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板書

竹板書

竹板書是一種河北省的漢族說唱藝術。形成於清代嘉慶年間(1796-1820)。竹板書的表演方式為一個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節子板站唱。它由明清時期的數來寶”、蓮花落藝術發展而來。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竹板書竹板書

竹板書產生於河北省中部平原。起源年代比較久遠。據老藝人馬蘭月、王來恩(藝名“捨命王”)等談,一百多年前,他們的師爺就是唱竹板書的。七、八十年前,南皮縣老藝人張福堂等初去山東,後來又有尹福盛、王來恩等到相繼而去,竹板書從此流入山東。清末明初,又有潘福恆、王福義、余來榮等到在京津遼瀋等地演唱,狄來珍去山西太原等地演唱,竹板書的活動區域逐年擴大。王來恩還到西安、揚州、香港等地演出過。

竹板書形式簡單,表現力豐富,有頭板、大按板、二按板、苦相思、流星趕月、垛子板、花板、快板等到眾多板頭和俏腔,隨著故事情節的變化而靈活運用。竹板書經常演出的節目多系中篇書,如《武松傳》、《左連城告狀》、《白綾扇》、《王定保借當》等。只有少數人演長篇書。竹板書也有短篇小段,不過,一般只是用來等主道、候客的“墊話”。近年來,竹板書在河北省的廣大城鄉,已十分普遍。竹板書形成於清代嘉慶年間(1796-1820)。竹板書的表演方式為一個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節子板站唱。

歷史來源

清代嘉慶年間

竹板書形成於清朝嘉慶年間(1796-1820)。竹板書的表演方式為一個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節子板站唱。竹板書老藝人口頭傳說:嘉慶年間,皇太后壽終,上諭京師百日之內禁止動用管弦樂器,致使北京許多藝人難以度日。河北來京行藝的鼓書藝人劉丹池為謀生計,與其師張連奎放棄弦索,改用竹板伴奏演唱。劉丹池下傳弟子分成兩個支脈,一脈以金永貴為代表,下排萬、福、來、臨、賀、國、順、玉、海、潮各字輩傳人;又以一脈以王永祥為代表,下排春、德、慶、田、祥、常、如、勝、茂、宣各字輩傳人。清末民初是竹板書在北京的興盛時期,出現了許多代表藝人,佘來榮、賈寶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在東安市場、朝陽門外、門頭溝天橋等地演出,極受聽眾歡迎。

光緒年間

竹板書在“萬”、“福”兩輩藝人的創造下達到成熟,不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唱腔,而且積累了一批經典書目。民國初年,竹板書藝人中出現了一大批代表人物,影響遍及、京、廣大地區,其中王來恩還遠到揚州、西安、香港等地演出。王來恩,任丘市北蘆張村人,藝各“捨命王”、竹板書中的頭板、二板、大安板、流星趕月都是他的獨創,從而把“落子”發展到竹板書階段,成為竹板書藝人中的佼佼者。

早年藝人

劉臨宣,幼名劉春棠,拜王來恩為師。劉臨宣之子劉煥章隨父學藝八年,帶藝投師在北京門頭溝老藝人繩林祥門下,取名“劉賀亮”。現年七十三歲,歷經五十餘年演唱生涯,積累長、中、短篇曲目約三十餘部段。劉賀亮授徒三人,因市場經濟衝擊,現無一人從事竹板書演唱,任丘竹板書,這一極具濃郁地方特色的曲種面臨失傳危險。

佘來榮英年早逝,未有傳人。賈寶山收徒三人:張順明關順貴(兼唱西河大鼓)、關順鵬兄弟。關氏兄弟拜師不久,賈寶山遂去世,便由大師兄張順明代師傳藝。但關氏兄弟只學了竹板書的中、短篇,不能適應演出長篇的需要。民國十七年(1928)關順貴、關順鵬又拜鼓書藝人田玉福為師,學習了《戰國春秋》、《跨海征東》、《薛家將》等長篇大書,開始在天橋等地打板演唱。

發展歷程

竹板書竹板書
竹板書又名毛竹板書、竹板快書,俗稱“大落子”、“京口落子”,是河北省流行較廣的曲種之一。由於它具有靈活、簡便、易於掌握的特點,所以,在全國也為廣大民眾所喜聞樂見。清嘉慶年間流行於容城、定興、徐水、新城、雄縣、永清、固安、霸縣、安次、文安、任丘等縣。至二十世紀初盛行於河北大部地區,並傳入山東、山西、東北各省以及北京、天津等地。
悠久歷史文化它由明清時期的“數來寶”、“蓮花落”藝術發展而來。源於乞丐討飯時編唱的順口溜,因用兩塊帶鈴襠的牛胯骨擊節,當地又叫“耍胯骨的”。後來又有人改用竹板和節子板擊節,給婚娶人家念喜歌。清道光鹹豐年間,藝人蘭萬祥用這種形式說唱小故事和長篇演義,在集市、廟會和書場演唱,稱為“落子”。五四運動前後,竹板書即在河北中部平原興起。當時正遇“國喪”,“遏密八音”,鼓書藝人為了生計,被迫用竹板伴奏數唱乞食。其曲調以盛行冀中的鼓書為基調,吸收十不閒、蓮花落及叫賣調、小調等腔調,或“撂地”站唱,或走唱,時稱“竹板落子”,後衍為獨立曲種。今廊坊市高蘆村竹板書老藝人王來堃收藏的《梅門二股五枝今古代》記載:“梅門二股肖隆廷下傳五枝姜守義,至清嘉慶十三年,五十八世祖張九司,學名連魁(容城縣三台子人)初用竹板不用弦子,大鼓改唱快書。”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來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北京唱竹板書較有影響的演員數關順鵬和女演員宋相臣等。關順鵬善於運用“京音”演唱,世稱“北京竹板書”;宋相臣襲用河北鄉音演唱,世稱“河北竹板書”。經過幾代藝人的不斷努力,使竹板書的藝術水平大大提高,他們繼承了河北竹板書唱腔樸實無華、鄉土氣息濃厚的藝術特色,並吸收了各種大鼓、小曲、梆子、評戲等姊妹藝術,豐富了竹板書唱腔的音樂,形成獨特風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期,竹板書在北京已罕見演出。

