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罃

知罃

知罃,字子羽,亦稱荀罃,是晉大夫荀息的後裔,晉悼公時中軍帥。今唐興鎮營里村人。

基本信息

簡介

知罃知罃

知罃(zhi ying);亦稱“荀罃”、“知武子”,晉國大夫,荀首之子。前597年邲之戰中為楚軍俘虜,被囚九年,後被交換回國。歸晉前答楚共王,不卑不亢,使共王感嘆“晉未可與爭”。鄢陵戰後合齊魯兵伐鄭失敗。悼公即位後任上軍將,再次伐鄭,從仲孫蔑之謀,築城於虎牢,使鄭國不敢復貳於楚。韓厥告老後升任執政。偪陽之戰中嚴令士匄、荀偃攻克偪陽。多次統兵攻秦、伐鄭,主張接受鄭國求和,並將晉軍一分為三,輪番疲楚,使鄭國終於附晉。執政期間使晉國於晉楚爭霸中占盡上風,促成悼公霸業。

知罃是楚國的戰俘。晉楚邲之戰中,知罃不幸落馬被擒,成了楚國的戰利品。知罃本是春秋時期晉國一位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因為有一番面對楚王百般刁難時的慷慨陳辭而名垂青史。

楚歸晉知罃

左傳•成公三年》

【原文】

晉人歸楚公子谷臣與連尹襄老之屍於楚①,以求知罃②。於是荀首佐中軍矣③,故楚人許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對曰:“二國治戎(4),臣不才,不勝其任,以為俘馘⑤。執事不以釁鼓(6),使歸即戮(7),君之惠也。{...}臣好。二國有好,臣不與及(10),其誰敢德?”王日:“子歸,何以報我?” 對曰:“臣不任受怨(11),君亦不任受德,無怨無德,不知所報。”王曰:“雖然,必告不穀。”對曰:“以君之靈,纍臣得歸骨於晉,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若從君之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首(12),首其請於寡君而以戮於宗(13),死且不朽。若不獲命(14),而使嗣宗職(15),次及於事,而帥偏師以修封疆(16),雖遇執事,其弗敢違。其竭力致死(17),無有二心,以盡臣禮,所以報也。”王曰:“晉未可與爭。”重為之禮而歸之。

【注釋】

①歸;送還。公子谷臣:楚莊王的兒子。連尹襄老:連尹是官名,襄老是人名。②求:索取。知罃(zhi ying);荀首之子,在邲之戰中被楚國俘虜。③於是:在這個時候。佐中軍;擔任中軍副帥。(4)治戎:治兵,演習軍隊。這裡的意思是交戰。⑤馘(gU0):割下敵方戰死者的左耳(用來報功)。這裡與“俘”連用,指俘虜。(6)釁鼓:取血塗鼓,意思是處死。①即戮(lu):接受殺戮。(8)懲:戒,克制。忿:怨恨。 (9)宥(you);寬恕,原諒。(10)與及:參與其中,相干。(11)任:擔當 (12)外臣:外邦之臣。臣子對別國君主稱外臣。(13)宗:宗廟。 (14)不獲命:沒有獲得國君允許殺戮的命令。(15)宗職:祖宗世襲的職位。(16)偏師:副帥、副將所屬的軍隊,非主力軍隊。(17)致死:獻出生命。

