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權[開國少將]

李中權[開國少將]
李中權[開國少將]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中權,1915年12月14日生於四川達州。 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南京軍區空軍原第二政委。 2014年8月4日6時10分左右,南京軍區空軍原副司令員、原第二政委李中權將軍在北京病逝,享年100歲。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2009年國慶閱兵李中權在天安門城樓上觀禮 2009年國慶閱兵李中權在天安門城樓上觀禮

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曾任川東遊擊軍大隊政委,中共綏定道委宣傳部部長,紅四方面軍地方工作部部長、師政委。參加了川陝蘇區反“圍攻”和長征。長征途中,曾任天全縣委書記,後調任藏民獨立師政委。

到達延安後,1936年入陝北紅軍大學學習,後任抗大二分校大隊政委。

1942年到晉察冀軍區冀東分區任政治部主任,在極困難的條件下堅持抗戰。1944年成立冀熱遼軍區,任軍區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野戰軍9縱政委、46軍政委、第十二兵團軍政委。參加了冀中五一反“掃蕩”和遼瀋戰役、平津戰役、衡寶戰役。

1949年,率46軍在湘南剿匪。

1951年調任空3軍政委,赴朝學習空軍實際作戰經驗。回國後擔任北京軍區空軍參謀長、副司令員兼代政委。1962年畢業於高等軍事學院基本系。

1978年,調任南京軍區空軍副司令員,不久改任第二政委。

1983年離休。

成長經歷

李中權題詞 李中權題詞

童年的時間,都是在飢餓中度過的。儘管如此,李中權仍然幸運地得到了上學的機會,並且作為張愛萍將軍的學生,得到了思想啟蒙。

李中權的家庭是一個地道的紅色家庭。一家九口人,僅有的一點土地,只夠維持全家四分之一的吃用,自己童年的時間,都是在飢餓中度過的。就這樣,將軍最小的妹妹還是在飢病交迫中夭折了。

1928年,李中權如願進入達縣第五高小讀書。深知父母為此擔負了難言重負的李中權,學習極為刻苦。兩年後,他以全縣第一的成績,考入達縣中學。

在學校里,李中權不僅學到了文化,也接觸了最新的思想。高小時,張愛萍將軍曾是他的老師,李中權看了列寧的《論兩個策略》和《唯物史觀》,進行最早的思想啟蒙。

1931年,李中權被調到蒲家場任紅軍游擊隊一大隊政委,開始了自己的紅軍生涯。全家9人追隨了紅軍,4人犧牲在長征路上。

1933年,李中權率部隊打回家鄉。

李中權 李中權

率300多人的隊伍到家鄉時,還能看得到懸賞通緝告示。在打土豪、分田地,成立蘇維埃政權中,自己的家人熱情參加,大哥李中泮被選為鄉蘇維埃主席,五妹李中珍被選為婦女主席。紅軍撤離時,大哥帶領赤衛隊配合紅軍作戰,二哥李中池和四弟李中柏為紅軍籌糧,五妹帶領婦女隊為紅軍搶救傷員,父母也拋棄了家中的一切,帶著年幼的弟妹投奔了紅軍。這樣,自己的全家都把命運和革命連在了一起。後來,李中權率隊伍在征程中遇到了久別的母親。不久,李中權又聽到了已當了赤衛團政委的大哥李中泮在“肅反”中被無辜殺害的訊息。

由於張國燾在長征路上製造分裂,已經過了草地的四方面軍走了個回頭路,再度南下。一路上,第一次過草地中犧牲烈士的遺體還依稀可見。但是,三過雪山草地的四方面軍官兵,卻為這一決定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李中權將軍 李中權將軍

1936年3月,就在紅四方面軍準備再度進入草地前,李中權再次見到了自己的母親。第二天部隊就要行動,這第三次過草地,面臨的困難自然更為嚴重。在這樣的境地中,自己能為母親解決什麼問題呢?又能拿什麼來安慰老人家呢?更令他悲痛的是,二哥李中池戰鬥中犧牲了,五妹李中珍在過草地時餓死了,她的丈夫石映昌也犧牲了。

