礬石湯

礬石湯用於牙齒風齲疼痛,蟲蝕挺出。

《聖濟總錄》卷一二一

【處方】白研(燒灰)半兩,藜蘆(去蘆頭)半兩,乾薑(炮)半兩,白朮半兩,蜀椒(去目並閉口者,炒出汗)半兩,附子(去皮臍,生用)半兩,甘草(炙,銼)半兩,防風(去叉)3分,細辛(去苗葉)3分,蛇床子1分。
【製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牙齒風齲疼痛,蟲蝕挺出。
【用法用量】每用3錢匕,清酒1升,煎3-5沸,熱漱冷吐,1日2-3次。
【摘錄】《聖濟總錄》卷一二一

方出《外台》卷二十二引《必效方》

名見《全濟總錄》卷一一六
【處方】礬石1兩,生地黃3兩,苦參1兩。
【功能主治】鼻內熱氣生瘡,有膿臭,並有蟲。
【用法用量】上切。以水8合,煮取3合,以綿濾之。微微點鼻中,每日3-5度,愈止。
【摘錄】方出《外台》卷二十二引《必效方》,名見《全濟總錄》卷一一六

《金匱》卷上

【處方】研石2兩。
【功能主治】腳氣衝心。
【用法用量】以漿水1斗5升,煎3-5沸,浸腳。
【各家論述】①《成方切用》:礬石收濕解毒,故以之為外治,然至衝心,亦能治之,蓋腳氣而至衝心,皆由腎水夾腳氣以凌心,得礬石之卻水,而勢自不能相凌,所以有護心之功也。②《醫學金針》:礬石酸澀燥烈,最收濕氣,土燥氣達,則病癒矣,此方百試百驗。
【摘錄】《金匱》卷上

中藥方劑之礬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中藥方劑即中藥藥方與中藥調劑,是古代醫家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製成湯液,即形成中藥方劑。中藥方劑一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