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店鎮

石店鎮

石店鎮,安徽省霍邱縣轄鎮。1949年建石店鄉,1958年成立先鋒公社,1983年復改鄉,1984年撤鄉設鎮。位於縣境西北部,距縣府22公里。面積117平方公里,人口4.8萬。通公路。轄蘭橋、井崗、雙廟、高橋、橋崗、傅橋、高莊、水晶宮、軍莊、石店、韓老樓、孔集、陳橋口、畢郢、谷新樓、竇店、雙莊、彭橋、鄭塔、汪塘、韓店、紀桃園、周南圩、楊橋、三連塘25個村委會。

基本信息

基本情況

石店鎮石店鎮村村通工程建設
石店鎮位於霍邱西部,安陽山東麓,城西湖南畔,東經115度79分至115度90分,北緯32度10分至32度22分。東與邵崗鄉接壤,距邵崗街道15公里;西與馬店鎮毗鄰,距馬店街道6公里;北與高塘鎮相連,距高塘街道10公里;南與白蓮鄉搭界,距白蓮鄉牛集街道5公里,東南距白蓮街道12公里。總面積116.78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128公頃。
轄區以石店街道為中心,東至鄭塔村東沿,西至彭橋村西端,南至楊橋村南堰,北至井崗村北邊。內轄韓店、彭橋、新樓、橋口、石店、寬店、老樓、孔集、高莊、付橋、蘭橋、井崗、雙廟、橋崗、高橋、水晶宮、軍莊、畢郢、雙莊、鄭塔、連塘、南圩、楊橋、桃元、汪塘25個村,287個村民組。
鎮內有石店、五塔、鄭塔三個農村集鎮。全鎮2005年共有14278戶,總人口54184人,其中農業人口51253人,非農業人口2931人,人口以漢族為主,並有少數回族人口。

石店歷史沿革

石店鎮韓店村韓堰台孜出土的周代文物與人骨考證,這裡在2500年以前東周時期就有人群居住,繁衍後代,生產

石店鎮石店鎮
生活。從東周后期以來,多次饑荒、戰亂、瘟疫,人口少、傷亡重。南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連年大旱、蝗災,民大飢,食草木,餓死十分之三四,人口銳減。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從山東移民,遷一部分人到此地居住,人口隨之增加。200多年以前手工業、商業向農村拓展,在霍邱縣至固始縣和高塘集到河口集的陸路通道的交叉點上,逐漸聚集了十幾戶人家,為來往客商服務。由於離山場近,一些磨刀石、火石和石器在這裡銷售,從而得名石店鋪。
從明、清有史記載以來,就隸屬霍邱縣。民國36年(公元1947年)8月劉鄧大軍南下,10月中共鄂豫區黨委和行署決定在霍邱縣西部、南部和金寨縣北部及固始縣東北部,分設定霍邱、霍固兩個縣,石店隸屬霍固縣。1949年1月霍邱全解放,2月1日撤霍固縣,以原霍邱縣的區域恢復霍邱縣,石店隸屬霍邱縣,是鑲嵌在霍固公路線上的重鎮。

石店行政區劃

石店鎮。民國初年(1912),石店屬於區下設的1個保。民國34年(1945),為了加緊抓壯丁,準備打內戰,撤區並鄉,建石店鋪鄉轄10個保(分東5保西5保),五塔鄉10個保(分南5保北5保)。1949年1月全縣解放,建立石店鋪鄉人民政府。1950年3月大鄉劃小,石店、韓店、孔集、鄭塔、五塔、上樓、水晶宮7個鄉,在現石店鎮境內。1952年11月又增設彭橋鄉共8個鄉。1958年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石店隸屬先鋒(馬店)公社。1961年7月公社劃小,劃為石店公社和五塔公社。1983年11月公社改為鄉,名稱和範圍未變,1984年10月石店鄉改為級鎮。1992年2月22日撤區並鄉,石店鎮同五塔鄉合併為石店鎮,轄25村287組。

