年2月。林彪親自指揮新四軍3師7旅、山東軍區第1師和保全第1旅之第1團等部,以3個團打援、4個團攻擊,實施圍殲孤軍深入的國軍第13軍第89師之266團及265團1營、師屬山炮連、輸送連獲勝。

第一次四平之戰,3月15日攻佔了四平西郊機場,3月16日晚圍城。攻城於17日凌晨2點開始,中午結束。

第二次四平之戰,1946年4-5月,此戰被毛澤東提高到馬德里保衛戰的高度,強令林彪打陣地戰,為政治談判服務,但最終以傷亡8千人的代價失利,放棄四平、長春等重要城市,主力一路慘敗到松花江以北。

拉法、新站之戰。拉法位於吉林省蛟河市以北9公里,新站在拉法以北6公里,它們是長圖(長春至圖們)和拉濱(拉法至哈爾濱)線上的一個鐵路樞紐。1946年6月7日,殲滅國軍71軍88師263團另1個營,阻止了國軍繼續向北滿東滿地區挺進,從而在松花江兩岸達成戰略均勢,東北民主聯軍轉入休整穩固後方。期間積極收編偽滿洲國軍。

遼東、遼南掃蕩戰。1946年秋冬,國軍在中長路正面得手鞏固對北面共軍的平衡態勢後,將機動兵力轉用於後方的遼東、遼南地區,對肖華所部沉重打擊,國軍52軍2師佔領了遼寧最後一個要地丹東(當時叫安東衛),遼東、遼南地區的八路軍被迫向臨江地區轉移,藏匿在長白山區。

新開嶺戰役。1946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東北民主聯軍第4縱隊(司令員胡奇才)在遼寧省寬甸縣西北之新開嶺地區,殲滅國軍第52軍的第25師8900餘人。

德惠之戰,是「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的二下江南戰役的組成部分。1947年2月下旬,東北民主聯軍第6縱隊在火炮支援下,對德惠守敵發起進攻失利,被迫停止攻城返回江北。

兩次隆化戰鬥,1947年5月。

渡海戰役,1950年5月1日解放海南島。

將領後代

2013年11月12日,63名解放戰爭時期第四野戰軍將領的後代組團訪台,並參加了在台北舉行的首屆“海峽兩岸世代傳承推動和平交流聯誼會”。這些團員的父輩包括大將黃克誠劉亞樓楊至誠蕭華洪學智等7名上將,羅舜初蘇靜等9名中將以及鍾偉李中權兩名少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