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姓

竹姓

竹姓,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北京,山東平度、昌樂,山西大同、長治,陝西韓城,雲南河口、隴川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傈僳族、仡佬族等皆有此姓。漢代有竹曾,下邳伯;又有竹晏,樅陽侯;唐代有竹承枸,開元末為宣州刺史;南唐有竹夢松;明代有竹祥,太僕寺少卿;清代有竹緣猗,順治乙未進士。

簡介

竹姓,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北京,山東平度、昌樂,山西大同、長治,陝西韓城,四川雅安、成都,雲南河口、隴川、河南固始、浙江嵊州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僳僳族、仡佬族等皆有此姓。

姓氏源流

竹(Zhú)姓源出有:

源流一

出自姜姓,竹姓與竺姓同源,以國名為氏。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的記載:“孤竹君,姜姓,殷湯封之遼西,令支至伯夷、叔齊,子孫以竹為氏焉,東莞。”相傳商湯時,禹封炎帝的後代墨台氏在孤竹國(今河北省盧龍縣南),孤竹國國君的二子伯夷、叔齊。他們因都想讓位於兄弟而出外流浪,後侍於周文王,但卻阻攔周朝伐商,後因恥於食亂臣之糧,餓死終南山。他們的“賢”名流傳於世,其後人就有以國名中的竹字為姓,稱為竹氏。因竺和竹同音,漢代有位本叫竹晏的人改為姓竺。

源流二

出自古代西南少數民族姓氏。據《江漢叢談》云:“夜郎侯生於竹中,以竹為姓。”漢代時,因夜郎侯生於竹中,遂以竹為氏。夜郎之名最早見於司馬遷的《史記·西南夷列傳》:“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班固《前漢書》因之。范曄《後漢書》還增加了特別的材料:“夜郎者,初有女子浣於遁水,有三節大竹流入足間,聞其中有號聲。剖竹視之,得一男兒,歸而養之。及長有才武,自立為夜郎侯,以竹為姓。”這當然只是傳說,但也說明夜郎部族在此之前已經歷史悠久,難以溯其淵源,帶有了神話的色彩。以致在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夜郎侯迎降。天子賜其印綬,後遂殺之。”《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載:“夷獠鹹以竹王為血氣所生,甚重之,求為立後。牂牁太守吳霸以聞,天子乃封其三子為侯。”

遷徙分布

(缺)上古商朝時候,有個小國叫孤竹國,孤竹國的公族子孫後來取國名中的竹字為姓。孤竹國有兩位公子是在歷史上鼎鼎大名的,就是叔齊和伯夷。原來,孤竹國君說好讓叔齊繼承君位的,而國君死後,叔齊說自己是老二,老大的品德才能都比自己高,一定要老大伯夷繼承君位,伯夷也不肯,於是他倆就結伴到周國去,將孤竹國讓給他人。那時周國君主賢良,所以許多人都去投奔。而商紂王殘暴,周武王決定打天下用周朝代商朝,但叔齊伯夷又覺得爭奪天下不對,勸周武王不要去。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叔齊伯夷決定不吃周朝的糧食,於是餓死在首陽山上了。東晉史學家常璩在《華陽國志·南中志》中講:古時,西南少數民族的一少女,一天來到河邊洗衣,忽然三節大竹漂到眼前,怎么推也推不走。仔細一聽,裡面似乎有嬰兒的哭聲。她把大竹抱回家去,小心翼翼地劈開,果然有一男嬰在內。她精心撫養,竹嬰長大成長後,文武兼備,自號智勇雙全,自號夜郎侯,成為當地一少數民族的首領。於是,該族就以竹作為本民族源出的植物加以崇拜,並以竹為氏,世代祭祀。竹姓望居東莞郡(晉武帝置東莞郡,相當于山東省沂水、莒縣一帶)。

