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是經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國家科技部及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由第三軍醫大學主管、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醫藥衛生類學術刊物。

基本信息

期刊簡介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創刊於1979年,現為半月刊。版本採用國際標準210mm×297mm開本,現任主編為王正國院士。

主要欄目

設有:專家論壇、論著(軍事醫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預防醫學、檢驗醫學、生物醫學工程等)、技術方法、研究快報、短篇論著、經驗交流、疑難病例、個案與短篇和學術之窗。

辦刊宗旨

以質量特色求生存,以社會效益求發展,在傳播新理論、交流新經驗、推廣新技術、普及新知識等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

影響引子

近年來,刊文地區分布數已達到31個,涉及國內外機構159個,涵蓋了生物醫學的全部學科,各類基金資助項目論文占每期刊出論著的45%左右。刊出的論文被引用率和學報的影響因子也逐年上升,據2010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數據顯示,《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9年度的影響因子為0.505(2007年度為0.439、2006年度為0.428、2005年度為0.381、2004年度為0.333),總被引頻次為2859次(2007年度為2177次、2006年度為1767次、2005年度為1477次、2004年度為1226次),他引率為0.86,基金論文比為0.48。綜合評價在全國醫科大學學報類50種期刊中列第2位,在全國1946種期刊中列第190位。

收錄情況

創刊以來,經過不斷努力,《第三軍醫大學學報》辦刊質量不斷提高,現已被美國《化學文摘》(CA)、俄羅斯《文摘雜誌》(AJ)、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資料庫(CSTPCD)(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第3版)(北京大學圖書館)等國內外檢索系統收錄,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和中國自然科學類核心期刊。
國外檢索系統收錄情況(2010年)
經“中國高等學校自然科學學報研究會”國際檢索系統諮詢部查詢,《第三軍醫大學學報》已經被下列國際重要資料庫收錄:
俄羅斯《文摘雜誌》(AJ, Abstracts Journal,VINITI)。
美國《化學文摘》(CA,Chemical Abstracts)。你刊2008年出版的英文摘要入庫365篇;進入千刊表,排名第227位。檢索自scifinder Scholar(2007)。
波蘭《哥白尼索引》(IC, Index of Copurnicus)。 參見免費中文網站。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中國文獻資料庫》(JST, Japan Science & Technology Agency(Chinese Bibliographic Database)),2007年首次進入。
西太平洋地區醫學索引》(WPRIM,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第二批進入。
美國《烏利希期刊指南》(Ulrich PD,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

獲獎情況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是中國被引頻次最高的500種科技期刊之一。自1989年以來,《第三軍醫大學學報》先後20餘次獲全國、全軍、教育部和省、市優秀科技期刊一、二等獎,2003年、2005年兩度被評為“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科技期刊獎”(該獎項為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和國家科技部共同評選的我國期刊界的最高獎項)。2008、2009、2010連續3年入選“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2008、2010連續2屆被教育部科學技術司評為“中國精品科技期刊”和“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歷史沿革

1979年1月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正式創刊,內部出版,刊期為季刊
1983年9月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取得四川省期刊登記證(210號),第3 期正式出版、國內公開發行,
英文刊名為:Bulletin of The Third Military Medical College
1984年4月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第一屆編委會成立
1986年3月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第1期將英文刊名改為:Acta Acadiemiae Midicinae Militaris Tertiae
1988年2月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刊期改為雙月刊
1999年1月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刊期改為月刊
2003年1月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刊期改為半月刊

