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世界

第三世界

第三世界包括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以及其他地區的130多個國家,占世界陸地面積和總人口的70%以上。開發中國家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有廣大的市場和豐富的自然資源。還有許多戰略要地,無論從經濟、貿易上,還是從軍事上,都占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此名詞最先由經濟學家Alfred Sauvy於1952年8月14日的法國雜誌Le Nouvel Observateur中提出。

基本信息

名稱由來

第三世界第三世界
此名詞最先由人口學家Alfred Sauvy於1952年8月14日的法國雜誌Le Nouvel Observateur中提出。原本是指法國大革命中的Third Estate(第三階級)。冷戰時期,一些經濟發展比較落後的國家為表示並不靠攏北約或華約任何一方,用“第三世界”一詞界定自己。1973年9月不結盟國家在阿爾及爾通過的《政治宣言》中正式使用了“第三世界”這個概念。

另外,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在1974年2月22日同尚比亞共和國總統卡翁達談話中曾提出:“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個非洲除了南非,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眼下,這個詞主要指那些具有很小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UN Human Development Index)的國家,不管他們屬於哪種意識形態。這些國家在學術上也被稱為南部國家,開發中國家,不已開發國家和主體世界(Majority World)。

第三世界國家絕大多數過去都是帝國主義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屬國,它們取得政治獨立後,還面臨著肅清殖民主義殘餘勢力、發展民族經濟、鞏固民族獨立的歷史任務。它們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並且第三世界相對而言都是不怎么發達且較貧困的國家。

理論

按照毛澤東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第三世界首先是一個今日世界性階級分析得出的概念。也就是說,毛澤東是把今日全世界作為一個經濟政治體系來分析的,而不是把今日世界的各個部分作為相互分離的經濟政治體系來分析的。馬克思曾指出:世界史不是從來就有的,資本主義時代才開創了世界史。我國著名世界史學家齊世榮曾解釋說:世界史不是中國歷史,印度歷史,歐洲歷史,非洲歷史等等的相加。當資本主義時代使全世界變成了一個各個部分相互密切關聯的有機的經濟政治體系時,世界史才產生。而毛澤東,就是把中國的國情放在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所產生的世界史這個大背景下來認識的。

毛澤東同志在70年代對世界政治、經濟力量作出了科學的劃分,他根據50年代國際各種政治、經濟力量的發展狀況,指出美國和前蘇聯兩個超級大國是第一世界,亞洲(除日本外)、非洲、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區開發中國家是第三世界,處於兩者之間的已開發國家是第二世界。三個世界的理論對於孤立霸權主義和進一步加強中國同第三世界各國的團結和友好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發展歷程

第三世界是在二戰以後發展起來的。萬隆會議、不結盟運動、七十七國集團是第三世界形成和發展的三個標誌。開發中國家的外部不均衡、外貿的不均衡結構、缺乏外匯、起伏波動的出口收入、債務問題、經濟依賴性。

簡介

殖民體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是緊密相連的。第三世界正是隨著殖民體系的瓦解,在戰後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加強聯合的產物。它們所經歷的共同歷史遭遇和所面臨的維護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的共同歷史任務,使廣大第三世界國家逐漸認識到聯合鬥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亞非會議

亞非會議的召開(1955年4月18~24日)二戰後,亞非地區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已有約三十個亞非國家打碎了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枷鎖而獨立;舊的國家政治秩序雖然已被打破,但亞非人民反帝鬥爭的任務仍很艱巨。為建立國際新秩序,亞非國家普遍感到應當增進相互之間的友好關係,以推動反對新老殖民主義的鬥爭,因而產生了要求合作和團結的強烈願望。這樣,在印尼、緬甸、錫蘭、印度、巴基斯坦5國總理的發起下在印尼的萬隆召開了這次會議。

會議宗旨

促進亞非各國的友好合作關係,討論所面臨的共同任務,以及維護民族主權和廢除種族主義、殖民主義等問題。

中國代表團

會議期間,由於各國歷史背景不同,社會制度和思想意識等方面存有差異,再加上帝國主義的挑撥,個別國家的代表一度提出“反對共產主義的威脅”,並影射攻擊中國。在此情況下,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針對帝國主義的破壞行徑,提出了“求同存異”的原則,贏得了各國代表的廣泛支持,從而使那些企圖“扼殺共產主義"的言行不攻自破。會議一致通過了《亞非會議最後公報》,公報體現了反對殖民主義,維護民族獨立,反對侵略戰爭,保衛世界和平和促進各國友好合作的精神。

亞非會議的召開,標誌第三世界開始興起。

第三世界第三世界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向壟斷階段過渡,世界進入帝國主義時代。英、法、美、德、俄、日等帝國主義國家向外擴張、侵略,把世界10億以上人口的大部分地區變成自己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這些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為帝國主義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資本輸出場所。經過長期的反帝反殖鬥爭,這些國家取得了獨立,有些國家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建立了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但由於長期受帝國主義侵略和掠奪,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大多數國家雖然在政治上獲得了民族獨立,但在經濟上還沒有完全擺脫帝國主義的控制與剝削。舊的經濟結構並沒有徹底摧毀,一些經濟命脈仍然不同程度地控制在國際壟斷資本手裡。開發中國家雖然根本改變了自身的附庸地位,但仍面臨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的威脅。因此,維護國家主權、發展民族經濟、反對強權政治,變革國際舊秩序成為開發中國家面臨的共同任務。

