窨子屋

窨子屋

窨子屋是侗族創造的民居建築,為湘黔贛地區的特色傳統建築,至今有1000多年歷史。窨子屋形似四合院,多為兩進兩層,也有兩進三層或三進三層的,三層上南北間有天橋連通。它的總體結構是外面高牆環繞,裡面木質房舍,屋頂從四圍成比例地向內中心低斜,小方形天井可吸納陽光和空氣。窨子屋洪江古窨子屋還有三個特點。從明代洪武十三年到清朝光緒七年,高椅村在六百年和歷史長河中陸續建造了極富特色的民居四百餘棟,雖各個時期建築休現了各個時期的特點,但基本格局卻一致:片石砌一米左右基腳,大厚青磚砌8米頂,蓋以黑瓦,檐邊粉刷白石灰,繪有花鳥山水人物,檐牙高翹.鐵桶一般的四面高牆,方方正正圍成”一顆印”的形狀,湘黔贛邊地都稱這種高宅大門的民居叫——“窨子屋“又叫”一顆印“。

簡介

窨子屋窨子屋

窨子屋,又稱一顆印,是侗族創造的民居建築,為湘黔贛地區的特色傳統建築,至今有1000多年歷史。窨子屋形似四合院,多為兩進兩層,也有兩進三層或三進三層的,三層上南北間有天橋連通。它的總體結構是外面高牆環繞,裡面木質房舍,它是富商們的居所。高牆環繞,可以防火、防盜;裡面木質房舍,冬暖夏涼,住著舒服。為了保持裡面的木質房舍與外面的封火高牆的一體性,裡面木屋四角的棟柱,都用鐵拉桿與外面磚牆緊緊地拉著,緊密地聯繫著。屋頂從四圍成比例地向內中心低斜,小方形天井可吸納陽光和空氣。窨子屋多依山而建,以山為骨架,水為血脈,往往不是坐落在深巷就是吊腳於岸邊低洼處。

從明代洪武十三年到清朝光緒七年,高椅村在六百年和歷史長河中陸續建造了極富特色的民居四百餘棟,雖各個時期建築休現了各個時期的特點,但基本格局卻一致:片石砌一米左右基腳,大厚青磚砌8米頂,蓋以黑瓦,檐邊粉刷白石灰,繪有花鳥山水人物,檐牙高翹.鐵桶一般的四面高牆,方方正正圍成”一顆印”的形狀,湘黔贛邊地都稱這種高宅大門的民居叫——“窨子屋“又叫”一顆印“。

每幢窨子屋都是坐北朝南,門內有門,大門照壁上方尚留有色彩斑斕的繪畫,或大禽猛獸,或松菊梅蘭,中門來貴人才開。跨過高高門檻,裡面是天井,幾百年的風雨侵蝕,使青石板上長滿了青苔。廊階鋪的也是青石板,大的有4米長,1米多寬。院子都為兩層穿斗式木結構小樓。堂屋門前很多掛有木匾,有的勉強看出是“藝苑先聲”,有的已辨不出顏色。

進得屋來,地面一律是用石灰、桐油、瓷粉混合築就的“三合泥”,這樣的地面平整光亮而不滑,涼爽而不潮濕。再看廳堂、居室的門雕、格扇、欄桿都十分精巧,圖案家家不同樣,但都有福祿壽禧、封侯拜相的吉祥寓意。就是一個五層的台階,高椅人也要建得一級比一級寬,一步比一步高,意謂步步高升。

在中國人的思想深處,有一種對陰陽相融和諧的追求,保護兩股力量的對稱均勢。這種中庸和諧的哲學思想存在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一點也真切的體現在高椅的建築格局中,高椅中的兩方池塘最為傳神準確的表達出這一特點。

窨子屋窨子屋

洪江古商城中的窨子屋

洪江古商城中的窨子屋洪江古商城中的窨子屋

窨子屋,是洪江乃至全國最具特色的建築群之一。這種既有徽派建築風格,又具有沅湘本土特色的建築群,其建築格局具有明顯的商業特性,正是這種獨具一格的商業特性成就了洪江,而窨子屋,又使得洪江的商業特性具有一種攝人心魄的魅力 。

