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石

禹王石

禹王石: 相傳,天地初開之時到處渾濁一片,山嶺恣意縱橫,江河肆虐沖溢,尤其是黃河,它的水流如魔掌般肆意伸向中原大地,然而中途卻被蛟龍壁攔腰所截,河水逆流四溢,每逢暴雨更是險情倍增,兩岸百姓不時受到洪水禍害,房沖田沒命也懸。後來,堯帝派大禹治水來到此地。大禹不辭艱辛、廢寢忘食,站在山頂巨石之上親自指揮治水大軍,最終鑿通蛟龍壁,疏導洪水歸道入海。由於天長日久,禹曾駐足的巨石上便磨出了一雙深深的腳印。堯帝將王位禪讓給治水大功臣禹之後,百姓便將其巨石稱為“禹王石”。

簡介

禹王石在今山西省柳林縣孟門鎮南的南山寺附近。據文獻記載和專家考證,孟門大禹治水第一門戶,這裡還保留著據說是大禹當年佇立指揮治水時留下的印有深深腳印的“禹王石”。

歷史記載

西周穆王時代(前1009—前954年在位),山西呂梁武當山玄武道場,為了祭祀禹治水之功績,在孟門的莊王山麓禹王石附近創建了孟門道院,主殿“源神殿”內,供奉著夏帝禹和禹之父神鯀。

這裡現還有國家一級文物“無頭神鯀”石雕坐像:底座長0.98米、寬0.40米、全高1.25米、胸圍0.92米、膝部周圍1.50米,左臀部還有一“鯀”字。原來是在源神殿神鯀泥塑像內取出來的。

唐貞觀十三年(639),唐太宗巡遊孟門時,敕賜尉遲恭又在道院旁修建了孟門南山寺(又名靈泉寺),現為山西省重點文保單位。“禹王石”即在寺側,石上立清嘉慶《大禹治水》殘碑。大雄寶殿內有清嘉慶九年(1804)年《南山靈泉寺始末碑記》,碑記稱:南山上“有禹王石,相傳神禹停憩息山之半”。

禹王石詩文

禹王石

陳黎雲·2009年4月5日(柳林孟門禹王石)

大浪淘盡萬仞山,

蛟龍橫行定湖南。

自從巨石留足印,

劃定九州天下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