【譯文】

晉國人想把楚國公子谷臣和連尹襄老的屍體歸還給楚國,用來換回知罃。這時荀首擔任晉國的中軍副帥,所以楚國人答應了。
楚共王為知罃送行說:“您大概很恨我吧?”知罃回答說:“兩國興兵交戰,臣下沒有才能,不能勝任職務,所以成了你們的俘虜。您的左右不把我殺掉取血塗鼓,讓我回晉國去接受刑罰,這是君王的恩惠。臣下確實不中用,又敢怨恨誰呢?楚王說:“那么 感謝我嗎?”知□回答說:“兩國都為自己國家的利益考慮;希望解除百姓的痛苦,各自抑制自己的怨忿,以求相互諒解。雙方釋放囚禁的俘虜,以成全兩國的友好關係。兩國建立了友好的關係臣下沒有參與這件事,又敢感激誰呢?”楚共王說:‘您回到晉國拿什麼來報答我呢,”知罃回答說:“臣下承擔不起被人怨恨,君王也承擔不起受人感激。既沒有怨恨,也沒有恩德,不知道要報答什麼。”楚共王說:“雖然這樣,你也一定要把你的想法告訴我。” 知罃回答說,“托君王的福,我這個被俘之臣能把這把骨頭帶回晉國,就是敞國國君把我殺了,我死了也不朽。如果按照君王的好意而赦免了我,就把我交給您的外臣荀首,荀首向我們國君請求按家法在宗廟裡處死我,我也死而不朽。如果得不到我們國君殺戮我的命令,而讓臣下繼承祖宗的職位,依次序讓我承擔軍事要職,率所屬軍隊去治理邊疆,即使遇上您的將帥也不敢違禮迴避。我將盡心竭力到獻出自己的生命,不會有別的想法,對晉王盡到為臣之禮,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君王的。”楚共王說:“晉國是不能同它相爭鬥的。”於是,楚王隆重地禮待知罃,並把他放回晉國了。

後人評價

蘇轍《欒城後集》卷七《歷代論一》

趙武知罃

齊桓公存三亡國,以屬諸侯,其義多於晉文,然桓公沒而齊亂,其後不能復伯。文公子孫世為盟主,二百餘年,與春秋相終始。其故何也?雖襄公、悼公之賢,齊所無有,然其所以保伯業不失者,則有在也。伯者之盛,非能用兵以服諸侯之難,而能不用兵以服諸侯之為難耳。文公之後,前有知罃,後有趙武,皆能不用兵以服諸矣。此晉之所以不失伯也。悼公與楚爭鄭,三合諸侯之師,其勢足以舉鄭而卻楚。晉之群臣中行偃、欒黶之徒欲一戰以服楚者眾矣。惟知罃為中軍將,知用兵之難,勝負之不可必,三與楚遇,皆遷延稽故,不與之戰,卒以敝楚而服鄭。此則知罃不用兵之功也。悼公死,平公立。平公非悼公比也,然能屬任趙武。武嘗與楚屈建合諸侯之大夫於宋,以求弭兵。趙武於此,有仁人之心二焉。方其未盟也,屈建衷甲將以襲武。武與叔向謀之,叔向曰:“以信召人,而以僭濟之,人誰與之?安能害我?”武從其言。卒事,而楚不敢動。將盟,晉楚爭先。叔向又曰:“諸侯歸晉之德只,非歸其屍盟也。子務德,無爭先。”武亦從而先之。此二者,非仁人不能。何也,人將衷甲以襲我,我亦衷甲以待之,此勢之所必至也。不幸不勝,無可言者。雖幸而勝,晉、楚之禍必自是始。晉為盟主,常先諸侯矣。晉未失諸侯,而楚求先之,若與之爭,楚必不聽,晉、楚之禍亦必自是始。然此二者,皆人情之所不能忍也。忍之近於弱,不忍近於強,而武能忍之。晉、楚不爭,而諸侯賴之。故吾以為武有仁人之心二焉。凡晉之所以不失諸侯,而趙氏之所以卒興於晉者,由此故也。《春秋》書宋之盟,實先晉而後楚,孔子亦許之歟!

國家利益重於個人恩怨

知罃不愧為一代辯才,他選取了一個戰無不勝的立足點:國家利益。用國家利益作為盾牌,把楚共三層層進逼的三個問題 回答得滴水不漏,使對手再也無言以對,於無可奈何之中不得不 罷手。知罃的防守幾乎達到了最佳境界,無懈可擊。
如果完全以為知罃是靈機一動,隨機應變地在玩外交辭令和技巧,並不完全對。他所打的國家利益的牌,既是一種技巧和策略,同時也是合乎情理的真實觀念。在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從 前傳統的價值觀念已不為人們所信奉,一切注重實際利益,成了普遍的時代潮流。大概除了像孔子這樣的思想家之外,很少有人關注現實利益之外的東西。即使祖先、神靈,在很多情況之下也 不過是個招牌,一種表面文章,並不具有實質性的內容。
在一切實際利益之中,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是作為一個忠臣 必須烙守的原則,也是他言行舉止的歸依。如果連這一點也不顧, 那么為臣的基本原則便喪失了。無論人們自己是否意識到了,他們在實際中或多或少地要追問自己所作所為的目的性,追問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不那樣做,總要有一個最終的依託。價值、觀念、信仰會隨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個人也可以在其中作出選擇。但是,國家利益在任何時代都應當是統治集團中的成員必須關注的, 其中的每個成員都應當以自己的言行來維護國家利益,實際上,他們的個人利益、個人命運,也是同國家利益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國家利益是愛國主義的主要內容。如果抽取了國家利益,們愛 國主義就成了空洞的、抽象的精神,實際上是不會具有吸引力和 感召力的。
國家利益是非常實在的,非常具體的。統治集團中的成員應 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體現,同樣,平民百姓也應當自覺維護國 家利益,因為大家的命運是休戚相關的。

