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傳記:葛庭燧傳

二、烽火中的英烈/ 二、中國大學的火種/ 二、關於科學的反思/

圖書信息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12月1日)
叢書名: 科學與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傳記叢書
平裝: 274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5
ISBN: 9787030292926, 7030292928
條形碼: 9787030292926
尺寸: 23.4 x 16.6 x 2.2 cm
重量: 540 g

作者簡介

劉深,資深記者、文學碩士,1959年5月生於瀋陽,1977年在遼寧康平縣插隊,1978年考入遼寧師範學院中文系,1988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1991年到深圳從事新聞工作。著有紀實文學《百年情義恩澤錄》、《一個普通士兵的戰爭》、遊記《絕美之地——聖托里尼寫真》和《坦克中短篇小說集》等作品。

內容簡介

《科學與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傳記:葛庭燧傳》簡介:這是一代科學家的命運軌跡,是二十世紀中國物理學史的通俗影像。那是國破家亡的年代,一個普通農家孩子在動盪的生活中到京城求學,從而走上坎坷的報國之路。他一腔熱血參加抗日救亡學生運動,到八路軍兵工廠研製烈性炸藥,成為冀中抗日地雷戰的幕後英雄;他在美國讀博士期間發明鎵燈,很快被用於美軍在南洋群島對日作戰;他參與世界上第一顆核子彈研製的“曼哈頓計畫”和軍用雷達的科研團隊;他發明著名的“葛氏扭擺”,發現“葛氏峰”,成為金屬內耗研究領域的科學大師和寫進物理學詞典的中國人。他就是葛庭燧。
他是一個學者,也是一個戰士,他經歷了極左年代的淒風苦雨,一生的個人理想就是報效國家;他恪守“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的格言,他是一個天才的、正直的、矢志不渝的科學家。
《科學與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傳記:葛庭燧傳》適合大眾讀者閱讀,特別是廣大科技工作者、文化教育工作者以及大中學校的學生。

媒體評論

葛庭燧教授的名字與現材料中的內耗緊緊聯繫在一起,他的實驗才華和物理洞察力使得這一領域被得到真正了解,是一位最具盛名的材料學家。
——英國劍橋大學工程系教授M.Ashby
他幾乎完全開創了這個研究課題,他在世界範圍被公認是金屬內耗研究領域的大師。
——英國劍橋大學材料科學與冶金系教授A.Cottrell
他的扭擺,作為戰後最天才的發明時時觸動著我,葛庭燧教授理應被列入那些曾經做過金屬講座的偉大的冶金學家和物理學家行列之中。
——英國劍橋大學教授R.W.Cahn
我認為,葛庭燧教授是中國老一輩中最好的冶金學家。
——法國巴黎大學固體物理研究所教授J.Friedel
葛庭燧教授為開創和發展材料滯彈性這一新的領域做出了巨大貢獻,他長期獻身科研一線的精神舉世無雙。
——日本京都大學材料與工程系教授M.Koiwa

