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魚

竹魚

竹魚,中藥名。為鯉科動物野鯪魚 (Peters)的肉。分布於長江上游和中游的支流上游,以及珠江上游等地。具有益氣,除濕之功效。用於久病體虛,腰腿疼痛。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肉。

性味

味甘,性溫。

歸經

歸脾、胃經。

功效

益氣,除濕。

主治

用於久病體虛,腰腿疼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100-200g。

採集加工

常年均可捕撈,捕後,除去鱗片及內臟,洗淨,鮮用。

形態特徵

野鯪魚,體長稍側扁,長約40cm。吻端鈍圓,口下位,呈新月形,吻向前突出,吻皮向下包,與上唇邊緣相平,唇後溝完全,上頜吻皮的邊緣薄而平整,無缺刻,吻部具較多白色較大的珠星狀突起,近口角處的上唇有很密集細齒狀的波紋。須2對,但吻須有時退化。下咽齒3行。鱗大。側線鱗43(7/6—V)46。背鰭3,10-13,無硬刺,起點在腹鰭之前。臀鰭3,5。體背青黑色,背及兩側鱗片有紫綠色閃光,並常雜有紅點。腹部白色帶黃,各鰭灰黑色。

生長環境

棲息於水流較急的河流和溪流中。分布於長江上游和中游的支流上游,以及珠江上游等地。

相關論述

1、《綱目》:“和中益氣,除濕氣。”

2、《中國藥用動物志》:“主治久病體虛、腰腿疼痛。”

附註

同等入藥者尚有同屬動物華鯪 Sinilabeo rendahli (Kimura)的肉。分布於我國長江上游和各支流中。

可做中藥材的動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