著名演員

張連魁收徒劉丹池(劉春義),劉又收徒金永貴(回族、固安大韓寨人)和王永祥(固安彭村人),世稱“二永”。自“一春二永”之後按“萬、福、來、臨、鶴、國、順、雨、海、潮”十字排輩,收徒傳藝。自“來”字輩起,始有女演員。至1958年,已傳至“”字輩。

竹板書藝人積極編演新書,王春田、劉鶴亮、靳福生、李臨福等說唱了《平原槍聲》、 《烈火金鋼》《白毛女》 、《奪印》等,潘學勤曾在唐山人民廣播電台連續播演新書《新兒女英雄傳》和《節振國》,並在《唐山文藝》連續發表腳本的部分章節,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仍有演出。

演唱形式

竹板書竹板書
演唱形式較簡單,演員自擊乍板和節子站立說唱。起初唱腔扳式、腔調較少,只有頭板、二板、快板等,起句時多先用“哎”字領起。

至“福”、“來”兩輩時,有了大安板、匕安板、哭相思、流星趕月、流水板、垛板、垛句等多種板頭的巧俏唱法。演出書目多是中篇,如《武松傳》、 《左連城告狀》 、 《響馬傳》 、《五龍傳》、《黃愛玉上墳》、《王定保借當》等,短篇小段多用來墊場,長篇書目較少。

竹板書傳至第四代“萬”字輩時即有了“雙檔”表演,為一人專打板(貼板),另一人只以節子擊節演唱。打板人有時也加些襯話、搭腔,以烘托氣氛。傳至第五代“”字輩、第六代“來”字輩時.已開始進入城市和工礦區“靠地”演出。由於中、短篇書目不足以滿足聽眾長時期聽書的需要,故而發展有長篇大書,如《春秋》、《東漢》 、《薛家將》、《呼家將》、《揚家將》等。這些長篇大書有的是從西河大鼓等曲種移植過來,用竹板書形式演唱,有的是將本曲種的中篇書目增加情節敷衍成長篇。

書目範圍

竹板書在發展過程中,流布範圍也越來越廣。清光緒二十年(1894)前後,南皮藝人張福堂(白萬英弟子)將竹板書傳到山東。以後,任丘縣王來恩也相繼去山東演出。另有固安縣潘福恆、董福來,安次縣王福義、余來榮、英來鵬等先後外出,於清朝末年和民國年間遠赴北京、天津、瀋陽等地獻藝;安次縣的狄來珍曾到過山西太原;王來墼去過天津、瀋陽、大連。其中以王來恩的行藝範圍最廣,還去過西安、揚州和香港等地。

在竹板書的發展過程中,湧現了不少貢獻大的名家。如佘來榮首創大安板、二安板等唱腔,其慢板大口唱,以嗓音圓潤、聲音洪亮而自成一派,他的《王定保借當》、《月明樓》、 《五龍傳》等中篇書和《戰長沙》 、 《武松打店》等短篇書獨具風格;王來恩吸收老調梆子唱腔,豐富了竹板書曲調,他的大安板、二安板、哭相思唱得深沉、委婉、巧俏-流水板、快板唱得斬釘截鐵.颱風潑中有帥,神韻十足,得“捨命王”的綽號。王來恩早年以中篇書成名,至中年又以《西唐傳》 、 《反唐》 、 《春秋》等長篇書著稱,是說唱長篇書較早的藝人;馬蘭月以穩中有俏的唱法和“細、巧、俏”的風格自成一家,中、長篇書均說得好;潘學勤(潘福恆之子)口齒清楚,噴口有力,所演書扣驚奇,他與趙庚嵐合作,將原來只說十七場的《劉公案》擴展成能說兩個月的長篇,後又增添《小羅鍋》即以劉煥芝為“書膽”的《江寧府》、《斷九頭案》等情節,可連說一節,即每天三小時連說四個月。

傳唱歷程

20世紀20年代末期,北蘆藝人---王來恩(捨命王)吸收老調梆子唱腔,豐富了落子的曲調,以說唱長篇大書馳名,至此形成了任丘竹板書,並逐漸由冀中、冀東傳唱到遼寧等地。

由此可見,王來恩對竹板書的傳承與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以後竹板書的發揚光大功不可沒!直到如今,提到竹板書提到北蘆,提到北蘆的王來恩! 後來,王來恩的弟子劉春堂之子劉賀亮繼續對任丘竹板書進行改革,借鑑了戲曲的表演藝術,吸收了西河大鼓和民間小調的唱腔,形成說唱、表演三者兼備的說唱藝術。70年代以後,劉賀亮在音樂工作者的協助下,增添了揚琴、四胡伴奏,使任丘竹板書的唱腔更為豐富,具有鏇律變化自由,曲調樸實優美,表演傳神,善於表現多種人物性格的特點。傳統書目有《武松傳》、《薛剛反唐》等,還有《平原槍聲》、《兒女風塵記》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