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社會學

科學社會學是從哲學角度考察科學的一門學科。它以科學活動和科學理論為研究對象,主要探討科學的本質、科學知識的獲得和檢驗、科學的邏輯結構等有關科學認識論和科學方法論方面的基本問題。

科學哲學
科學哲學(philosophyofscience)
從哲學角度考察科學的一門學科。它以科學活動和科學理論為研究對象,主要探討科學的本質、科學知識的獲得和檢驗、科學的邏輯結構等有關科學認識論和科學方法論方面的基本問題。現代科學哲學的形成可以溯源到J.赫爾1833年出版的《自然哲學研究序論》,早期的重要人物有W.休厄爾、J.S.密爾等人,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E.馬赫、K.畢爾生、J.彭加萊、P.杜恆等都在各自的著作中闡述了科學哲學的觀點,20世紀20~30年代B.羅索和L.維根斯坦等人所開創的邏輯實證主義運動,促進了科學哲學的蓬勃興起。20世紀40年代以後,科學哲學在反對和批評邏輯經驗主義的過程中得到進一步發展,使有關科學活動的研究獲得了驚人的發展。代表人物有H.賴興巴赫、K.波普爾、W.奎因、N.漢森、T.S.庫恩、P.費耶爾阿本德、I.拉卡托斯、S.圖爾明、D.夏皮爾等。

一、主要觀點

“科學哲學”在英語中可以有兩種表達方式:philosophyofscience和scientificphilosophy。雖然它們在漢語中都可以譯作“科學哲學”,不過還是有區別的。前者指的是“關於科學的哲學理論”,後者所說的則是“具有科學性質的哲學”,所以亦譯作“科學的哲學”。一般所討論的是“科學哲學”,即關於科學的哲學理論,而不是“科學的哲學”。所謂“科學哲學”是哲學對科學這一現象的研究或反思,這裡所說的“科學”指的當然是自然科學。
西方哲學關於科學的哲學研究由來已久,可以說自從有科學以來就已經存在了,但是真正成熟的科學哲學卻是20世紀的產物。籠統地講,科學哲學是研究科學的,而我們通常所說的科學始自近代科學,它形成於16世紀左右,至今不過400多年的歷史。由於只有當科學成熟到了一定的程度,研究它的科學哲學才會出現,所以直到20世紀,研究科學的科學哲學才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由此可見,雖然科學哲學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但是當我們一說到科學哲學,首先想到的是現代科學哲學。
一般說來,科學哲學研究的是科學的本質、科學的合理性、科學的研究活動、科學方法論、科學認識論、科學的邏輯結構、科學發展的規律等等,因而它與哲學的許多學科例如形上學、認識論和邏輯學有著密切的關係。傳統的科學哲學是形上學的一部分,而現代科學哲學則是從反形上學起家的,它在20世紀的第一個系統形態就是邏輯實證主義。在某種意義上說,邏輯實證主義的科學哲學兼具“科學哲學”和“科學的哲學”兩重性質,因為它不僅以科學作為哲學的研究對象,而且試圖使哲學具有“科學性”,當然不是科學理論,而是科學的工具。不過,此後科學哲學的發展肯定出乎邏輯實證主義的意料:科學哲學家們不再關注科學的瞄問題,而是科學的“證偽”(波普爾)、科學的歷史性(庫恩),甚至科學的多元化問題(費耶阿本德)。
就此而論,20世紀的科學哲學具有與20世紀的西方哲學一樣的基本特徵。

二、起源

科學哲學的萌芽可追溯到亞里士多德,他對歸納和演繹方法的分析、對科學好所名的經驗要求和對科學理論的結構、科學知識增長的規律所作的研究,可被視作科學哲學的濫觴。其後,以伽利略、培根、笛卡爾、牛頓為代表的對經典科學的哲學探索,豐富了科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研究,獨立的科學哲學學科開始逐步形成。
培根提出科學認識應以實驗為基礎,通過逐步的漸進的歸納方法獲取一般性原理;笛卡爾認為科學的理論是從先驗的一般性原理出發演繹出具體定律的命題等級體系;而牛頓則提倡運用分析綜合法和公理法從事研究。穆勒和休厄爾對科學方法論、科學理論的結構及科學發展模式等問題的研究,奠定了作為獨立學科的科學哲學的基石。他們各自強調的歸納主義邏輯分析的觀點和立足科學史實從事科學哲學研究的觀點,分別成為現代西方科學哲學中邏輯經驗主義和歷史主義兩學派的前身。

三、主要流派

1,邏輯經驗主義。興起於20世紀20年代。以馬赫彭加勒為思想先驅,藉助於當時物理學革命的推動,由羅素和維根斯坦等人開創。以維也納學派為中心的邏輯經驗主義運動,作為第一個完整的科學哲學體系,標誌著現代科學哲學的誕生。邏輯經驗主義以可證實性原則作為意義標準來排除形上學,把科學哲學歸結為以數理邏輯的方法對科學理論的結構作靜態的邏輯分析,並致力於邏輯重建,在數十年內成為科學哲學中公認的正統觀點。主要代表人物有石里克卡爾納普亨普爾賴辛巴赫等。
2,證偽主義或批判理性主義。20世紀40年代後,科學哲學在批評和反對邏輯經驗主義的過程中得到進一步發展。波普提出批判理性主義,反對建立在歸納主義方法論基礎上的可證實性原則,代之以可證偽性原則,提出以知識增長的動態模式為研究中心,認為科學進步的主要機制是批判,但仍致力於追求普遍有效的方法論原則。主要代表除波普外,有拉卡托斯和沃金斯(J.Watkins)等。
3,歷史主義。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以漢森、Th.庫恩、費耶阿本德和圖爾明等為代表的歷史主義思潮,揭露了邏輯經驗主義的根本缺陷。認為它嚴格區分發現的範圍和辯護的範圍,單純研究科學活動的成果——科學理論,置科學活動的研究於不顧,不符合科學的歷史和實際。批判理性主義以可證偽性為分界標準,完全否認歸納的作用,並提倡不斷革命,否認了科學傳統及發展中的連續性等,也難以與科學實際相一致。歷史主義的產生,形成了對邏輯經驗主義的最大衝擊,標誌著現代科學哲學從邏輯主義轉向歷史主義的發展趨勢。
4,科學實在論。科學哲學發展中反實證主義趨向使邏輯實證主義自身的演變日益遠離實證主義傳統,使作為實證主義對立面之一的實在論再次成為爭論的熱點。爭論的分歧點主要在於,科學理論的對象是否獨立於對它們的認識而客觀存在和起作用?科學能否向我們提供關於客觀世界的認識?科學理論的目的是否是揭示自然界的本質,即獲得真理?科學實在論的代表人物有夏皮爾、普特南、克里普克、W.塞拉斯、邦格等。反科學實在論的代表人物有范弗拉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