投稿須知

1 本刊欄目
1.1 論著
報導原創性的研究成果。要求數據完整、可靠,結論明確,一般全文不超過8000字,篇幅不超過4頁(含圖表和參考文獻,下同)。正文前要有3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3~6條中文關鍵字,中圖分類號,與中文對應的英文題目、摘要和關鍵字。
1.2 專家述評
主要為編輯部約稿。結合作者本人或研究組的長期工作成果,對某一專題進行系統、詳盡的闡述,評論研究現狀,著重於尚未解決的問題,分析未來發展方向,提出今後研究工作的思路。其餘同“1.1”。
1.3 短篇論著
報導有創新性成果。一般全文不超過4000字,篇幅不超過2頁。正文前要有3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3~6條中文關鍵字,中圖分類號。無英文文題、英文摘要等。其餘同“1.1”。
1.4 技術方法
報導有參考和借鑑價值的技術方法,尤其要求所報導的材料、方法、步驟詳盡,具有可重複操作性。一般全文不超過4 000字,篇幅不超過2頁。正文前要有3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3~6條中文關鍵字,中圖分類號。無英文文題、英文摘要等。其餘同“1.1”。
1.5 經驗交流
報導研究工作的重要發現和體會。一般全文不超過3000字,篇幅不超過2頁。無中英文摘要。文末保留3~6條中文關鍵字,中圖分類號。其餘同“1.1”。
1.6 個案與短篇
報導研究工作的重要發現和體會,尤其歡迎疑難病例報導、誤診誤治分析等類稿件。一般全文不超過2 000字,篇幅不超過1頁。無中英文摘要。文末保留3~6條中文關鍵字,中圖分類號。
1.7 學術之窗
報導我校建設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主要包括學術會議紀要、學術人物、項目研究重大進展、重要科技獎勵、重大研究成果等。
2 文章書寫順序
2.1 文題
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文題力求簡明、醒目,應準確地反映論文的主題。儘量不用縮略語
2.2 作者
作者應具備下列條件:(1)參與選題和設計或參與資料的分析和解釋者。(2)起草或修改論文中關鍵性理論或其他主要內容者。(3)能對編輯部的修改意見進行修改、核對,在學術界進行答辯,並最終同意該文發表者。凡在論文上署名的作者,均應簽名授權發表。僅參與獲得資金或收集資料者不能列為作者,僅對科研小組進行一般管理也不宜列為作者。其他對該研究有貢獻者可列入致謝部分。作者不同單位的,在作者姓名右上角標註1、2、3……。
2.3 單位
署名為第一的單位應是稿件報導研究的智慧財產權所屬的單位。
2.4 城市及郵政編碼
2.5 中文摘要
本刊一律採用4項結構式摘要,具體層次為: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結果(Results)和結論(Conclusion)。具體要求:(1)目的:需與正文前言相一致,與結論相呼應。(2)方法:需包括文中所使用的主要方法的名稱、病例(動物)數和必要的分組情況。(3)結果:與研究結論相關的主要結果及數據、統計學意義均應列出,並與文核心實無誤。(4)結論:需與研究目的相呼應。(5)中文摘要一般在300字左右
2.6 關鍵字
關鍵字採用《醫學索引》(Index Medicus)的《醫學主題詞表》(MeSH)所列的詞。如表中無相應的詞,處理辦法有:(1)可選用直接相關的幾個主題詞進行組配。(2)可根據樹狀結構表選用最直接的上位主題詞。(3)必要時,可採用習用的自由詞並排列於最後。關鍵字中的縮寫詞應按MeSH還原為全稱,如“HBsAg”應標引為“肝炎表面抗原,乙型”。關鍵字之間用“;”分隔。
2.7 中圖分類號
中圖法分類號請根據論文內容的學科分類從《中國圖書館分類法》中查得。
2.8 英文文題
與中文文題一致。
2.9 作者姓名
拼音,姓前名後,姓的首字母和名的首字母大寫,雙名中間不加連字元。舉例: Wang Liqing。
2.10 作者單位的英文譯名,城市,郵編,國名
2.11 英文摘要與中文摘要一致。
2.12 英文關鍵字
採用《醫學索引》(Index Medicus)的《醫學主題詞表》(MeSH)所列的詞。
2.13 基金項目
若論文為基金項目,請在文章首頁下角註明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須中英文對照。具體樣式參見主頁"編輯園地"中的《新:各級各類科研項目中英文規...》。