石店轄區集鎮

石店,東至五里井支渠,西至三叉路,南至鄭塔分乾渠,北至鎮政府,占地1.6平方公里,七條街、八條路,“匡”字形結構,老街、新街形成塊狀,霍固公路縱貫東西,供電、通信、廣播電視設施齊全,8600平方米的農貿市場,貨物充足。集鎮上居住居民、商戶1826戶,6056人。建築面積13.37萬平方米、機關、商貿、教育等幾十幢樓,座落其間。石店法庭、國稅分局、中心醫院等覆蓋其他鄉(鎮)的單位,設在此鎮,對周邊發揮了中心鎮的輻射作用。
五塔,位於城西湖南岸,是原五塔鄉政府機關所在地。五塔原為五塔寺,建成早於石店。城西湖形成以後,水患不斷,百姓遭災。為祈求神靈,保護人財安泰,鎮住水患,就進行建塔修廟,建成五個塔和寺廟,名為五塔寺,後發展為小集鎮。東至五塔中學,西至蘭橋灣,南至付橋村上莊組,北至井崗村陳窪組。占地0.8平方公里,居民、商戶和農戶1123戶,3096人。軍民路,五-邵撤退路在此交叉,離沿崗河僅2公里,水陸交通方便。集鎮建設初具規模,老街、新街、市場已經形成,是城西湖南岸的一個重要集鎮。
鄭塔,原名為鄭塔鋪,是石店鎮的東大門和緊靠霍邱至固始公路線上的小集鎮。東西長600米,南北寬300米,居住著鄭塔村4個村民組的乾群和商店、市場、糧站等,小集鎮為周邊村的村民服務,是小集鎮周邊村購買生產、生活資料和銷售農副產品的重要場所。

經濟建設

06年1-9月石店鎮已完成營業收入10818萬元,同比增長17%,工業部產值7660萬元,同比增長19%。協定引進資金5390萬元,實際到位資金1410萬元,占縣下達任務1420萬元的99.2%。新建工業項目6個,續建項目2個,引資盤活項目1個。總投資700萬元,一期工程投資500萬元的旺豐面業公司,年初上馬,8月底試產,所產“旺豐”牌系列麵條、麵皮投放市場後,因品質優良而深受代理商消費者的歡迎。該公司全部投產後,將成為目前霍邱縣設備最先進、年生產能力最大的麵條、麵皮生產企業。總投資750萬元,已完成投資260萬元的中億不鏽鋼管廠,是該鎮傾心引回的“鳳還巢”。該廠6月初動工,8月底已建成大型廠房1幢,辦公用房1幢,定購了生產線和檢測設備各1套,完成了附屬配套工程建設,該企業可望於今年年底試產。該廠的建設填補了我縣在不鏽鋼管生產方面的空白。當年引資,當年投產的黎鑫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的“金滿地”牌系列手扶機拖車、耙等,定單等產品。擁有木工技術,在外闖蕩多年,完成資本原始集累的陳術山,引資回鄉創辦了華強實木家俱廠。該廠年初投資,5月份投產,生產的“華強牌”系列實木家俱很受消費者親睞,產品主要銷往合肥等大中小城市。剛出校門的何心堯在其淮北職業技術學院老師關海搏的支持下,引資創辦總投資110萬元的皖西機制木炭廠。該廠7月份動工,現已完成投資30萬元。該項目不僅填補了霍邱縣機制木炭項目的空白,更是一個資源再利用型的朝陽企業。總投資500萬元,已完成投資450萬元,新成立的興發木業有限公司,其前身是石店板材廠。年初,通過多方努力,終於引來杜相球等3位股東,投資盤活了已停產頻臨倒閉的板材廠。該公司全部投產後,其生產能力在霍邱西鄉無一家能敵。該鎮彭橋村支部書記、金城房地產公司老總梁昌廣引資2400萬元開發的菱湖公寓和蓼都錦園,已經成為和既將成為霍邱城關建築中的一個個亮點。年加工能力分別為6萬噸、5萬噸、4萬噸以上的萬年紅米業公司、環宇米業公司、蓼西精米加工廠,產銷兩旺。尤其是“全市百強企業”,500規模工業企業萬年紅米業公司,年初拆資50餘萬元購進一套日本產大米精選設備,使其所產大米的質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旺豐面業旗下的順達麵粉廠晝夜生產,供不應求。其旗下的維利康調味品公司生產的“味美仙”、“領仙”牌系列醬油,“領仙”牌系列飲料市場進一步拓寬。建材業生產同樣十分紅火。彭橋、橋口、蘭橋輪窯場,石店等一批預製板廠,石店彩鋼瓦廠等老企業,加班加點生產,向總量、向質量、向節約成本要效益。05年以來又新上免燒磚場7家,預製板廠11家,該鎮的建材業規模效應凸顯。
為了解決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該鎮在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進一步最佳化招商引資環境,大力推進工業企業發展,促進鎮城經濟發展的同時,正在著手開展三項工作:一是圍繞鐵礦工業園區,規劃籌建石店鎮(彭橋)工業園區,爭取政策和資金,力爭多做一些園區的基礎設施配套,發揮招商寶地作用,吸引投資商落戶,形成集聚效應。二是狠抓在建項目,爭取縮短基建工期,早日投產。三是狠抓老企業產業鏈條的延伸,爭取進一步做大做強。