開發中國家有著相似的歷史命運,面臨共同的任務和願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政治上取得獨立的開發中國家,大多奉行中立不結盟政策,並實現了不同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直接合作,加強了開發中國家之間的聯繫與合作。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區新獨立開發中國家為主體的第三世界國家,作為一支新生力量參與國際事務,開展維護國家主權、發展民族經濟、反對強權政治、變革國際舊秩序的聯合運動。運動的主要內容有:①不結盟運動。反對參加大國軍事集團和與大國結盟。不允許在本國建立大國軍事基地,要求尊重各國主權,共同參與解決國際政治經濟的重大問題。 ②發展運動。主要任務是變革以控制和掠奪為核心的國際經濟舊秩序,建立公平合理、平等互利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其行動主要體現為南北對話和加強南南合作,重點是南南合作,以南南合作推進南北對話的發展。 ③反獨裁、爭民主的運動。70~80年代達到高潮。隨著開發中國家民族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因素的增強,各國人民普遍要求建立民主制度,實行普選,加強法制。

(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低於20000美元的國家):

.克羅埃西亞

.波赫

.愛沙尼亞

.斯洛伐克

.立陶宛

.智利

.巴拿馬

.模里西斯

.拉脫維亞

.聖露西亞

.黎巴嫩

.格瑞那達

.烏拉圭

.馬來西亞

.阿根廷

.加彭

.委內瑞拉

.波札那

.多米尼加

.波里茨

.聖文森特

.巴西

.馬紹爾群島

.斐濟

.羅馬尼亞

.馬爾地夫

.突尼西亞

.薩爾瓦多

.秘魯

.保加利亞

.密克羅尼西亞

.多米尼加

.蘇利南

.馬其頓

.瓜地馬拉

.塞爾維亞

.阿爾及利亞

.納米比亞

.約旦

.哥倫比亞

.厄瓜多

.阿爾巴尼亞

.薩摩亞

.白俄羅斯

.波赫

.維德角

.湯加

.埃及

.史瓦濟蘭

.摩洛哥

.阿圖維納

.敘利亞

.土庫曼斯坦

.約旦河西岸和加薩走廊

.巴拉圭

.菲律賓

.宏都拉斯

.烏克蘭

.亞美尼亞

.斯里蘭卡

.吉布地

.蓋亞那

.玻利維亞

.吉里巴斯

.喬治亞

.亞塞拜然

.印度尼西亞

.赤道幾內亞

.安哥拉

.尼加拉瓜

.不丹

.迪沃瑞爾

.喀麥隆

.剛果

.索羅門群島

.賴索托

.莫三比克

.塞內加爾

(年人均GDP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的國家。

哈薩克斯坦 7600

068 哥斯大黎加 10433

069 黎巴嫩 9920

070 蘇利南 9240

071 模里西斯 9160

072 羅馬尼亞 8910

073 哥倫比亞8098

074亞塞拜然7900

075 聖露西亞 7801

076 格瑞那達 7697

077白俄羅斯7577

078保加利亞7328

079波札那7136

080 土庫曼 7112

081 多米尼克 7034

082 黑山 7026

083 馬爾地夫 6765

084 中國6747

085 秘魯 6674

086 南非 6621

087 伊拉克 6594

088 聖格 6563

089 厄瓜多 5968

090 塞爾維亞5907

091 安哥拉 5846

092 多米尼加 5834

093泰國5674

094 納米比亞 5667

095阿爾及利亞5438

096東帝汶5177

097 約旦 5174

098牙買加 5134

099 馬其頓4944

100伊朗 4751

101阿爾巴尼亞4610

102 斐濟 4606

103 湯加4605

104 貝里斯 4602

105 波赫 4598

106 突尼西亞 4345

107 巴拉圭 4170

108 蒙古 3972

109 烏克蘭 3919

110 薩爾瓦多 3875

111 維德角 3837

112 薩摩亞 3832

113 蓋亞那 3729

114 喬治亞 3605

115 瓜地馬拉 3513

116 印尼 3510

117 吐瓦魯 3405

118 史瓦濟蘭 3313

119剛果(布) 3295

120 馬紹爾群島 3234

121 埃及3226

122 密克羅尼西亞群島 3215

123 亞美尼亞 3208

124 摩洛哥 3199

125 斯里蘭卡 3162

126 萬那杜 3082

127 菲律賓 2790

128 玻利維亞 2700

129 不丹2665

130 宏都拉斯 2323

131 巴布亞紐幾內亞 2283

—— 摩爾多瓦 2229

132 蘇丹2040

133 非 洲 1922

134 索羅門群島 1950

135 越南1902

136 烏茲別克 1868

137 尼加拉瓜 1840

138 加納 1730

139 奈及利亞 1692

140 聖普 1612

141 吉布地 1595

142 吉里巴斯 1571

143 尚比亞 1542

144 印度 1505

145 寮國 1477

146 葉門 1469

147 巴基斯坦1308

148 吉爾吉斯 1280

149 喀麥隆 1271

150 南蘇丹1262

151 查德 1218

152 賴索托 1194

153 象牙海岸 1175

154 茅利塔尼亞 1127

155 塞內加爾 1073

156 塔吉克1045

157 肯亞 1016

158 高棉 101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