我們為何不學學知罃?

知罃本是春秋時期晉國一位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因為有一番面對楚王百般刁難時的慷慨陳辭而名垂青史。
知罃是楚國的戰俘。晉楚邲之戰中,知罃不幸落馬被擒,成了楚國的戰利品。
晉楚互換人質,知罃幸得不死,被楚國放還。在離開楚國的時候,楚王為了殺晉國銳氣,立自己威風,特意召見了知罃。
楚王問知罃:“子怨我乎?”
知罃回答:兩國交戰,自己不勝力而敗,幸得不死,慚愧還來不及,怨恨別人乾什麼呢?
楚王又問:“然則德我乎?”
知罃回答:兩國修好,互遣人質,冰釋前嫌,這是國與國之間的事,與臣下無關,用得著對誰感恩戴德?
楚王窮追不捨:“何以報我?”
知罃回答:我與你無恩無仇,無須報償。
三問三答,知罃不卑不亢,盡顯男兒倜儻本色。他的回答楚王無懈可擊,無機可乘。
楚王不甘心自己的失敗,執意要知罃說個為什麼,於是就有了知罃下面這段話:
托您的福讓我得以全屍回晉。我被俘虜辱沒了晉國的面子,如若晉國國君殺我,我死得其所。如若國君不殺我,我父親認為我辱沒了宗族的面子而殺我,我也死得其所。如果我不死,還能擔任軍隊中的職務,假如在戰場上遇見你,我將與你拼個你死我活,以我的行動來盡忠於國家,這就是我對你的報答。
“以我的行動來盡忠於國家,這就是我對你的報答”,這鏗鏘悅耳,擲地有聲的回答出自一個敗臣之口,這是何等的有氣魄!連驕橫的楚王聽完了知罃的回答後也不得不嘆服:“晉未可與爭!”
為什麼楚王慨嘆“晉未可與爭”?是因為他看到晉國連知罃這樣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都能以國家利益為重,說出一番光明磊落的話來,那么晉國上下眾志成城不可撼動的局面也是可想而知的。民心堅固如此,楚王沒有勝算的把握。
知罃的結局史書上沒有記載,我們不得而知,然而知罃與楚王的一席對話卻不能不讓我們這些後來者深思。“以我的行動來盡忠於國家”,這是兩千多年前一個硬漢子鐵骨錚錚的宣言,正是這樣的思想支撐著一代又一代優秀的中華兒女,捍衛了五千年不間斷的歷史文明!
然而,到了商品大潮席捲一切的今天,知罃似的的愛國精神卻似乎已經缺乏“賣點”了。在網際網路上,在各大中文論壇中,辱罵中華民族的帖子隨處可見,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些帖子竟還大多數是出自黑眼睛黃皮膚的炎黃後裔之手。他們的放大鏡不放過我們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任何一個角落,他們的惡毒言辭不放過任何能代表國家的形式乃至自己的祖宗八代,他們的偏見連同紅的白的藍的綠的一概看成了黑的。
的確,我們國家還不富裕,還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但我們不能因此就拋棄了自己的祖國,“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如果我們都有一顆誠摯的愛國心,都願意為建設自己的家園盡一份力,都能像兩千年前的知罃那樣“以我的行動來盡忠於國家”,那么,中華民族的騰飛就能指日可待!讓那些謾罵祖國,損毀祖國的人都成為歷史車輪下的齏粉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