舉例: [基金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0770950)
在英文關鍵字後加上基金資助的英文內容: Supported by the General Program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2.14 作者簡介
包括作者姓名、性別、學位、職稱、研究方向、發表論文數量,聯繫方式(固定電話、E-mail) 。
2.15 通信作者
通信作者應在投稿時確定,如在來稿中未特殊標明,則視第一作者為通信作者。第一作者與通信作者不是同一人時,在論文首頁腳註通信作者姓名、聯繫電話及E-mail。
在英文關鍵字後加上通信作者的英文內容。舉例:Corresponding author: Wang Lin, Tel:86-23-687……, E-mail:……
2.16 正文
2.17 志謝
對參加部分工作的合作者、接受委託進行某項工作的輔助人員,以及給予指導、提供資助者,可用簡短的文字表示感謝。原則上應徵得被感謝人的同意方可提名感謝。致謝內容加括弧置於正文之後,參考文獻之前。
2.18 參考文獻
必須以作者親自閱讀過的近年(5年內為宜)主要文獻為限,在文內用角碼標註(用阿拉伯數字加方括弧表示)。內部刊物、未取得國內統一刊(書)號的會議論文集及待發表資料等請勿作為文獻引用。
3 圖表的要求
3.1 圖
圖(含照片)要精選並應有“自明性”,即只看圖、圖題,不閱讀正文,就可理解圖意。圖應有圖序和圖題,並在正文中標示。圖中注釋符號請用“a、b、c、d ……”等英文字母標註。
3.2 線條圖
列印應該點線分明、粗細適當、墨色均勻、切忌淺淡。圖的大小通常以9cm×6cm為宜。橫縱坐標標目應簡明,且必須標註量、單位國際符號。坐標上的量與單位的符號和縮略詞應與正文一致。
3.3 照片
請選用圖像清晰、層次分明、反差良好的黑白或彩色照片(300萬像素、JPG格式)。顯微照片應註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數。組織切片照片要選準所需顯示的部位,並將其置於照片中央或用箭頭標示為宜。對可辨認的患者照片,作者應負責徵得患者的同意,並進行技術處理,儘量使其不易辯認。
3.4 表
表應有“自明性”,有簡明、準確的中文表題。遵照統計學要求繪製,並寫出表序,隨文排版。表內一般用阿拉伯數字,上下行位數對齊;數據必須準確。
4 參考文獻書寫格式
作者姓前名後,超過3名作者列前3名,後加“,等”;英文姓名,姓全部大寫,名縮寫;文獻的項目要完整,各項的順序和標點要和格式要求一致;未公開發表的論文、報告不列入正式文獻,如有必要可在正文當頁下加注。英文文獻格式同上。參考文獻在正文中按出現順序用[1], [2]......在右上角標註,放在“參考文獻”中時,用[1],[2],...順序標註。
4.1 期刊文獻的著錄格式 :作者.篇(題)名.刊名,年,卷(期):起頁-止頁.
作者不超過3位應全列出,姓名之間加逗號;4位以上作者應寫出前3位作者,再加逗號及“等(et al)”。例:
[1]潘瑞芹, 賈振庚, 劉德輝. 胰腺及壺腹周圍癌100例診治分析[J]. 實用外科雜誌, 1987, 8(5): 404-407.
[2]Hsu S W, Raine L, Fanger H. The use of anti?avidin antibody and avidinbiotin peroxidase complex in immunoperoxidase[J]. Am J Clin Path, 1981, 75(6): 816-819.
[3]梁景東, 高玉堂, 鄭葦, 等. 237例胰腺癌病例對照研究[J]. 腫瘤, 1988, 2(1): 56-61.
[4]Zhao H X, Miller C, Reitz B A, et al. Surgical repair of tetralogy of Fallot[J].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1985, 39(2): 204-206.
4.2 書籍文獻的著錄格式 :著者.書名.其他責任者(任選).版次(第1版可省略).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頁-止頁.例:
[5]翁恩琪. 痛與鎮痛[M].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7: 164-233.
