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肩

站肩是揚州社火雜戲中常見的一個項目,是大人的肩上站著一個孩子扮演各種人物。

名詞解釋

站肩,又叫“站高肩”、“踮肩”,是揚州社火雜戲中常見的一個項目。《真州竹枝詞》有“踮肩”一詞云:

詩詞解釋

薄薄輕衫異樣新,雙檐小傘緊相鄰。
誰家有女如花貌,踮在肩頭學美人。
僅從厲惕齋的這首竹枝詞還看不出社火雜戲行列中的“站肩”是怎么一回事,汪曾祺在家鄉高郵見過,他的記敘就較為詳細,他在小說《故鄉三陳》中寫道:

項目概況

最清雅好看的是“站高肩”。下面一個高大結實的男人,挺胸調息,穩穩地走著,肩上站著一個孩子,也就是五六歲,都扮著戲,青蛇、白蛇、法海、許仙,關、張、趙、馬、黃,李三娘、劉知遠、咬臍郎、火公竇老……他們並無動作,只是在大人的肩上站著,但是衣飾鮮麗,孩子都長得清秀伶俐,惹大人疼愛。“高肩”不是本城所有,是花了大錢從揚州請來的。
從汪老的這段記敘可以看出,“站高肩”並不是什麼歌舞類的表演,而是一群衣著鮮艷,扮著各種戲劇人物的小孩,站在大人的肩膀上,隨著社火雜戲的表演隊伍行進。不過汪老又特別指出:“‘高肩’不是本城所有,是花了大錢從揚州請來的。”這一解釋,估計是汪老的推測,從汪老的記敘看,小兒站高肩並不是什麼特殊的表演技藝,似乎沒有必要花大錢從揚州請來。另外,既然小兒站高肩沒有什麼歌舞表演,也就是說沒有多少觀賞性,為什麼社火雜戲的遊行行列中能夠讓他們跟隨?

民間故事

要解釋這一疑問,還要從社火雜戲的民俗功能來分析。
揚州的社火雜戲都不是單獨舉行的,而是各種神會出會遊行時行進行列中的一部分。揚州的神會各種各樣,有觀音會、壽星會、關帝會、火星會等十幾種,但出會的盛大神會只有三種,這三種如《真州竹枝詞引》所記載:“城隍、都天、東嶽,是為三大會,為最嚴肅者。每神前,牌鑼傘扇,及百執事,亦如官府巡於道。”至於這三大神會隨行的社火雜戲,《真州竹枝詞引》又云:“而其間增美者,傘則紗緞綢呢,其圓者也。……又有花棚鑼鼓十番於下,凡此皆所謂花會有力之家,制以酬神者。……小孩裝戲文,坐立人肩上,旁有五彩小傘罩之,曰踮肩。……”可見,這齣會行列中的歌舞雜戲,是為了“增美”,而“增美”的目的是為了“酬神”。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汪老的記敘,“他們並無動作,只是在大人的肩上站著,但是衣飾鮮麗,孩子都長得清秀伶俐,惹大人疼愛。”可見,“衣飾鮮麗”、“清秀伶俐”,都是為了“增美”,為了“酬神”。那么,既是為了“增美”,小兒就必須醒目,在平地上走反而掩沒在大人之中,只有站在大人肩上,才能顯示出“增美”的效果,這就是“站高肩”的由來。
這是從神會出會需要的角度而言,對具體的小孩和大人來說,他們又有什麼動機和目的呢?《邗江三百呤》卷三有“高肩”詞目,其詞目注釋云:“賽會日,無論貧富之家,多有因子弟疾病許願,裝出戲文,站於肩上,隨會徐徐而行。”在這段文字里,小兒“站高肩”的動機和目的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帶著小兒在出會時“站高肩”的,事前曾經“因子弟疾病許願”,到了出會時,便把小兒打扮一番,為出會的行列“增美”,以而達到 “還願”的目的。從這些分析來看,高郵出會的小兒站高肩,完全可以在高郵本地就能找到,沒有必要“花了大錢從揚州請來”。當然,汪老是在寫小說,寫這段出會是故事情節的需要,但是從探討民俗的角度看,我們在弄清這個疑問的同時,也弄清了“站高肩”的民俗功用和民俗心理,也是有所裨益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