相關名人

竹承構

唐朝的好官,開元年間任宣州刺史,緝拿為非作歹之徒,嚴懲貪污奸詐瀆職之官,境內清明,百姓個個叫好。與大理少卿班景倩同風格,當時號稱“班竹”。

竹國張

1933年10月出生於蘆山清源鄉,四川省蘆山縣富源花崗石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2004年6月因病去世。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8.0級;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地震,7.0級。

先後經歷兩次大地震,一所20年前修建、地處重災區的學校依然屹立不倒,無一名師生死亡、重傷。這所“傳奇”的學校就是1993年由蘆山縣已故企業家竹國張捐資600餘萬元興建的國張中學。

竹幼婷

(1980年4月29日-),台灣籍女主持人,現為鳳凰衛視節目主持人,主要主持《鳳凰太空站》、《娛樂新聞報導》等節目。

郡望堂號

1、郡望

東莞郡:漢有東莞縣,治今山東省沂水、莒縣一帶。東漢末設東莞郡,治所在今沂水東北。東晉僑置於晉陵(今江蘇省常州市)東南,南齊末廢。東晉成帝鹹和六年(331年),於南海郡東南部置東莞郡(亦作東官郡),以舊有的司鹽都尉(即前之番禺鹽官)何志為首任東莞郡太守,領轄寶安、安懷、興寧、海豐、海安及欣樂等六縣,東莞郡治所與寶安縣治所同設在南頭。而香港地區已改為隸屬東莞郡寶安縣。南朝宋、齊、梁、陳四代仍沿前制。隋朝時期,廢東莞郡,將其地歸入南海郡,寶安縣轄地亦改為隸屬廣州府南海郡。今廣東省東莞縣置於唐代。

2、堂號(缺)

宗祠對聯

竹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州官清節;國相盛名。

——佚名撰竹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人竹承構,開元年間任宣州刺史,緝拿為非作歹之徒,懲辦貪污瀆職之官,境內清明。與大理少卿班景倩同風格,當時號稱“班竹”。下聯典指東漢東莞人竹魯,官下邳相,有盛名。

歷史典故

竹王夜郎侯

在《後漢書》與《華陽國志》均記載了一個很艷美的傳說:初有女子浣於遁水,有三節大竹流入足間,聞其中有號聲,剖竹視之,得一男兒。歸而養之,及長有才武。自立為夜郎侯,以竹為姓。這就是夜郎王。

由於夜郎國王是竹王,因此夜郎文化的主要內涵就是竹文化。夜郎竹王神話的流傳範圍很廣,東北亞、東南亞、南洋群島、日本等地均有類似的竹子生人的傳說,為此,夜郎文化是具有世界意義的課題。

夜郎部族自稱是竹王之後,祭祀竹王則就是一項極隆重的活動。新晃昔時,今興隆柏樹林的竹山溪口有座規模很大的竹王廟,每年三月三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和盛大的集會。賽歌、賽舞、賽鼓、賽鑼、賽牛、賽鳥、賽蘆笙,稱之為賽竹王。屆時,湘、黔、川、桂鄰近地區的民眾雀躍蟻涌而至襄萬盛事。《後漢書》載:今夜郎縣有竹王三郎神之謂也。這與新晃清代以前的八大勝景之一的竹王廟和三太子神像完全吻合。

夜郎新晃

《史記》、《漢書》在解釋夜郎部族特徵的均說:其人皆椎結左衽,邑聚而居,能耕田。新晃民眾皆慣一村一寨聚居,且多是同姓宗,若二、三姓同寨,則各姓分片居住。古侗族男子皆結髻,戴圈環,時代遷移,男子椎結已改變,但仍包青侗布帕。婦女髮髻仍很流行,未婚女子的髮髻花樣更是繁多。

古夜郎新晃的儺戲最引人注目。儺是以祭稻神為主的農業祭祀。據了解,新晃是我國稻作文化、儺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延續至今的稻作、儺、巫、竹、船、酒、祭祀、雀巢、山歌待文化,古樸厚重,撲朔迷離。日本的稻作文化與新晃稻作文化有很多相似之處,極可能就是從新晃傳入日本的。