窨子屋窨子屋

窨子屋大小不一、風格各異。外圍均是高牆包圍,以青磚砌成,再塗以石灰砂漿,形似北方的四合院,這種高牆也叫封火牆,其作用一為防盜防匪、二為防火。屋頂從四周成比例地向中心低斜成小方形天井,連牆之間挑有曬樓,用來曬衣,也稱“望夫樓”,為防寂寞少婦紅杏出牆而專設的一小片眺望天地。頂或不蓋瓦或採用架空瓦再蓋玻璃採光通風。高高的封火牆內,有天井,屋宇多按井字排列,分二層或三層,一層是商鋪,二層三層為倉庫和住宅,均為木質結構的堂屋和廂房。讓人驚奇的是,窨子屋的門窗上多有雕花畫梁,漂亮至及,且門楣、楹柱、照壁、窗格、家具上亦飾有龍風等精美動物圖案,細膩之極,看著,讓人喜愛。

窨子屋洪江古窨子屋還有三個特點。一是窨子屋院中的天井由狹小變大,再由大變小;二是門窗裝飾由簡入繁,由粗變細;三是牆頭彩繪與挑梁簡潔明快,有著商行特有的性格。古窨子屋的門窗多有雕花畫梁,其門楣、楹柱、照壁、窗格、家具均飾有龍游風翔、雲紋動物圖案。在古商城窨子屋的高牆上常常可以看到嵌進牆壁內的會館烙印,如“蘇州館”、“江浙洞庭社”之類嵌印,我在一座古窨子屋的通風孔上還看到用蝙蝠浮雕的雨罩。大多窨子屋樓進門通道都用條塊的青石板鑲嵌,如今洪江巷中仍然隨處可見雕有精美的魚龍花鳥圖案或刻有名家書法詩詞的青石水缸,古城人稱之為“太平缸”,用於儲水防火,或養魚觀賞。可見古城人雖生活沒落,卻雅興依舊。

八大窨子屋

“八大窨子屋”是民國時期施洞鎮區八大地主修建的八個封閉式建築物,指的是張伯修、肖炳芝、楊秀坤、張澤芝、楊仕章、秦正光、陳子文、蔣明章窨子。

1、張伯修公館亦稱陸軍中將府,是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集團軍副總司令第一軍軍長張卓,以及其兄孫中山的秘書、楊州縣縣長張伯修故居。

1935年初,張伯修棄職還鄉寓居蘇公館,當年上半年紅軍長征過施洞,同年下半年張伯修開始修建公館,1937年3月竣工。舉行隆重的竣工典禮時,張伯修向老百姓拋丟五百斤糯米粑,每個粑包有50個銅錢。會館占地面積約840平方米,系由封火山牆、花園(今派出所位置)、住宅樓、廂房(今法庭位置)、廚房(原施洞鎮辦公樓位置)組成的封閉式院落。大門面對清水江。進入大門後是花園,花園有花街走道。花園右側是消防池,花街往右前方是住宅樓,為二樓三開間瓦頂木質結構建築物,一樓中間的堂屋上方掛有蔣中正親筆御題的“艱苦卓絕”牌匾(今已遺失)一塊,走廊上下雕龍刻鳳。住宅樓門前兩側有兩棵大槐樹,70年已被洪水衝倒。花園右側是一排廂房,花園後右面是廚樓,樓內有一條青石梯盤鏇而上。公館大門系由青石砌成的八字門,門上方掛有“希仲堂界”字樣大橫匾,大門上方掛有兩個寫“中將府”字樣的大燈籠。門右側圍牆上寫有八個圓形白底黑字“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大門左側有一便門,供平日家人出入之用,只有迎接官方人士和有識之士時方開啟大門。土改後,公館為施洞區公所、派出所、法庭辦公及住宿樓。

公館因歷史原因,大部分已被拆散和占用。現存的住宅樓因長年用於辦公及職工住宿,沒有得到妥善管理和保護,自今已破爛不堪。2003年,公館被縣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經縣人民政府批准,張卓之子張建隆出資、組織維修堂屋,掛伯修和張卓頭像和字畫,並立簡介青石碑。張伯修一家是施洞有名的官宦人家,至今施洞仍有“張家的鼎子”之說。