那天晚上,母子談得很晚。母親再三叮囑全力搞好工作,不可為她分心。可是,母親已經五十多歲了,在長征中,得了嚴重的寒腿病,飢餓、病痛和惡劣的環境隨時都可能奪取她的生命。“母親也清醒地意識到了這一點。她說,‘自己惟一的心愿就是把年幼的弟妹拉扯大,把他們交給紅軍。’”很清楚局勢的李中權告訴母親,“紅軍要繼續長征,前面是雪山草地,後面是國民黨的追兵,留下,國民黨的軍隊一到,紅軍家屬是一個也不會留下的。惟一的辦法是跟著紅軍繼續前進。”李中權說,“其後,還見了母親一面。她老人家已經病得很重了,正在兩個弟弟的攙扶下吃力地走著。我立即下馬扶住了母親。既沒有藥,也沒有地方可以安置母親。”看著被疾病折磨著的母親,李中權為難之極。看著李中權萬分為難的樣子,機靈的通信員遲疑了一會兒說:“要不,我留下來照顧伯母吧!”

李中權 李中權

1936年9月,李中權走出草地來到甘南,一天,突然一位背著小馬槍的紅軍戰士,喊著三哥向我跑來。原來是四弟中柏。他一邊哭,一邊把母親逝世的情況告訴我。“憑著驚人的毅力和馬的幫助,母親和弟妹們都翻過了大雪山。可是到了西康草地爐霍,母親再也走不動了。她身上長了一個大膿包,終日劇烈地疼痛。弟弟用母親頭髮的釵子把膿包挑破,流了很多膿。但是她終於不行了……彌留之際,她一遍又一遍地問:‘紅軍走到哪裡了?’久久不願咽氣。直到弟妹們再三表示一定要找到三哥,參加紅軍,她才閉上了雙眼。”

1937年春天,李中權兄妹四人在延安會合。

張國燾分裂紅軍,打著“打下成都吃大米”的口號南下後,於1935年11月先後解放了寶興、天全、蘆山等縣,兵鋒直指名山、邛崍,威脅成都。四川軍閥急調80多個主力團,與只有15個團的紅軍在百丈關展開了激戰。這是四方面軍南下以來最激烈的戰鬥,戰鬥持續了七天七夜,雖然斃敵1萬5千餘人,紅軍也傷亡上萬人。未能取得決定性勝利的紅軍只好撤出百丈關一帶,轉移到名山西北附近的蓮花山一線扼險防守。

當時,天全縣有60多萬人口,物產比較豐富,是前方作戰部隊的供應基地。

撤離天全縣後,李中權隨部隊北上,在丹巴時被任命為大金川獨立二師任政委。受紅軍的影響,藏族頭人馬駿在1936年春拉起一支武裝隊伍,被授予大金川紅軍獨立第二師的番號。全師有2000餘人,多數是藏族同胞,騎兵占一半。為了鞏固這支力量,紅軍抽出一百多名幹部到該師的各級任職。第一次見到師長馬駿,是在一個叫八旺鎮的地方。馬駿的父親是當地的藏族頭人,又是當地官員,在當地威望很高,在為紅軍籌糧中出了大力。

李運昌、李中權、詹才芳和彭壽生 李運昌、李中權、詹才芳和彭壽生

歡迎的酒宴後,馬駿叫來幾個藏族騎手,做騎馬表演。“藏民強壯剽悍,能騎善射,作戰非常勇敢。”李中權說,“表演中,有的騎手帶兩匹馬,坐騎不用鞍子,可以從一匹馬上跳到另一匹馬上,槍打得也很準。”馬駿親自教李中權穿藏袍,學習藏族禮儀。“他告訴我,如果藏族姑娘騎馬在前面,可不能與姑娘賽起馬來,否則就是求愛了。”說到與馬駿在一起的趣事,將軍笑了起來。將軍回憶說,那會兒,當地各種武裝力量混雜,隨時都會發生戰鬥。一天早晨5點,師部突然被敵人圍住了。其中有國民黨劉文輝的部隊,有土匪武裝,還有被強迫來的人,總有5000多人。師部機關加上警衛連,只有300來人。打電話叫二連來援,電話那面也是槍聲。好在寨子兩邊石牆高壘。李中權命警衛連用機槍掃射,堅守要道。同時,用藏語展開宣傳,勸說民眾離開。

