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奈川衝浪圖

神奈川衝浪圖

畫家有意把視點壓得很低,突出了描繪的主要對象——浪濤,它占據了畫面的絕大部分。漁夫和船隻完全置於巨浪腹部,似乎成了浪濤的一部分。巨浪的呼嘯與遠處的富士山的安詳又形成了強烈的動與靜的對比,浪花的表現更渲染出畫面的緊張氣氛。出人意料的構圖、瞬間即逝的千姿百態,呈現出令人目眩的豐富表情。作者通過這些手段不僅表現了人與大自然的抗爭,並以此象徵著日本民族的精神和氣節,充滿著哲理和深刻的寓意。

基本信息

作品介紹

此畫是日本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生活於西曆19世紀前期)的作品,高25.7厘米,寬37.9厘米。
畫名說的不是在神奈川那個地方衝浪,所以也不叫神奈川衝浪圖,正確的斷句是神奈川沖·浪里。神奈川是地名,“沖”指的是這裡附近的海域,“浪里”是說船隻在巨浪下面,仿佛被包裹進去了。表現的是船工和巨浪搏鬥的驚險場景,不是衝浪娛樂活動。用現代漢語來說是“在神奈川附近海域的大浪之中”。[1]
《富岳三十六景》不僅是北齋的代表作,同時也是眾多描繪富士山作品中之翹楚,享有浮世繪版畫最高傑作的美譽。此畫自古以來即與同一組版畫中的《凱風快晴》、《山下白雨》並稱為三大傳世名作,更以“GreatWave”之名,成為世界最著名的浮世繪

作家簡介

葛飾北齋(1760-1849)是浮世繪的主要代表畫家,在晚期浮世繪中歷來被認為具
有創造性的領域是風景版畫,葛飾北齋是最早在浮世繪風景版畫中取得成功的畫家,它曾對西方印象派產生過很大的藝術啟迪作用,是“前代藝術之前的現代藝術”。
日本寶曆10年(1760年),北齋出生在江戸本所割下水(現東京墨田區)的一間普通民房裡。本名叫中島時太郎,後來改名叫鐵藏。他的父親是幕府的御用鏡師,但是家裡並不富裕,不過就像許多出生在平民區的孩子一樣,北齋擁有一個簡單而幸福的童年,當然其中也許會略帶一點苦澀。同時,也同許多成功者一樣,他的童年也被後世的某些好事者,塗上了神話色彩,比如說他6歲就展現出非凡的“繪畫天才”云云。但葛飾北齋很早就受到了藝術的“薰陶”卻是事實,只不過不是出自於父母的“望子成龍”式的培養,而是出於生活所迫。少年時代的他當過租書鋪和印刷所的學徒,從而粗學過一點雕刻。他正式的接觸藝術,是在19歲那一年。這一年他進入勝川春章門下,正式開始學習繪畫,立志當一名繪師。 勝川春章對這位青年的藝術才能還是很賞識的,以至轉年就準許他以“勝川春朗”為畫號發表作品。他開始時只是為黃表紙、灑落本之類的小作品配上插圖。在勝川畫室工作的15年間,他的作品並不太多,其風格也大多模仿其師,然而這段經歷,卻為他以後的創作打下了深厚的根基。

作品評價

此畫是日本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生活於西曆19世紀前期)的作品。驚濤巨浪掀卷著漁船,英勇的船工們正為了生存而與大自然進行著驚險而激烈的搏鬥,遠遠望去是富士山,現出動盪不安、緊張激烈的氛圍。
作者通過這一手段來表現人與大自然的抗爭,並以此再次象徵日本民族的搏擊風浪的精神和民族氣節。此畫的主題,表現了具有日本特點的陽剛之氣的風格特徵和乘風破浪、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
民族氣節 如果每個人都能做要這點 那這個民族是多么有希望,日本重裝甲騎兵武士在西曆13世紀以少勝多,擊敗蒙古侵略,也許,正是憑籍於此;
公元1853年發生美國佩里黑船叩關,以強大的武力為後盾要求日本開放港口、割讓租界,朝野震驚。日本人憚於西人船堅炮利,更多的日本男人則深刻地感受到變革的重要性。美國艦隊停泊在下田,一夜,兩個年輕日本武士趁黑偷偷登上了美國的旗艦——兩個帶刀的武士此行不是為了象清國的義和團那樣殺西洋人報國讎,而是為了跟隨美國艦隊周游世界增長見聞。
此事後來因幕府阻撓而流產,一個小小的風波卻令艦隊司令佩里在日記中對兩個異國年輕人的勇敢和膽識讚不絕口,稱他們是日本未來的希望,並熱情地預言擁有這樣年輕人的國家
“前途不知將會是何等的輝煌,命運不知將會有何等的希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