2、肖炳芝窨子屋俗稱肖家窨子,位於施洞鎮政府原辦公樓左側,建築面積805.2平方米,座南朝北,面臨清水江,木質結構,系由住宅樓、廚房、花園、封火山牆組成的封閉式院落。肖炳芝祖上均為生意人,由於經營有方,善於積累,很快成為施洞大戶,自肖炳芝一代,可謂家財萬貫,故施洞至今仍有“肖家的銀子”之說。肖家窨子建於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土改後收歸施洞區公所,現為鎮政府職工住宿樓。由於歷經風雨及人為破壞,現部分已損爛。2003年,肖家窨子被縣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3、楊和清窨子屋俗稱楊家窨子,位於施洞老供銷社(今敬老院對面)。建築面積1435.4平方米,座東朝西,臨近清水江。木質結構,系由主樓、廂房、封火山牆、花園組成的封閉式院落,是由兩個窨子組成的一個大窨子。大門均為八字形,解放後皆被堵封。建築結構與肖家窨子相近。楊和清有楊秀坤、楊秀榮兩個兒子。楊家祖上楊和清惜地如金,善耕作,善積蓄,所積之財多用於買田地,以至有良田千頃,到楊秀坤一代,已成為施洞名副其實的大地主,施洞便有“楊家的穀子”之說。土改後,楊秀坤被處決,楊家窨子分給街上村村民李啟文等五戶居住,後施洞供銷社用錢買回,作為倉庫使用至今。楊家窨子是施洞八大窨子屋中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花園大壩有美麗的圓形鵝卵石花街,頗有研究和觀賞價值。2003年,楊家窨子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其餘的窨子屋除了楊仕章窨子仍存外,剩下的四個都在土改後遭到破壞,現已蕩然無存。土改後楊仕章窨子被國家飲食公私合營購買,2000年供銷社轉賣給楊家,現是楊家後代楊老發、楊老五住宅。

相關新聞

來源:紅網2009-01-04

時光流轉,城市變遷。市城區下南門衣巷子內,一間百年歷史的窨子屋“繁華落盡”,在對面步行街“農展會”的時代喧囂中退出歷史。挖機聲聲,昨日房屋訇然倒塌,留下的只是人們關於清末民初“大戶人家”的無限遐想。

屋子的傳說很多

昨日,記者在小巷內看到該房屋已拆除大半,古老的青磚砌成的“烽火牆”原本有3層樓高,如今只剩下些斷壁殘垣,在冬日的寒風中更添落寞。拆除後,因視線無遮擋,正好可以看到對面的步行街上的新年農展會,目光瞬間“穿越”了百年滄桑。

附近燃起柴火取暖的老人們,介紹了窨子屋的情況。這屋子沒有戶主,屬於“公房”,拆除前,裡面住了14戶租戶,每人房間大約10多個平方。租戶大多在步行街做點小生意,賣玉米、水果什麼的,還有一位研究“周易”的老人在常德都頗有名氣。租戶回來,要推開裝飾著大禽猛獸的木門,跨過高高的門檻,靠抬頭看見雲的天井採光,踩過百年風雨侵蝕、長滿青苔的青石板,然後回房。

追溯窨子屋的歷史,有人說曾是中共地下黨接頭的秘密場所,還有人說最初為清末民初姓謝的鹽商所有。更有老人繪聲繪色地描述,2007年,還看到一位從美國來的華人女子,30多歲,為屋子拍照。據說她正是謝姓商人的孫女,替自己的祖屋“留念”。但這些說法,在記者的採訪中,並沒有得到文物考古部門的證實。

保存的價值不大

據市博物館考古部有關專家介紹,他們最近正在參與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衣巷子內的窨子屋是他們發現的市城區存有的最後一間窨子屋,至少有100年以上歷史。但因為曾多次翻修,導致內部失去原貌,保存價值不是特別大。而附近的居民也稱,屋子沒有什麼價值,“都成了危房”。

記者了解到,常德城原本有很多窨子屋,但是大多都毀於曾經的“常德會戰”。在上世紀80年代末,常德城裡東門、梳子巷、黃金台仍有幾處宏闊的大窨子屋存在,但是隨著城市化都慢慢消失不見。近年來城區的方家巷、賀八巷內的窨子屋被拆除後,最後一間窨子屋也在衣巷子內告別了歷史舞台。一切關於童年街巷的風貌,只能在我們的記憶里尋找。我們可以回到這些巷子,但是再也回不到過去……

中國各地特色民居

由於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歷史悠久,各地的地理氣候條件和生活方式不盡相同,因此,中國的民居建築樣式和風格在世界建築史上也較為鮮見。中國民居是各地居民自己設計建造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家住宅。在中國的民居中,最具特點的民居有北京四合院、西北黃土高原的窯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和廣東等地的客家土樓、蒙古的蒙古包等。

民居建築

中國各地的居住建築,又稱民居。居住建築是最基本的建築類型,出現最早,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由於中國各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情況不同,各地民居也顯現出多樣化的面貌。本期任務讓我們來走進全國各地富有特色的民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