從早上5點一直打到下午6點。李中權擔心敵人夜間會調正規部隊的炮來,準備天黑以後突圍。結果,天還沒黑,敵人開始撤了。李中權立即指揮部隊沖了出去,趕到二團團部,在包圍二團的敵人後面吹起衝鋒號,敵人倉皇逃竄。4月中旬,獨二師奉命在大渡河右側剿匪。馬駿與李中權並肩作戰,打了好幾個漂亮仗。但是,由於總是在一線指揮,李中權在一次搜山剿匪中被暗處的土匪擊中左大腿,子彈從骨頭邊擦過,無法行走,被送到後方醫院冶療。在醫院時,馬駿還專門來看望過將軍,但是,他們的深厚友誼,被張國燾的一條毒計割斷了——四方面軍與二方面軍會師後,決定繼續北上。但是,張國燾擔心獨立師的馬駿可能不願隨著走,密電要他們“將其設法秘密處決”。

李中權將軍和老伴詹真輝 李中權將軍和老伴詹真輝

李中權向部隊領導反映了馬駿的情況,說他沒有任何不好表現。但是由於這是張國燾的決定,再請示也無濟於事。在極不情願的情況下,李中權回到獨立師,叫馬駿同他一起到丹巴的紅九十一師師部開會。馬駿就這樣被害了。而他的父親仍相信兒子是開會去了,還在忠實地為紅軍籌糧。

此後幾十年中,將軍一直為此事深感不安。1986年,長征勝利50周年之際,他向中央紀委寫信,說明應當為馬駿平反。同時,又給四川省委、丹巴縣委寫信,說明歷史真相,請他們為馬駿平反,落實政策。他還寫了《征途一曲悲憤歌》,回憶了這段罕為人知的歷史。馬駿終於恢復了烈士的名譽。為此,馬駿的兒子饒布次里和女兒仁青志瑪專門找到將軍,向他獻了哈達。

個人榮譽

1955年被授予空軍 少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和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三遇母親

5位親人

李中權將軍近照 李中權將軍近照

碑牌河場,在距離四川省達縣東北方不遠的地方,那裡是我的家鄉。1915年12月24日,我出生在碑牌河場曾家灣村一戶窮苦農民的家庭里。家裡祖祖輩輩都在務農,父母生養我們五個兄弟、三個妹妹,家裡有田不夠吃,靠租地過活。童年的時間,幾乎都是在飢餓中度過的。當時軍閥苛捐雜稅名目繁多,家庭生活十分清苦。父親和哥哥不得不背糧食翻越大山,到一百二十里外的縣城換鹽,賺錢餬口。儘管如此,我仍然幸運地得到了上學的機會,並且作為張愛萍將軍的學生,得到了思想啟蒙。

30年代初,家鄉人民在軍閥橫徵暴斂下痛苦掙扎幾無生路,這時平地驚雷,徐向前同志率領紅四方面軍入川,在地方黨組織和川東紅軍游擊隊的有力配合下,一舉創建了川陝蘇區!紅旗一展,八方呼應,勞苦大眾拿起刀槍,參加革命。

在革命形勢感召下,我們一家九口全部投奔紅軍。大哥李中泮帶領赤衛隊配合紅軍作戰,二哥李中池拖著病體和四弟李中柏為紅軍籌糧帶路,五妹李中珍帶領婦女隊搶救傷員。

1933年10月,我擔任了蒲家場紅軍游擊隊一大隊政委,回到了家鄉碑牌河,發動民眾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地方政權,迅猛發展紅軍隊伍,配合主力紅軍進軍。也就在這年年底,以劉湘為首的四川軍閥開始了瘋狂的反撲,殘酷殺害紅軍家屬和革命民眾。我家是當地有名的紅色堡壘戶,紅軍走後反動派對這樣的革命家庭首先“血洗”。因此,在紅軍主力撤離時,父母毅然帶著孩子們,全家參加了紅軍。

紅軍走到哪裡,他們就跟到哪裡,為紅軍帶路、送信、籌糧、做飯、洗衣、照顧傷病員。不久,父親重重地病倒了,與英勇獻身在那裡的紅軍戰士一樣,就地和衣掩埋在兩河口青山之畔。我的大哥李中泮,那時已任紅軍赤衛團政委,在紅軍長征前的革命鬥爭中光榮地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母親、弟弟和妹妹,也相繼犧牲在了長征途中。

回憶

1936年7月7日,我的母親倒在了長征的路上。臨咽下最後一口氣時,她叮囑說:“跟著紅軍走!”