人文歷史

石店氣候水文
石店屬亞熱帶向溫暖帶過渡地帶,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光照充足,無霜期較長,季風較明顯。冬寒夏熱,四季分明,對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十分有利。但因地處過渡性氣候帶,天氣多變,特別是降水的年際和季節的變化較大,往往導致旱澇災害的發生,嚴重影響農業生產。
石店鎮自身水資源不充足,梅山水庫給予支援。處於波狀平原區二級階地,屬上更新統孔隙水,地下水的貧乏水區。1986年和1988年,石店區、鎮先後在冷凍廠和石店糧站後面打井,打深井100多米,出水很少,不能使用,予以廢棄。由於是“孔隙水”,有的地方地下水還較為豐富,石店鎮在鄭塔打深井和石店職高在校內打深井,單井湧水量1000噸-1200噸/日。特別是城西湖一級階地及其周圍地下水豐富,湧水量大,與淮河存在互補關係。

人口

一、人口概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石店鎮人口自然變動的特點是“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長”。建國後1949年至1958年,人民生活和醫療衛生條件改善,更主要在“人多力量大”的人口政策鼓勵下,人口猛增。1959年冬至1960年春,出現非正常死亡,人口下降15%。從1962年起人口開始增長,進入了新的人口增長的高峰期。從1978年開始控制了人口增長,減緩了人口增長速度,80年代以後進入了低增長時期。人口遷入遷出變化不大。
石店鎮幾個有代表性的年份人口自然變化情況。
項目 年代 總戶數 總人口 其中: 非農人口
小計
1984年 11361 42736 22746 19990 1618
1991年 12827 46597 24746 21851 2503
1996年 12887 48560 25695 22865 1765
2005年 14278 54184 28235 25949 2931
全鎮2005年遷出182人,遷入136人,死亡264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64人。
二、人口構成
石店鎮人口民族、性別、年齡構成為2005年底漢族53897人,占99.47%,回族286人,占0.53%,壯族1人;男28235人,占52.32%,女25949人,占47.68%;從零到17周歲19448人,占35.9%,18到59周歲28884人,占53.3%,60周歲以上的老人5852人,占10.8%。從1984年以來,人的文化程度在原有基礎上有很大提高,全鎮70%以上的人口都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外出進行常年或季節性的務工、經商、辦企業。

人民生活

石店是農業大鎮,人民生活實際上就是農民生活。
新中國成立初期,土地70%為地主、富農所占有,貧農、僱農占有土地不到10%,依靠幫工或租地耕種為生,幫工收入少,租地每年收穫糧食後,交租、還債,所剩無幾,生活困難,時有斷炊。1952年實行土地改革,農民分得了土地,生活有了保障。經過三年努力,到1955年絕大部分農民有地種,有飯吃,有衣穿。並開始使家庭用品增長幅度大於食品增長幅度,副食品增長幅度大於主食增長幅度。1958年人民公社以後,出現了“共產風”、“浮誇風”、“生產瞎指揮風”等“五風”,影響農村生產和農民生活,一直到1978年“文化大革命”後期的二十年間,農民人均純收入在30元至50元之間,農民生活提高緩慢。1979年改革開放後,農村實行了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生產發展加快,農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全鎮1984年農業總產值73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1元。分別比1949年增長10.2倍、13.3倍。撤區並鄉後的第一年-1992年農業總產值354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24元,分別比1984年增長4.8倍、近1倍。2005年農業總產值65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20元,分別比1992年增長0.83倍、5.4倍。
石店鎮四村三年農民收入情況調查表
年份 村名 1986年 1995年 2005年
農業總產值(萬元) 農民人均純收入 農業總產值(萬元) 農民人均純收入 農業總產值(萬元) 農民人均純收入
蘭橋 51.3 201 360 1456 415 2350
老樓 64.8 353 395 1322 447 2340
雙莊 60.1 345.5 325 1204 391 2150
南圩 68.96 300 393 1164 443 2330

六安鄉鎮(三)

主要是詳細介紹福建的各鄉鎮情況,使搜尋者一目了然,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