[6]Eissen H N. Immun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molecular and cellular principles of the immune response[M]. 5th ed.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74: 406-409.
4.3 專著中析出文獻的著錄格式 :析出文獻著者.析出文獻篇(題)名//專著編者.專著題名.版次(第1版可省略),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頁-止頁.例:
[7]鍾學禮. 低血糖症[M]//林兆耆,戴自英.實用內科學. 第17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1983: 945-949.
[8]Risdon R A. Diseases of the kidney and lower urinary tract[M]//Berry C L. Paediatric Pathology. Berlin: Sprilinger?verlag, 1981: 395-450 .
4.4 論文集類文獻 :論文作者. 論文題目//編者. 論文集名: 其他題名信息. 出版城市(或者會議城市): 出版者, 出版年: 引文起始-截止頁碼.
[2] Ganzha V G, Mayr E W. Computer algebra in scientific computeing, CASC 2000: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Workshop on Computer Algebra in Scientific Computing, Samarkand, October 5—9, 2000[C], Berlin: Springer, c2000.
[3] 中國力學學會, 第3屆全國實驗流體力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 天津: [出版者不詳], 1990.
4.5 學位論文類文獻 :作者. 學位論文題名. 城市: 論文保存單位, 年份.
[10] 張志祥. 間斷動力系統的隨機擾動及其在守恆律方程中的套用[D]. 北京: 北京大學數學學院, 1998.
4.6 網路文獻 :主要責任者. 題名[文獻類型標誌/文獻載體標誌].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 獲取和訪問路徑.
[1] 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 Inc. History of OCLC[EB/OL]. [2000-01-08].
4.7 專利文獻:專利申請者或所有者. 專利題名: 專利國別, 專利號[文獻類型標誌]. 公告日期或公開日期[引用日期]. 獲取和訪問路徑.
[1] 姜錫州. 一種溫熱外敷藥製備方案: 中國, 88105607.3 [P]. 1989-07-26.
5 醫學名詞、縮寫詞、計量單位及數字用法等
5.1 醫學名詞
以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醫學名詞》為準,暫未公布者仍以人民衛生出版社編的《英漢醫學辭彙》為準。中文藥物名稱應使用2005年版藥典《法定藥物》或衛生部藥典委員會編輯的《藥名辭彙》(非法定藥物)中的名稱,英文藥物則採用國際非專利藥名,不用商品名。
5.2 縮寫詞
除已被公認常用的縮寫詞可不加說明直接引用(例如:ACTH、DNA、HBsAg)外,其餘第1次出現時一律先寫出中文名詞後括弧標註英文全稱及縮寫詞,文中引用中國人姓名時,應寫全名。
5.3 計量單位
嚴格執行國務院《關於在我國實行法定計量單位的命令》,全面貫徹國家標準GB 3100~3102?93《量和單位》的規定,在文稿中應正確使用和書寫量和單位的名稱和符號。量符號以斜體拉丁或希臘字母表示(pH用正體),例如:m(質量),t(時間),λ(波長)等;為表示不同的限定條件,量符號可設下角標,例如:物質B的量濃度CB,物質B的質量濃度ρB等。單位符號一律以正體拉丁或希臘字母表示,例如kg(千克),m(米)等。圖表中表示數量的量和單位時,應採用“量/單位”的標準化形式,即把量符號寫作分子,單位符號寫作分母。例如,“t/h”(時間單位“小時”),“p/kPa”(壓力單位“千帕”)等。人體內某物質的含量,凡已知相對分子質量者,一律用物質的量濃度單位表示;尚未精確測得相對分子質量的組分,如某些蛋白質,仍可用質量濃度單位表示。不論使用的量濃度或質量濃度,一般使用L(升)作為人體檢驗組分濃度基準單位的分母。組合單位符號中表示相除的斜線多於1條時應採用負數冪的形式表示,如“mg/(kg·d)”不能寫為“mg·kg-1d-1”、“mg/kg/d”,也不能寫為“mg/kg·d-1”。帶長度單位的每個數值後的單位不能省略。如40 mm×20 mm×30 mm不能寫成40×20×30 mm,也不能寫成40×20×30 mm3。