開始長征那年,母親已經是53歲了,從小裹腳,只有幾寸長。就這樣,她挪動著小腳拽著弟弟妹妹,夾在奔波的紅軍家屬和部分根據地民眾中,從川東走到川西,兩條腿腫脹的像個紫蘿蔔,用手一摁一個抗,左小腹還長了一個毒瘡。即便如此,她仍舊過四江(嘉陵江、涪江、渠江和岷江)、翻雪山,在一年零三個月里,一步步走過了近兩萬里。

在長征路上,我三次遇見母親,腦海里還時常浮現出母親的音容。第一次遇見母親是1934年4月,那次她在路上一見我便喊:“兒啊!你到哪裡去了。”我與母親談了許久,儘管母子二人都已知道父親去世的訊息,卻都相互隱瞞著。最後她還是告訴了我,這時母子二人才都放聲痛哭。

第二次遇到母親,是1936年3月的一天,地點是西康省寶興城。那時,由於張國燾陰謀另立中央、分裂黨,胡亂下令紅四方面軍忽北上,忽南下,竟導致紅四方面軍三過雪山草地。此時,我正準備第二次進入草地。那天黃昏,我在一幢二層小木樓上,通過小窗戶觀察外面的地形。突然,我看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正拄著拐棍,一瘸一拐地艱難走來,後面還跟著三個孩子。這一夜,母子談了很多,談得很晚。母親深明大義,相信自己的路走對了,再三叮囑我要全力搞好工作,不可為她們分心。面對這樣堅強的母親,原先搜腸刮肚想好的幾句寬慰話,早已被淚水所淹沒。在這樣的境地中,自己能為母親解決什麼問題呢?她還不知道,二哥李中池在戰鬥中犧牲了,中珍妹在過草地時餓死了,她的丈夫也犧牲了。

最後一次見母親是1936年6月,在西康省丹巴縣東邊耳時。那時已擔任紅四方面軍大金川獨立二師政委的我,正在行軍路上。此次見面,母親長時間一言不發,也不再問我什麼。我與她都心照不宣,時下的條件,很難為她解決任何問題,此次一別恐難再見。

黨當爹娘

李中權將軍 李中權將軍

看我萬分為難,通信員遲疑了一會兒說:“要不,我留下來照顧伯母吧!”“不行,北上的紅軍一個也不能少。”看我有些心動,母親開口說話了:“我能走,兩年都走過來了,還愁走不到陝北?”望著她憔悴多病的身體與幼小的弟弟妹妹,聯想到今後她們將面對的嚴峻征程和可怕處境,我內心難過得猶如刀割。我不忍心留下重病纏身的母親和年少的弟妹不管,但紅軍獨立師更不能缺少政委。

隊伍越走越遠,快走完了。我留下了自己的戰馬和部分乾糧,策馬揚鞭含淚而去,不忍回頭再看。再過幾天,就要翻越終年大雪覆蓋的雪山了,母親和弟妹將怎樣面對呢……

噩耗還是傳來了。原來憑著驚人的毅力和戰馬的幫助,母親和弟妹們翻過了雪山。可是到了西康草地爐霍,母親再也走不動了。她拔下頭上的簪子扎破了腹部的毒瘡,黑黃的膿水直往外冒。

1936年7月7日,母親不行了。

讓人欣慰的是,我們四兄妹終於完成了長征,勝利到達了陝北,於1937年春節相聚在延安寶塔山下。有一張我們四兄妹在延安的合影,那一年,我22歲最大,行三,大哥、二哥已經犧牲,還有十八歲的四弟李中柏,十五歲的五弟李中衡,年僅九歲已經是小紅軍的么妹李中秋。

從此,我們把黨當作了爹娘。永遠跟著黨走。

人物故事

報恩

2011年6月1日,南京軍區空軍原政委李中權致信空軍黨委,表達自己埋藏心底多年的一個願望,向黨的生日獻上自己的一份賀禮——20萬元特殊黨費。

李中權在信中說:“我知道自己已經進入了人生的最後階段,作為個人我已經做好了應有的準備。但對黨的深情,並沒有因為年齡的增長有所改變,而是更深更厚更讓我夢寐縈懷了。我覺得我的一切都是黨給的,我的生活組織上也照顧得很好。從內心深處講,我把組織上和同志們對我的關心愛護,都記在了黨的身上。我現在還剩下20萬元存款,我把這點錢委託空軍黨委代我作為黨費交給我親愛的黨,權當我獻給黨的生日的一點心意。我永遠熱愛黨,黨就是我的母親。”

