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原文一
雷公問於 黃帝日細子得受業,通於九針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編絕,久者簡垢,然尚諷誦弗置,未盡解於意矣。"外揣"言渾束為一,未知所謂也。夫大則無外,小則無內,大小無極,高下無度,束之奈何?士之才力,或有厚薄,智慮褊淺,不能博大深奧,自強於學若細子。細子恐其散於後世,絕於子孫,敢問約之奈何?黃帝日善乎哉問也。此先師之所禁,坐私傳之也,割臂歃血之盟也,子若欲得之,何不齋乎。
雷公再拜而起日請聞命於是也,乃齋宿三日而請日敢問今日正陽,細子願以受盟。黃帝乃與俱入齋室,割臂歃血[1],黃帝親祝日今日正陽,歃血傳方,有敢背此言者,反受其殃。雷公再拜日細子受之。黃帝乃左握其手,右授之書日慎之慎之,吾為子言之,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知其度量,內刺五臟,外刺六腑,審察衛氣,為百病母,調其虛實,虛實乃止,寫其血絡,血盡不殆矣。
雷公日此皆細子之所以通,未知其所約也。黃帝日夫約方[2]者,猶約囊也,囊滿而弗約,則輸泄,方成弗約,則神與弗俱。雷公日願為下材者,勿滿而約之。黃帝日未滿而知約之以為工,不可以為天下師。
提要一
闡述了只有掌握經脈的循行規律及其與衛氣的關係,方可實施針刺。
注釋一
[1]歃血歃,音煞。歃血,即盟者以血塗口旁。
[2]約方系指將診斷與治療方法,提綱挈領地加以歸納。
白話解一
雷公向黃帝問道我接受了您所傳授的九針六十篇以後,每天從早到晚孜孜不倦地學習,現在閱讀的部分,竹簡的皮條都斷了,從前看過的竹簡也已經有了塵垢,仍然不斷地閱讀和背誦。儘管如此,還是不能完全明白其中的含義。在"外揣"篇中讀到,把複雜零散的問題歸納統一為一體,不知這句話指什麼講的。既然說九針的道理,大到不能再大,細到不可再細,它的巨細、高深已經到了無法度量的境地,如此博大精深的內容,如何歸納總結起來呢?況且人的聰明才智有高低的不同,有的智慧過人、思慮 周密,有的見識淺薄,不能領會它的高深道理,又不能像我一樣刻苦努力地學習。我擔心長此以往,九針這一學術內容就會流散,子孫後代就不能繼承下來,因此我想向您請教如何把它概括起來呢?黃帝道你問的很好。這正是先師再三告誡的,不能隨便輕易地傳授給別人,必須經過割臂歃血的盟誓才能傳授。你要想得到它,何不至誠地齋戒呢。雷公拜了兩拜起來說請讓我按照您教導的去做。於是雷公很虔誠地齋宿三日後才來請求說在今天中午的時候,我想盟誓。黃帝和雷公一起進入齋室,舉行割臂歃血儀式,黃帝親自祝告說今天中午,我們歃血盟誓,傳授醫學要道,如果誰違背了今天的誓言,必定遭受禍殃。雷公說我接受盟戒。黃帝用左手握著雷公的手,右手將書交給雷公,並且說一定要謹慎再謹慎呀,我給你講其中的道理一般針刺的道理,首先要掌握經脈,運用經脈的循行規律,了解經脈的長度及其中氣血的數量。針刺時要內知五臟的次序,外別六腑的功能,同時要審察衛氣的情況,作為治療各種疾病的根本,調理疾病的虛實,病變也就停止了。病在血絡,運用刺絡放血法,使惡血、邪氣排盡,疾病就會消除。雷公說;您說的這些我明白,可是不知道如何把這些歸納起來掌握其要領。黃帝.道歸納醫學理論的方法,就像綑紮袋子一樣,袋子滿了如不綑紮住袋口,袋子裡的東西就會向外泄漏。醫學理論學習後而不會歸納,就不能掌握它的精神而運用自如。雷公問甘願作下等人才的人,沒有全部掌握就加以歸納,又會怎樣呢?黃帝道沒有全部掌握醫學理論和方法就進行歸納的人,只能成為一般的醫生,不能成為天下的師表。
原文二
雷公日願聞為工。黃帝日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日平人。
人迎大一倍於寸口,病在足少陽,一倍而躁,在手少陽。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陽,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陽。人迎三倍,病在足陽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陽明。盛則為熱,虛則為寒,緊則為痛痹,代則乍甚乍間。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痛則取之分肉,代則取血絡,且飲藥,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名日經刺。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數,名日溢陽,溢陽為外格,死不治。必審按其本末,察其寒熱,以驗其臟腑之病。
