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體

礦體

礦體:含有足夠數量礦石、具有開採價值的地質體。它有一定的形狀、產狀和規模。礦體的形狀是多種多樣的。

礦體

正文

含有足夠數量礦石、具有開採價值的地質體。它有一定的形狀、產狀和規模。礦體周圍的無經濟意義的岩石是礦體的圍岩。礦體與圍岩的界限有的清楚截然,有的逐漸過渡。在後一種情況下,礦體的界限需根據採樣的成分分析所查定的邊界品位(見礦產工業指標)加以確定。礦體中與礦石伴生的無用岩石,稱為夾石或脈石。
礦體形狀 礦體的形狀受成礦作用方式(如充填成礦、交代成礦、沉積成礦等)和成礦地質背景(岩石、構造、深度等)等多種因素控制,因此是多種多樣的。根據礦體在3度空間延伸比例的不同,將礦體形狀分為3類:等軸狀、板狀和柱狀(圖1)。

礦體礦體
①等軸狀礦體,指在 3度空間大致均衡延伸的礦體。按其大小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稱,直徑達10餘米到數10米以上的通稱為礦囊,直徑只有幾米的稱為礦巢,再小的有礦袋等。等軸狀礦體是由岩漿分凝作用、充填交代作用和風化淋濾堆積等方式形成的。
板狀礦體,指兩個方向延伸較大(長度、寬度),另一個方向(厚度)延伸較小的礦體。它是最常見的礦體,典型代表為礦層和礦脈。礦層是指與上下圍岩在同一地質時期中形成(同生的),且與圍岩層理產狀一致的礦體。礦層在沉積礦床沉積變質礦床中最常見。其中,有些礦層全部或基本由礦石組成,有時其中含有若干岩石夾層,如、磷塊岩、鋁土礦礦層等。有些礦層中礦石呈浸染狀、網脈浸染狀或不規則狀等分布在礦層中的一定部位(岩性有利或構造有利),如礦及沉積砂礦等。產於層帶狀侵入體中的由岩漿分異作用形成的層狀礦體,如基性-超基性岩體中的層狀鉻鐵礦礦體,也常被稱為礦層。礦脈是產於各種岩石裂隙中的板狀礦體,系由含礦物質沿著圍岩的裂隙充填而成,屬於典型的後生礦體。礦脈多數呈傾斜狀,傾斜礦脈上面的圍岩稱為上盤,下面的圍岩稱為下盤(圖2)。礦體按照礦脈與圍岩的產狀關係,又可分為層狀礦脈和切割礦脈。前者指與層狀岩石的層理相一致的礦脈,它們是成礦物質順層充填或交代作用的產物;後者指在塊狀岩石中的礦脈和切割層狀岩石的礦脈。
礦脈常成群出現,因受不同的構造影響,各礦脈間的排列組合方式多種多樣,有雁行狀、帚狀、環狀、放射狀、羽毛狀等樣式。
③柱狀礦體,指一個方向延伸很長,另外兩個方向延伸很短且大致相等的礦體,包括礦柱、礦筒、礦管等,主要是由火山岩漿爆發作用和熱液充填交代形成。礦柱較為常見,在多種礦床類型中均可產出,一般產狀較陡,垂深可達100米以上,橫切面為圓形或橢圓形,它們常產生在兩組斷裂裂隙的交匯部位。礦筒見於斑岩型礦床及其他的淺成-超淺成熱液礦床中,它多出現在構造強烈活動地段。當礦筒主要由角礫狀岩石或礦石組成時,稱為角礫礦筒。其中的角礫成分比較複雜,角礫大小不一,多具稜角,也有混圓的。膠結物為同成分的微細碎屑、火成岩、熱液蝕變礦物以及礦化物質等。產於破火山口中的角礫礦筒的結構和成分複雜多樣,常顯示多次熱液蝕變和礦化作用,並伴有多期的次火山岩脈,礦筒周圍常有環狀裂隙和放射狀裂隙分布。當礦液沿兩組陡立斷裂裂隙交匯處的破碎帶進行充填交代時,也可形成角礫礦筒。與小侵入體或次火山岩體有關的,由富含礦質和礦化劑的熾熱流體(高溫氣態流體)衝破圍岩壓力而發生的隱蔽爆發作用,也可形成角礫礦筒。產於角礫礦筒中的礦產有鐵、銅、鉛、鋅、等。較為典型的角礫礦筒為南非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岩筒,它是深達700米以上的火山頸,在地表橫切面為近橢圓形,向深部逐漸變窄,金剛石在岩筒中呈浸染狀散布。含金剛石礦筒有時也稱礦管。
透鏡狀礦體屬於板狀礦體和等軸狀礦體之間的過渡類型,其形狀是中間厚,四周變薄,在剖面上為透鏡狀或扁豆狀,其規模一般小於礦層。透鏡狀礦體可由沉積作用形成,也可由充填或交代作用生成。
除上述3類基本的礦體形狀外,還有一些複雜的礦體形狀,如鞍狀、梯狀及網脈狀等。①鞍狀礦脈。當含礦物質沿背斜軸部的虛脫空洞充填時,可形成順脊部延伸的層狀礦脈,它們在垂直剖面上表現為鞍狀,故稱鞍狀礦脈,如澳大利亞的本地哥含金石英脈。還有一些鞍狀礦脈是礦脈形成後又經受後來的褶皺作用擠壓變形而成的。②梯狀礦脈。當陡立岩牆中的緩平的冷縮裂隙組內有礦質充填時,形成梯狀礦脈。如各含礦裂隙緊密排列,則岩牆可作為一個整體加以開採,常見的有金、銅、鉬等礦脈。③網脈狀礦體。由大量細小的、三向延伸、密集分布、相互交錯的礦脈組成。是由礦液在岩石的網脈狀裂隙帶中充填交代而形成,是構造和熱液的反覆活動的產物。單個小礦脈寬度多小於1厘米,長几米,兩脈間隔由幾厘米到幾米,脈間岩石也常有浸染礦化,因此,可作為整體加以開採,如斑岩型銅、鉬礦床等。網脈狀礦體可以單獨產出,也可以與其他形狀的礦體相伴生,如在海相火山成因硫化物礦床中,常見下部為網脈浸染狀礦體,上部為平臥的礦層,二者聯結組成網脈狀-層狀複合礦體(圖3)。