空軍機關為了實現老紅軍的這一心愿,決定舉行一個簡樸而隆重的交納特殊黨費的儀式。考慮到李老年事已高、行動不便,儀式就安排在李老家的客廳舉行。

2011年6月3日,北京艷陽高照,李老的精神格外好,他特地穿上了最中意的一件深灰色中山裝,為客人準備的水果和鮮花擺在茶几上。

下午3時許,空軍副政委王偉一行來到李老家中,向李老致以親切的慰問和崇高的敬意。在工作人員的攙扶下,李老站起身來,雙手捧起裝滿20萬元特殊黨費的紅色盒子,親手交到王偉手中,現場響起長時間熱烈的掌聲。

回首自己走過的革命道路,李中權動情地說,“許多同志戰友沒看到革命的勝利就犧牲了,跟他們比,我為黨做點事情算不了什麼。沒有黨的培養就沒有我的今天,我的一切都是黨給的。只要我一息尚存,我的心永遠向著黨。”

追憶

李中權家的客廳里,掛著中央軍委原副主席遲浩田贈送的條幅“滿門革命赤子,輝煌永留青史”和一幅李中權母親的畫像。老將軍說:“我們一家9人全部參加長征,長征勝利到達陝北時,僅倖存4人。每次回憶起長征來,尤其是想起母親,心裡總是很難受。”

李中權將軍書法“愛我中華” 李中權將軍書法“愛我中華”

李中權出生在四川達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為了不受人欺負,父母從孩子中選中李中權,四處借錢支持他去讀書。1930年,他以全縣第一的成績,考入達縣中學。在學校里,李中權不僅學習了文化知識,也接觸了新思想。“讀高小時,張愛萍將軍曾是我的老師,是他給我看了列寧的《論兩個策略》和《唯物史觀》等,對我進行最早的思想啟蒙。”

此後,李中權加入了共青團、“反帝擁蘇大同盟”,組織學生運動……後被調到蒲家場任達縣紅軍游擊隊一大隊政委,開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1933年,李中權率領300多人的部隊打回家鄉時,全家9口人投奔紅軍,後來全部參加長征,5人獻出了寶貴生命。受“左傾”路線迫害,大哥李忠泮被無辜殺害;二哥李忠池在戰鬥中犧牲;父親李惠榮為了掩護紅軍通訊員,身負重傷壯烈犧牲;母親王理詩、妹妹李中珍在長征途中犧牲在草地上。

與母親的最後一面,是李中權心中永遠的痛。1936年5月,紅四方面軍準備再度進入草地前,李中權見到了母親。那時,50多歲的母親得了嚴重的腿病,在兩個孩子的攙扶下吃力地趕路。“北上的紅軍一個也不能少。”李中權的警衛員想要留下來照顧老人,被母親斷然拒絕了,“我能走,雪山都走過來了,還愁走不到陝北?”李中權只好解下自己的糧袋,牽過自己的戰馬,把韁繩交給弟弟,含淚揮別母親。幾個月後他才知道,母親沒能走出草地……

信念

在黨的關懷培養下,李中權從一名紅軍戰士、抗日勇士、抗美援朝英雄,一步步成長為軍隊高級幹部。他說:“只有經過寒冬的人才能理解春天的溫暖。”

李中權最小的兒子李洋記得,小時候父親常常召集家人一起開“憶苦思甜會”。李中權給兒女們講述自己父母當年的困苦生活,他認為“忘記了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李洋說,每次開會都必須吃“憶苦思甜飯”——一種根本無法下咽的菜糰子。“父親最痛恨浪費的舉動,吃飯不能有一顆米粒掉在桌上。即使他年紀大了,有時候在外面吃飯別人給他多盛,他又不好拒絕,為了不浪費,他都要硬著頭皮吃完。”

兒女長大工作後,李中權常常告誡孩子們,“說老實話、辦老實事、作老實人。”李洋參軍後,父親寫信說,要在基層連隊好好鍛鍊,為國防建設作出貢獻。退伍後,李洋為了弘揚紅軍精神,創辦了文化傳媒公司,傳播紅色文化。2007年6月,李中權和妻子詹真輝送給每個孩子一幅題詞:“牢記八榮八恥,真正作個合格的紅色後代。”