5.4 數字用法
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數字且很得體的地方,均應使用阿拉伯數字。數值的修約不能採用“四捨五入”法則,應為“4舍6入5看後,5後有數進上去,5後為零看左數,左數奇進偶捨棄”。數值範圍的表示形式:5至10應為5~10;5萬至10萬應為5萬~10萬,不能寫成5~10萬;3×109至5×109應為3×109~5×109,或(3~5)×109,不能寫成3~5×109;60%至70%應為60%~70%,不能寫成60~70%。以百分數表示的均值和標準差應寫作(50.2±0.6)%,而不寫作50.2±0.6%或50.2%±0.6%。分數的分號用斜線表示,數學公式例外。
5.5 符號
5.5.1 外文與符號
應正確使用外文字母的正斜體、大小寫和上下角標。外文字母、阿拉伯數字、百分號之後的句號用黑圓點“.”。單位和詞頭符號一律用正體,量的符號必須是斜體。國際單位制中單位名稱來源於科學家姓氏時,其第1個字母應大寫,如:帕[斯卡]、焦[耳]、瓦[特]……(Pa、J、W…)。
5.5.2 統計學符號
按國家標準GB 3358?82《統計學名詞及符號》的有關規定書寫,常用統計學符號如下:(1)樣本的算術平均數用英文小寫字母表示(中位數仍用M);(2)標準差用英文小寫s;(3)標準誤用英文小寫s;(4)t檢驗用英文小寫t;(5)F檢驗用英文大寫F;(6)卡方檢驗用希文小寫χ 2;(7)相關係數用英文小寫r;(8)自由度用希文小寫υ(鈕);(9)機率用英文大寫P(P值前給出具體檢驗值,如t值、χ 2值、q值等)。以上符號均用斜體。
5.5.3 連線線
用於把意義密切相關的詞連成一體,我刊用半字線“-”,若表示範圍則用“~”。
6 稿件處理
6.1 投稿
作者登錄我刊審稿系統註冊後,提交Word文檔。作者可隨時用自己的用戶名和密碼登入我刊網站,了解稿件處理進程。若2個月仍無處理結果,可與編輯部電話或電子郵件聯繫。
投稿的同時還需交納審稿費50元,提交單位介紹信,介紹信除證明稿件內容的真實性之外,還應證明稿件無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問題、署名無爭議等。 同時請提交全體作者簽名的《論文專有使用權授權書》。
來稿請按《第三軍醫大學學報》投稿排版格式(投稿時用,可從主頁作者園地下載)排版,圖表請用中文表示。外文字母、符號,須區分正斜體與大小寫;用於上標或下標的字母、數碼或符號,其位置高低須區別明顯。
6.2 稿件修改
稿件在編輯初審、專家評閱和編輯複審等流程中均可能提交作者修改。作者應按編輯給的退改意見仔細修改,在修改的同時,擬定修改說明。修改說明應逐條回答編輯的修改意見,如作者有不同意見,應說明理由。作者修改後將修改稿和修改說明傳至系統。
6.3 稿件處理流程
①編輯初審查重;②有關專家2~3人審定;編輯匯總意見提交作者修改。③作者按專家意見認真修改後,論著類稿件交定稿會(常委集體審稿)審議。編輯匯總定稿會意見提交作者修改排版。其他類稿件提交總編審定。④作者修改後按我刊修改稿終稿格式排版,編輯加工後提交總編簽發。⑤錄用前查重、核對參考文獻、修改英文摘要等。⑥責任編輯對稿件精加工,作者校對清樣。⑦發刊。
以上任何一個流程發現問題,都有可能由編輯提交總編,建議退稿。
6.4 智慧財產權
稿件一經總編指定刊期,我刊將向作者傳送《稿件錄取通知書》,在此之前,請勿將該稿投往他處。自投稿之日起,超過90天還未接到編輯部對稿件的處理通知,作者在徵求我刊意見同意後,可改投他刊。
如我刊發現作者有一稿兩投和重複發表嫌疑,將按我刊“對一稿兩投和重複發表問題處理的聲明”(見主頁作者園地)程式和要求處理。
本刊已入編萬方數據資源系統、中國期刊網和《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作者稿件一經錄用,將同時被萬方數據資源系統、中國期刊網和《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等多種全文資料庫收錄,如作者不同意收錄,請在投稿本刊時提出聲明,否則將視為同意收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