礦體礦體
礦體產狀 礦體的空間位置和產出狀態。包括下列基本內容:
①礦體的產狀要素。一般用走向、傾斜和傾角來表示板狀礦體的產出狀態(象標定地層產狀那樣)。對於柱狀礦體和透鏡狀礦體,除上述3個產狀要素外,還要測定它們的側伏角傾伏角,以便確定它們向深部的偏斜情況。側伏角是礦體最大延伸方向與礦體走向線之間的夾角,傾伏角是礦體最大延伸方向與其水平投影線之間的夾角(圖4)。

礦體礦體
②礦體的埋藏情況。礦體有出露地表的、有隱伏地下的。隱伏礦體又分為埋藏礦體和盲礦體。埋藏礦體指礦體生成後曾經在地表出露過,以後又被後來的沉積物、火山岩以及土壤層等所覆蓋。盲礦體指埋藏在地下基岩中的,即形成後從未出露過地表的礦體。礦體的埋藏深度和延深情況,對找礦和採礦工作有密切關係,利用鑽探、坑探、物探和化探等手段,可直接和間接地查明礦體的埋藏和延深情況。
③礦體與岩層的聯結關係。礦體沿岩層的層理、片理作整合狀產出時,為整合礦體;礦體交切層理、片理產出時,為不整合礦體或切層礦體。
④礦體與火成岩體的空間位置關係。指礦體產於火成岩體內部,或在岩體接觸帶上,或在岩體周圍的圍岩中等。產於接觸帶中的礦體其總的產狀與接觸帶產狀一致,但不穩定,變化性大。
⑤礦體產狀的變化情況。一些礦體主要是礦脈經常有膨脹、狹縮、分支、複合、尖滅(礦體逐漸變薄以至消失)、再現(尖滅的礦體在其尖滅點的延長方向上,在一定的距離內礦體又重新出現的現象)等。在礦體形成後,又遭受明顯的構造變動、岩漿擾動或風化作用時,礦體的產狀受到改造甚至破壞,形成複雜的產狀,如彎曲、錯斷、破碎以及原來位置經過移動(如原生露頭礦變為坡積礦)等。
影響礦體產狀的地質因素主要是成礦的地層構造、岩性條件、成礦方式、成礦後的構造活動以及區域的風化剝蝕程度等,其中,成礦的構造條件對礦體的產狀有決定性意義。
礦體結構 礦體內部的不同礦石類型之間、礦石與脈石之間的種種聯結關係,以及一些明顯的構造特徵。礦體結構有的簡單,有的複雜,它們是由礦石成因、礦化的多階段性以及成礦過程中構造活動特點所決定的。常見的礦體結構有皮殼狀(皮殼狀礦脈)、梳狀(梳狀礦脈)、帶狀(帶狀礦脈)等。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