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東征

第二次東征

1925年(民國十四年)10月至11月,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廣州國民政府東征軍在廣東地區對軍閥陳炯明殘部的一次進攻戰役。第二次東征開始時,東征軍就有三萬餘人出擊。第二次東征是在國民政府成立後進行。1925年9月,原已被打敗的廣東軍閥陳炯明殘部,乘東征軍主力回師廣州,平叛楊希閔、劉震寰叛亂之機,再次叛亂,重占潮州、汕頭;盤踞廣東東南部的軍閥鄧本殷也與其配合,企圖向廣州進攻。至此,陳炯明殘部流竄於閩贛邊,再也無力襲擾東江。

戰役介紹

第二次東征第二次東征

第二次東征是在國民政府成立後進行。國民政府成立後,著手實行軍事上的統一,1925年7月3日,成立軍事委員會。7月8日,將所屬軍隊統一編為國民革命軍,開始為6個軍,後增至8個軍,到1925年底,國民革命軍有85000人,成為一支有相當規模的軍隊。第二次東征開始時,東征軍就有三萬餘人出擊。

戰爭將領

毛澤東和周恩來毛澤東和周恩來

東征軍組織領導者及將領:

蔣介石,廣州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黃埔軍校校長,東征軍總指揮。

許崇智,國民政府常委兼軍事部長、廣東省長兼軍事廳長,東征軍參謀長。

周恩來,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東征軍政治部主任。

汪精衛,國民政府主席委員、軍委會主席、東征軍黨代表。

胡漢民,國民政府常務委員、軍委會委員。

何應欽,第一縱隊縱隊長,東征軍中路指揮。

李濟深,第二縱隊縱隊長,右路指揮。

程潛,第三縱隊縱隊長,左路指揮。

劉堯宸,第四團團長。在進攻惠州時不幸中彈陣亡。

陳炯明“救粵軍”將領:

劉志陸,救粵軍總指揮。

李易標,前敵總指揮。

洪兆麟,指揮。

葉舉,指揮。

林虎,指揮。

謝文炳,左路指揮。

王定華,中路指揮。

林烈,右路指揮。

戰爭過程

1925年9月,原已被打敗的廣東軍閥陳炯明殘部,乘東征軍主力回師廣州,平叛楊希閔、劉震寰叛亂之機,再次叛亂,重占潮州、汕頭;盤踞廣東東南部的軍閥鄧本殷也與其配合,企圖向廣州進攻。廣州國民政府為徹底消滅廣東省的軍閥勢力,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遂決定進行第二次東征。東征軍轄第1、第2、第3縱隊,由總指揮蔣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來率領,向東江地區陳炯明殘部發動進攻。10月14日,東征軍在省港罷工工人、東江農民的配合下攻占惠州,爾後,兵分三路,向東江腹地繼續進攻。11月4日,東征軍收復潮州汕頭,28日後,又攻占五華、興寧、梅州市梅縣區、大埔,乘勝追擊殘部,直至閩邊永定一帶。至此,陳炯明殘部流竄於閩贛邊,再也無力襲擾東江。與此同時,國民革命軍另一部又先後消滅了鄧本殷在高州、雷州及海南島的部隊,使廣東革命根據地基本趨於統一,為國民革命軍舉行反對北洋軍閥的北伐,奠定了較為可靠的後方基地。

民國初年戰爭列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