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籮飯

實際上現在花腰傣姑娘的這種秧籮恐怕不會再用它放秧苗而是一種飾物了。 但節日——比如趕花街的姑娘們的秧籮飯卻有其特殊的意義。 姑娘拿出秧籮飯,親手剝開鹹鴨蛋,把帶來的飯菜奉獻給自己的心上人。

“秧籮飯”是什麼?除了雲南新平人知道外,內地罕有人知。
先說“秧籮”。那是雲南新平花腰傣姑娘用精細的鳳尾竹編制的小籮筐,比一個口杯略大,作柔和的長方形,上面綴以彩線圖案、珠飾,其作工之細,造型之可愛,是一件非常玲瓏可愛的手工藝品。平時繫於花腰傣姑娘的腰後,使她們婀娜的身影平添一種風韻。之所以叫“秧籮”,是因為原先是插秧時隨身放秧苗用。實際上現在花腰傣姑娘的這種秧籮恐怕不會再用它放秧苗而是一種飾物了。就像今天城市裡每個女人必掛的小皮包。當今花腰傣姑娘用秧籮存放針線,小鏡子、小雜物,外出幹活時還當飯盒用,因此才派生出“秧籮飯”一詞。
但節日——比如趕花街的姑娘們的秧籮飯卻有其特殊的意義。簡單地說,是情人餐。節日,姑娘們精心打扮,把糯米飯用芭蕉葉包好,一層層鋪上裡脊肉片、烤鱔魚、鹹鴨蛋等等,放進秧籮里。趕罷花街,便和自己心愛的小伙子一起到森林裡去,席地而坐。姑娘拿出秧籮飯,親手剝開鹹鴨蛋,把帶來的飯菜奉獻給自己的心上人。情話綿綿,邊吃邊聊,或傾訴互相的愛慕,或約定下次的幽會地點。談到情濃處,則互相餵食秧籮飯。樹影婆娑,鳥語花香,這古樸的情人餐端的純淨而又溫馨,今天的情人約會哪有這種情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