談及巫儺,人們會頓感神秘詭異。1997年9月,日本民俗學專家秋原秀三郎教授、日本中部大學教授黃強博士和文化人類學家、民俗學專家林河及知名女作家劉芝鳳到新晃天井寨考察民俗,看了寨里的儺祭戲咚咚推後,中日民俗學專家興奮地說:找遍東南亞,到過世界許多國家,還從沒見過如此古老又保持完整的稻作文化遺風。

新晃流傳至今的夜郎巫儺文化主要有儺技、儺祭咚咚推、儺堂戲、沖儺等。

儺技即上刀山、過刀橋、踏火海、踩紅犁、銜紅鐵之類的絕技。2002年12月6日,記者在新晃參加國際畫眉節採訪,有生第一次開了眼界。儺技表演者是來自寨子的寨民,一番敬祭內容走過,氣氛頓顯詭異、驚怖。寨民一個雙腳赤腳,踏在燒的通紅的鋼犁板上移動,腳板下焦煙翻滾哧哧發響;一個嘴叼通紅的犁頭悠然繞行;幾米遠已熱浪襲面,真不知他們是人還是精靈?再一個一口咬下半個啤酒瓶,咔哧咔哧如吃花生;緊接著一個寨民開始赤腳上刀梯,這裡的刀梯與別處不一樣,一把把鋒利的鋼刀呈V字型向上擺布,寨民如履平地爬上爬下,時不時來個叫觀眾失聲驚叫的險招。直令我頭皮發炸,心跳加速,冷汗直冒,恍入幻境。事畢,我用手指試下刀刃,嚯!比剃鬚刀還快!

儺祭咚咚推,整個祭祀活動都是在舞蹈中進行,鑼鼓打節拍伴舞,兩聲鼓聲一聲鑼音無限反覆,咚咚推因此而名。時至今日,一些地區只是保持著儺戲祭祀用的面具,唯新晃天井寨流傳至今,並保持了原始遺風。

儺堂戲,意在堂屋裡演的儺戲。今湘、鄂、川、黔、桂及滇東南部分地區仍活躍民間,在新晃保存得尤為完整。

沖儺,實際地一種巫文化活動。新晃舊俗,誰家若有病人,尤其是女人精神失常一時醫不好者,即被認為邪家作怪,要請巫師入堂做法作法驅邪。新晃沖儺異於別處,設壇是形式,重要的是捉蟲,即巫師做法後,對象便身不由已往外跑,至某處說有蟲,人們就去挖,還真能挖出這種或那種的蟲與蛙。說是髒蟲子偷了病人的魂,除了蟲病就好了。其主要內容又叫追魂,巫師做法後要用繩子牽童子。童子必男性但歲數不限,不論是否做過,入法後他會變個樣,去吃筐里的稻穀,有時會連碗都吃掉,然後扛起個桃木架出門便跑,由於童子跑的太快,所以就用草繩捆住他的腰。當他人說,不論在何處,童子認為有妖氣,就會在那裡崩跳不停,跟去的人就往往會挖出蟲子來。

濃郁的侗、苗等少數民族文化,豐富了夜郎文化的內容,如侗俗、侗吃、侗款、侗壘、侗戲、侗橋樓、侗歌舞等,構成了夜郎文化的精髓。

竹姓改竺姓的由來

從前,我國只有姓“竹”的,而沒有姓“竺”的人。有一年,竹姓中有位姑娘被選進皇宮,得到皇帝的寵愛,後來做了皇后娘娘。有一回,皇帝接見一個外國來使,請皇后作陪。行禮以後,皇后站著不坐。皇帝覺得有失體面,回到後宮,皇帝追問情由。皇后奏稱:“家族裡向來有個規矩,“竹”字下面二隻腳,竹姓人只準站立不準坐。”皇帝聽了哈哈大笑,命人拿過筆來,在竹字下面劃了二橫。變成“竺”字,說:“今後你們家族就姓“竺”吧!可以隨意就座,不用再站著吃飯、做工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