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竹瀝湯

第一竹瀝湯,中藥方劑之一。主治:腳氣。兩腳痹弱,或轉筋,皮肉不仁,腹脹起如腫,按之不陷,心中惡不飲食,或患冷。

基本信息

別名

小竹瀝湯、竹瀝湯

處方來源

《千金》卷七。

藥物組成

竹瀝5升,甘草1兩,秦艽1兩,葛根1兩,黃芩1兩,麻黃1兩,防已1兩,細辛1兩,桂心1兩,乾薑1兩,防風1兩半,升麻1兩半,茯苓2兩,附子2枚,杏仁50枚。

主治

腳氣。兩腳痹弱,或轉筋,皮肉不仁,腹脹起如腫,按之不陷,心中惡不飲食,或患冷。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7升,會竹瀝煮取3升。分3服,取汗。

各家論述

1.《千金方衍義》,腳氣多由濕著於經,是以首推竹瀝湯次第三方,鹹本南陽麻黃附子細辛湯而兼麻黃越婢及大小續命等方之制,以麻黃開衛,附子行經,細辛通痹,桂心走陰蹻,杏仁達陽維,甘草解毒和中,乾薑開痹逐濕,防己專治腳氣,防風並療賊風,黃芩兼除標熱,升麻、葛根升提於上,秦艽、茯苓降泄於下;竹瀝專化經絡四肢痰濕,故於大續命中特采之名方,為腳氣之首推。
2.《醫略大書》:附子補火扶陽以禦寒,麻黃髮表逐邪以開痹,桂心溫經暖血,葛根解肌生津,防風疏腠理以散風,乾薑溫中和氣以逐濕,甘草緩中和藥,白朮燥濕健脾,防已走血分瀉濕氣;熱以防溫藥,竹瀝滋津液養筋脈,以起痹弱,水煎溫服,使外邪解散,則經氣清和,而津液內充,痹弱可健,何腳氣疼軟之不痊矣。

備註

小竹瀝湯(《聖惠》卷四十五)、竹瀝湯(《聖濟總錄》卷四十一)。《千金翼》本方有白朮一兩,無茯苓、杏仁。

中藥方劑之D字類一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盪胞湯
滴耳油
抵當丸
蹲鴟丸
盪胞煎
盪脾湯
盪邪散
盪陰救命湯
蛋黃油搽劑
肚痛丸
肚臍餅
肚蒜丸
第一效丹
第一退水丸
第一通神散
第三大腹子散
等住丸
等涼丸
疔瘡塞鼻丹
痘後化毒丹
痘後回毒膏
痘癤膏
痘瘡完善丹
痘疳丹
癲狂丹
盜汗湯
煅金液丹
豆坯散
杜仲丸
蕩滌水
抵金膏
敵痰丸
達氣養營湯
達氣和中湯
盪鬼湯
達生湯
蠹魚膏
讀書丸
豆乳散
豆卷散
豆卷腹皮湯
蕩寇解痰湯
盪寒湯
盪涎散
稻藁洗方
竇侍御仙酒
竇氣飲
端效丸
第一和劑湯
豆參散
第一真黃風湯
第一竹瀝湯
第一藥神仙換骨湯
跌仆損傷急救散
豆薑湯
第七和劑湯
第三和劑湯
豆根散
第三真黃風湯
第三竹瀝湯
第三舶上硫黃丸
第三藥神仙活血湯
第二大竹瀝湯
第二真黃風湯
第二藥神仙換肌丸
第二還真散
第二退水餅
第四和劑湯
豆根湯
豆桂丸
耵耳膏
耵耳通氣散
肚癰煎
疔癤膏
疔瘡丸
疔瘡呼膿膏
蹈胸湯
疔瘡立效膏
疔瘡錠子
疔癰方
疔膏
疔藥方
蕩滌飲
痘後吹耳丹
盪滯散
痘毒痘疔膏
痘毒膏
痘瀉煎
痘煮砂
痘疔散
盪疝丹

盪疝湯
盪痰加甘遂湯
盪痰湯
癲狂夢醒湯
癲狂霹靂散
癲狂馬寶散
登仙膏
登瀛散
盜汗正氣湯
盪皮丸
督會湯
玳瑁散
玳瑁湯
玳瑁鬱金湯
電制膏
疔發散
疔毒方
疔毒膏
疔毒諸瘡膏
煅硼砂
煅落鐵屑膏
煅蔞散
盪穢散
犢髓全陽膏
燈花散
燈花膏
燈蒼丸
淡婆婆根湯
淡滲二苓湯
淡滲湯
淡竹葉湯
淡竹葉粥
淡竹葉飲
淡竹瀝粥
淡竹茹湯
淡豆豉丸
淡豉散
淡黃丸
滇壺丹
滴乳膏
滴水丸
滴油散
滴眼湯
盪胞丸
滴蟲湯

滴金丸
滴金膏
滴露膏
滴鼻梔子仁煎
滴鼻靈
燈心散
燈心竹葉湯
洞當飲
洞然湯
洞虛丹
洞見碧霄
洞陽丹
洞陽金丹
殿胞煎
毒油神育
毒消濾水飲
毒腐散
洞天救苦丹
洞天膏
洞天酥香膏
洞天鮮草膏
豆麥飲
抵聖熊膽丸
抵聖膏
抵聖雄黃膏
達原解毒湯
抵當烏頭桂枝湯
抵痰湯
抵金丹
抵金散
盪胸湯
搗關救腎湯
搗薑餅
搗薤膏
達原敗毒散
敵金丸
敦復湯
敦阜丸
敦阜糕
燈心湯
豆葉飲
敦厚散
抵當湯
毒淋湯
玳瑁丸
第一靈寶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