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屋頭村

石屋頭村

石屋頭村是位於湖北省神農架林區的村鎮,成立了養豬協會,單項養豬總收入771400元,人均收入1658元,人平2.3頭,藥材種植大戶23戶,實施“三改一刷白”工程。

基本信息

基層建設

石屋頭村黨支部現有黨員14人,其中預備黨員2名,前幾年,由於該村基層組織薄弱,思想落後,經濟發展滯後,農民脫貧困難,針對這一狀況,村兩委班子把政治思想教育做在首要位置,不斷提高組織在民眾中的號召力,凝聚力,帶領村人民共同發展,已改過去落後的面貌,為增強黨員教育,建立健全了黨員議事會制度,組織生活制度,黨員教育管理等一系列規章制度,使組織活動恢復正常,具體做到“六個一”即:黨員幹部每年召開一次民主生活會,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每月召開一次黨員議事會,討論決定該村的各項工作,每月支部開展一次政治學習,所有黨員必須參加,支部通過會議,觀看電教片,專人授課,集體討論等形式組織黨員學習黨章,“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等,每年開展一次農村黨員“雙評”活動,評選先進,激勵先進,建立了1個黨員活動室,1個黨員電教室,1個黨員基金會,保證了黨員學習有場所,活動有陣地,從以前的三無村委會,變成了現在“四有”村委會,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實踐活動。村黨支部通過創新活動形式,圍繞黨員政治學習中除常規學習外,每月開展一次“黨員活動日”,將黨員活動由室內搬到室外,由空洞的說教變為興辦實事。無職黨員開展設崗定責活動,因人因事設崗、實行“一人一崗、一人多崗、一崗多人”,設立15個崗位,充分發揮了無職黨員作用。村兩委實行坐班制,兩委成員輪流值班,解決民眾找人難的問題。實行村務公開制度、黨員議事會制度,村里重大事項及時公開,村里重大工作安排、重大事項的決定以及與民眾密切相關的事項等都由黨員議事會討論決定。實行農村黨員“雙評”活動,把對黨員的評價權交給民眾;年終評選表彰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經濟建設、村公共事務中表現優秀的村民,調動了村民參與村務共同發展的熱情。

經濟建設

石屋頭村兩委班子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箇中心任務,集中精力抓發展,真正把工作重心放在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致富奔小康上來,村兩委班子制定了村經濟發展5年規劃,開展創建“生態家園”活動,組織民眾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畜禽養殖,藥材種植,成立了養豬協會來保障畜牲業的健康發展,今年該村單項養豬總收入771400元,人均收入1658元,人平2.3頭,藥材種植大戶23戶,實施“三改一刷白”工程,做到服務上門,把“三改一刷白”的原料送上門,不要運費,從而激發了村民的積極性,1年多時間裡,本村115戶中有68戶實行了三改一刷白,共改圈158個,1580平方米,改廁80個,修建沼氣池8口,民眾生產生活條件得以改善,村兩委班子要求黨員在各項工作中都走在前面,帶領民眾找項目,尋門路,真正發揮模範帶頭作用,為引導農民發展生態農業,兩委班子率先發展養殖業,藥材種植業,獲得了良好的收益,從而帶動民眾積極發展,勤勞致富,如今藥材種植,畜禽養殖已成為該村增收的兩大亮點,為改善該村發展落後的局面,村兩委班子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工作重點,想千方設百計予以解決,帶領民眾修建水渠2300米,栽桿架線5000多米開通了程控電話46部,擴建村級公路1000多米,使該村組組通路、通電話、通自來水, 使村兩委與民眾之間架起一座魚水橋。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75.73畝(其中:田56.8畝,地217.93畝),人均耕地2.5畝,主要種植甘蔗等作物;擁有林地203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02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91畝,主要種植芒果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55畝,草地102畝;其他面積82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本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有路燈。全村有24戶通自來水,有24戶通電,有23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3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2戶。
本村到鎮道路為水泥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2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5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拖拉機4輛,機車5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2戶;裝有太陽能農戶6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2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32.8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56.8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1畝。
本村到2009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混結構住房為主,有14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本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2.2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6萬元,占總收入的31.6%;畜牧業收入18.86萬元,占總收入的2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13頭,肉牛18頭);漁業收入2.39萬元,占總收入的2.9%;林業收入3.86萬元,占總收入的4.7%;第二、三產業收入7.37萬元,占總收入的9%;工資性收入2.2萬元,占總收入的2.7%,其中外出務工收入1.21萬元;其它收入21.6萬元,占總收入的26.3%。農民人均總收入7155元,人均純收入319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人,到省內務工1人。

特色產業

本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9年種植業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1.6%。本村目前正在發展甘蔗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甘蔗、蔬菜產業。

人口衛生

本村現有農戶24戶,鄉村人口共115人,其中男性55人,女性60人。其中農業人口112人,勞動力63人。本村以傣族為主,其中傣族113人,其他民族2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08人,參合率92%;享受低保10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5公里,距離鄉(鎮)衛生院7公里。本村建有公廁1個,建有2個垃圾集中堆放場地,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文化教育

本村小學生就讀到曼蚌國小完小,中學生就讀到腰街中學。本村距離國小校2公里,距離中學7公里。目前本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1人,其中小學生8人,中學生3人。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財務收支。主要以貼上公告方式公開。
到2009年底,本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3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82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有固定資產1.4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方式公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