耄耋之年,老有所為。李中權離休後,堅持學習,撰寫和發表了不少文章,並出版了《李中權征程記》和《李中權征程軼事文集》等作品。他經常到工廠企業、基層連隊和大中國小等去宣講紅軍精神,激勵年輕一代奮發圖強。“只要有一份力,我都要為黨的事業作貢獻。”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災情牽動著李中權的心。李老時刻惦念著災區人民,關注著災區搶險和重建,深情著文《滄海橫流顯英雄》。“近百年來,中華民族經歷了太多的苦難、災禍和兵燹。每當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率先捨命相拼的是中國共產黨;每當人民民眾受災受難命懸一線的緊迫時刻,振臂高呼‘跟我來’的還是中國共產黨。”

雖居北京,李中權卻一直關心故鄉達縣,先後為老區的中國小、道路建設等捐款總計16萬元。2008年9月,達縣碑廟初級中學50周年校慶之際,李中權為學校題詞“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他還特意為達縣碑廟初級中學的同學們題詞“少年出英雄!”,勉勵故鄉學子刻苦學習、報效祖國。

2011年6月23日,北京市東城區金台國小黨團員教師攜手少先隊員代表,來到李中權家中,開展“憶崢嶸歲月、麵塑傳真情,喜迎建黨90周年”活動。師生將慰問信和自己製作的長征情景麵塑送給李爺爺,李中權笑得特別開心,他勉勵孩子們,在黨的領導下,全面發展,長大報效祖國,“太陽最終還是你們的。”

建紀念館

遼瀋戰役紀念館 遼瀋戰役紀念館

198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聯合下發了(廳字【1985】139號)《關於修建遼瀋戰役紀念館的批覆》,同意在錦州修建遼瀋戰役紀念館(新館)。

出席建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全體人員合影 出席建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全體人員合影
出席建館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的委員視察工地 出席建館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的委員視察工地

1986年4月8日,中共中央組織部、解放軍總政治部發出《關於遼瀋戰役紀念館建館委員會組成人員的通知》(組任字【1986】36號),任命曾任東北野戰軍第九縱隊政委的李中權為遼瀋戰役紀念館建館委員會委員,直接參與領導遼瀋戰役紀念館新館的建設工作。曾克林同志先後參加了遼瀋戰役紀念館建館委員會召開的全部四次會議,參與審定了建築設計方案、陳列大綱細目、陳列藝術設計方案和《攻克錦州》全景畫創作樣稿,協助解決了資金不足等建館工作中的各種重大難題,為遼瀋戰役紀念館新館的順利落成做出了重要貢獻。 1986年7月10日,李中權同志參加了在遼瀋戰役烈士陵園舉行的遼瀋戰役紀念館新館建設奠基典禮。

1988年10月31日,上午9時28分,遼瀋戰役紀念館新館落成典禮隆重舉行。李中權同志出席了典禮儀式。

賦詩一首

李中權將軍近照 李中權將軍近照
贊偉大的黨九十華誕
李中權 二○一一年六月

敬愛的黨!
親愛的母親!
將迎來您九十華誕,
您的八千多萬兒女,
向您深深祝福,
親切敬禮!
在這美好的日子裡,
我們緬懷先烈,
我們追憶往昔,
我們面向未來,
我們只爭朝夕。
是敬愛的領袖毛主席
領導我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
毛澤東思想,
是我們心中永遠的紅旗!
是鄧小平理論指引中國,
走向共同富裕;
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我們,
為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勤奮努力!
是科學發展觀,
引導我們可持續發展,建設和諧社會!
我們是人民子弟兵——永遠忠誠於黨,
熱愛人民,報效祖國,獻身使命,崇尚榮譽。
在黨九十華誕的時候,
我們慶祝,
我們狂歡,
我們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
我們歌唱,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我們豪情百倍,
不怕困難,迎接挑戰,
為了光輝燦爛的明天,
我們微笑著勞作,揮汗如雨。

因病逝世

開國少將、南京軍區空軍原第二政治委員李中權同志(副大軍區職待遇),因病醫治無效,於2014年8月4日6時10分在北京病逝,享年100歲。李中權的遺體告別儀式於8月11日上午9時在八寶山革命公墓一號告別廳舉行。

生前,他曾一次性將20萬元黨費交於組織,並再三囑託關心家鄉紅軍國小建設。

李中權將軍雕像 李中權將軍雕像

2014年9月29日,李中權將軍安葬於八達嶺陵園。

社會活動

2011年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年之際,李中權一次捐出了20萬元特殊黨費。“5·12”汶川地震後,李中權捐款20萬元援助災區建設。“4·20”蘆山地震後,李中權再次拿出10萬元積蓄,對口捐助受災地區天全縣,捐款最終作為教育基金,用於災區教育事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