目錄

總序(路甬祥)/i
序(師昌緒)/iii
在坎坷的報國之路上——寫在前面的話/vii
上篇 漫漫博學路
第一章 火種的名字與兵戈之夢/
一、蓬萊仙境裡天資聰穎的孩子/
二、一頭敢於頂撞鬼神的“老牛”/
第二章 清華園裡的科學夢/
一、“四大元老”與“四大名旦”/
二、被青春和意志戰勝的“白色瘟疫”/
三、“一二? 九”運動中的熱血青年/
四、葉企孫成為人生導師/
第三章 何怡貞的成長軌跡/
一、五世翰林之家/
二、從振華女校到美國蒙脫霍育克/
三、國難當頭歸故里/
第四章 風雨中相識相知/
一、北平邂逅一生情緣/
二、四封珍貴的情書/
第五章 冀中抗日神秘使命/
一、地雷戰中的愛國學子/
二、烽火中的英烈/
三、門本忠就義與葉企孫的悲慘結局/
第六章 西南聯大往事如煙/
一、悲壯的“大學長征”/
二、中國大學的火種/
第七章 黃浦江畔喜結連理/
一、師生戀與姐弟戀的果實/
二、新婚夫婦的美國夢/
第八章 漫漫留學之路/
一、容閎與破冰之旅/
二、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生——留美幼童/
三、虎頭蛇尾的海歸路/
第九章 一項軍事發明的原始記錄/
一、校園裡的博士與戰士/
二、塵封六十年的工作日記/
第十章 大洋彼岸的科學青春/
一、比翼雙飛的新郎新娘/
二、從學者變為“家庭婦女”/
三、鮮為人知的紅十字通信/
第十一章 從伯克利到MIT/
一、走進MIT的兩個偉大實驗室/
二、神秘的輻射實驗室/
三、“雷達叢書”對於葛庭燧工作的介紹/
第十二章 揭開一段塵封的歷史/
一、一本揭秘第二次世界大戰幕後功臣的舊書/
二、“五年”六十年之後的故事/
三、“屋頂上的精英”/
第十三章 戰時科研的人才鏈條/
一、神秘機構背後的神秘人物/
二、被遺忘在劍橋陳跡中的中國學子/
第十四章 葛庭燧與楊振寧的友情/
一、李治華:奇詭的“紅樓”舊夢/
二、楊振寧與葛庭燧的往日深情/
第十五章 一個年輕內耗大師的誕生/
一、一次偶然改變一生/
二、解讀金屬內耗/
三、“葛氏扭擺”與“葛氏峰”/
第十六章 遠方祖國的呼喚/
一、“美中科協”的學生領袖/
二、錢學森歸國的幕後故事/
三、挈婦將雛漫漫歸國路/
四、7歲中國女孩的信/
下篇 以祖國的名義
第十七章 陽光如此美麗/
一、豪情萬丈的日子/
二、在新中國,在北京/
三、與毛澤東的多次交往/
第十八章 無情的自我否定/
一、瀋陽之行/
二、關於“崇美思想”的自我批判/
第十九章 新中國第一次科學寒流/
一、科學家中的最高“軍銜”/
二、在那個蕭瑟的夏秋/
三、張勁夫挺身保護葛庭燧/
四、一頂隱形的政治“帽子”/
第二十章 開創新中國金屬內耗研究/
一、短暫的黃金歲月/
二、在弟子的記憶里/
第二十一章 角色中的困惑/
一、做科普報告的大師/
二、當科學家變成技術員/
三、三下鞍鋼與大煉鋼鐵/
第二十二章 顛沛流離的科研生涯/
一、透過烏雲的陽光/
二、再度燃燒的激情/
第二十三章 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一、從“紅色科學家”到階下囚/
二、令人遺憾的“結論”/
第二十四章 漩渦中的命運扁舟/
一、違心放棄內耗專業/
二、思想痛苦與專業痛苦/
第二十五章 科學春天真的來了/
一、一個詩人的擁抱/
二、關於科學的反思/
第二十六章 一個人工小島上的科學夢/
一、董鋪島的歷史命運/
二、董鋪島變成“科學島”/
三、聯合開放實驗室的“雙子星”/
四、生命之樹長青的“葛氏扭擺”/
第二十七章 一個學者的本色/
一、與錢學森老友深情/
二、留學潮中的逆流派/
第二十八章 站在金屬內耗的巔峰/
一、被寫進物理學詞典的中國人/
二、聽“扭擺之父”講內耗/
三、王中光先生的追憶/
第二十九章 科學的歷史身影/
一、半個多世紀在金屬內耗領域的貢獻/
二、往事愴然/
第三十章 日常生活中的風範/
一、貫穿一生的儉樸習慣/
二、“不亂花一個馬克”/
第三十一章 科學大師的家風/
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個榜樣/
二、嚴父慈母/
第三十二章 至情至性的人生/
一、山東人的耿直脾氣/
二、良好習慣是一生的財富/
三、友情與個性/
四、那片天空兩朵相似的雲/
第三十三章 “一個真正的科學家”/
一、甄納獎與最高禮遇/
二、材料科學的榮譽之巔/
三、王曉偉的回憶/
第三十四章 生命中最後一道霞光/
一、黯然神傷的牽手/
二、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
第三十五章人生最後一次遠行/
一、在離別的日子裡/
二、他的腳步已經遠去/
尾聲關於生命價值的終極真理/
參考文獻/
附錄一葛庭燧年表/
附錄二葛庭燧主要論文/
附錄三Science Publications of Tingsui Ge/
後記之一戈之奮進荷之聖潔/
後記之二遙望另一個海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