寸口大於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陰,一倍而躁,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陰,二倍而躁,在手少陰。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陰,三倍而躁,在手太陰。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虛執由.出窿.小氣.灄芻彎 蟶剛瘥痘代乍瘩乍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則先刺而後灸之絡,而後調之,陷下則徒灸之,陷下者,脈血結於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寸口四倍者,名日內關,內關者,且大且數,死不治。必審察其本末之寒溫,以驗其臟腑之病。通其營輸,乃可傳於大數。
大數日盛則徒瀉之,虛則徒補之,緊則灸刺,且飲、藥,陷下則徒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所謂經治者,飲藥,亦日灸刺,脈急則引,脈大以弱,則欲安靜,用力無勞也。
提要二指出了通過人迎、寸口的脈象變化來推體經脈、臟腑的病變,並且根據疾病虛實、寒熱性質的不同,確定補瀉原則,然後再施用灸、刺、藥物等不同的治療方法。
注釋二
[1]大數治療大法。
白話解二
雷公說我想學習做一般醫生應知道的道理。黃帝道寸口脈主診察在內的五臟,頸部的人迎脈主診察在外的六腑,寸口脈和人迎脈彼此呼應、共同往來不息,它們的搏動就像牽引一根繩索那樣一致。春季和夏季人迎脈稍微盛大一些,秋季與冬季寸口脈稍微盛大一些,出現以上的脈像,就是健康無病的人。
人迎比寸口脈的脈象盛大一倍,是病在足少陽經。盛大一倍且躁動不勻的,是病在手少陽經。人迎比寸口脈的脈象盛大二倍,是病在足太陽經。盛大二倍且躁動不勻靜,是病在手太陽經。人迎比寸口脈的脈象盛大三倍,是病在足陽明經。盛大三倍而躁動不勻靜,是病在手陽明經。人迎脈盛大為熱,脈虛為寒,脈緊為痛痹,脈代則病時輕時重。人迎脈盛大用瀉法,脈虛用補法,脈緊痛痹針刺分肉間的腧穴,脈代病在血絡放血,並配合服湯藥。脈陷下不起的,用灸法治療。脈不盛大不搴虛的.桶提靜庸的坯,亞田士丹擊潰療,陟壯詒蚺馭相迎比寸口脈的脈象盛大四倍,盛大的同時而且疾速,為陽氣外溢,溢陽是陽氣被陰氣格拒於外的現象,屬於死證而不能救治。除以上情況,還必須審察疾病的整個過程,辨明疾病寒熱屙生,以辨別五臟六腑的具體病變。寸口脈比人迎脈的脈象盛大一倍,病在足厥陰經。盛大一倍且躁動不勻靜,病在手厥陰經。寸口脈比人迎脈的脈象盛大二倍,病在足少陰經。盛大二倍且躁動不勻靜,是病在手少陰經。寸口脈比人迎脈的脈象盛大三倍,病在足太陰經。盛大三倍而且躁動不勻靜,病在手太陰經。寸口脈主陰,盛大為陰氣過盛,可出現脹滿、寒盛中焦和飲食不化等症。寸口脈虛弱,是陰氣不足而化生內熱,可出現熱盛中焦、大便稀爛、少氣和尿色變黃等症。脈緊為痛痹,脈代則病時輕時重。寸口脈盛大用瀉法,脈虛用補法,脈緊者先施針刺後用灸法,脈代者在血絡放血,然後用藥物調治。脈陷下不起的只採用灸法。寸口脈下陷,為血凝於脈,脈中有瘀血留著,這是因為血脈中有寒邪,所以應當施用灸法。脈既不盛大也不空虛的,根據發病的經脈,採用相應治療。寸口脈比人迎脈盛大四倍,稱為陰氣被陽氣關閉在內,脈象在盛大的同時而且疾速,屬於死證而不能救治。除上述情況外,還必須審察疾病整個過程中寒熱的變化,來辨別臟腑的具體病變。同時,必須通曉經脈的運行和輸注,才能進一步傳授針灸治病的大法。
針灸治病的大法是脈盛的只採用瀉法,脈虛的只採用補法,脈緊的採用灸法、刺法和湯藥。脈陷下不起的只採用灸法。脈不盛大不空虛的,根據發病的經脈,採用相應治療。所謂根據經脈治療,既可採用湯藥、也可以採用灸法、針刺。脈急促的採用導引法。脈粗大而無力的,要安靜調養,即使用力也不要導致疲勞。
按語
本篇所述針刺治療五臟六腑之病不僅要尋經取穴,還要結合衛氣虛實情況進行調治,再次強調了固護正氣在針灸臨證中的重要意義。此外,切診上以人迎、氣口的脈象為主的觀點,成為與"三部九候"和"獨取寸口"相異的一家之言,對研究脈診的變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作者爭議
《黃帝內經》又稱《內經》,是中國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相傳為黃帝所作,因以為名。但後世較為公認此書最終成型於西漢,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國歷代黃老醫家傳承增補發展創作而來。正如《淮南子·修務訓》所指出的那樣,冠以“黃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說明中國醫藥文化發祥之早。實非一時之言,亦非一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